以课本为契机,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2024-04-25 06:44王海军
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辩论男孩母亲

王海军

我今年教六年级。

一天,在下课回办公室的途中,一名女生追上了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请教您。”

“哦,什么问题?”我停下脚步。

女生激动地说:“我觉得今天您讲的这篇文章有问题。”

女孩儿的话让我一怔,今天我讲的课文是《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节选自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主要写了“母亲”答应星期天带“我”出去玩儿,可是“母亲”因忙于家务,不断推托、延迟而最终没有成行的事。文章文笔细腻,刻画出了一个情感丰富而敏感的小男孩形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回忆性文章。在上课时,我以“我”的心情变化与时间变化为双线索,以对“我”的细节描写为突破口,让同学们感受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和“母亲”忙于家务的无奈,及其对孩子的爱。

我迅速对上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没有发现什么失误啊!于是,我笑着对她说:“那就说一说你的想法,好吗?”

女孩说:“在这篇文章中,男孩儿从早晨到傍晚,焦急地盼望着母亲履行承诺,带他出去玩。可是,母亲以种种借口推托,最终足计划没有完成。在文章中和您的讲解里,我没看见、没听到对母亲的埋怨和批评。难道就因为她是大人吗?大人犯错就可以不道歉,不受到批评吗?”

说着说着,她眼圈一红,眼泪也跟着落下来了。

这倒让我一时手足无措了。没想到,一篇文章竞让她产生了如此大的共鸣,我急忙安慰了她几句。这时上课铃响了,女生去上课,我也回到了办公室。

通过和班主任沟通,我了解到这名女生近一段时间,因为生活的瑣事与父母发生了矛盾。

我点头说:“这就难怪孩子激动了,原来是她在文章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与小男孩产生了共鸣。”

但这毕竟是一种负面情感的宣泄,如何结合文本内容帮助她渡过心理难关呢?我认真地思索着。

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组织一次就课文内容展开的辩论会。我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组。一组站在母亲的角度,一组站在男孩的角度展开辩论。辩论内容仅限于文章本身,不涉及现实生活及个人隐私。

经过两天的准备,辩论会在周五下午展开,我还邀请了班主任参加。

女孩代表“男孩组”首先发言。她列举了母亲的两大罪状:“一、言而无信。既然答应了孩子就要做到,而这个母亲并没有做到。更有甚者,在那个星期天,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对孩子撒谎,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饬害,以致于孩子在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二、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以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母亲对他的态度是忽视或推诿。因而,我感受不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感受到了大人们说话不负责任和盛气凌人。”

好家伙,这一开口,言辞犀利。这是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借机都发泄出来了。她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有此情绪的人似乎不在少数。

这时,代表“母亲组”的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母亲是有错,但错在与男孩的沟通上。她并非有意失信,而是生活所迫。你们可以看看文中对母亲动作的描写,母亲从早到晚无时无刻不在忙碌。她也想带孩子出去玩儿,去休闲,可是由于生活所迫,她也只能违约了。”

这时,又一位“母亲组”的女生站了起来补充说:“我认为母亲对男孩儿是关心和爱的。大家看文中,母亲尽管十分忙碌,但对于男孩的表现并没有斥责,反而是耐心解释。我相信母亲的话是真心的,只是她没有想到,生活中会有如此多的琐事在等着她。另外,通过最后一段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愧疚和对孩子的爱。”

接下来,争论激烈而有序地进行。在辩论中,孩子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在本节课将要结束时,我做了总结发言:“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那个星期天》中的男孩和毋亲代表了生活中我们和父母。他们都不是完人,都会有错,只要我们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体谅他们的无心之失和无奈之举了。”

这时,我看到了那名女孩眼中的泪水。随后,班主任又和我分别找女孩单独谈心,终于帮助她渡过了青春叛逆期的心理难关。

反思:现在许多家长受诸如“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等观念影响,独自承担了生活重担叉缺少沟通,许多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静下心来读书学习,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难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与无奈。

在本则案例中,女孩只从文本中读出了“母亲”的失信,却没有感受到“母亲”的忙碌与无奈,所以她把文章与生活相联系,把自己对父母的不满与男孩相比,认为文章表述失实。

对此,笔者没有和女孩进行直接争辩,而是以文本为契机,巧妙借助同龄人辩论的方式,帮助她渡过了心理难关。

猜你喜欢
辩论男孩母亲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男孩今年六十岁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给母亲的信
老男孩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