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山汉简“梯”“柂”释义及其相关问题

2024-04-25 11:05孙梦钰李明晓
现代语文 2024年2期
关键词:量词

孙梦钰 李明晓

摘  要:在湖南沅陵虎溪山汉简1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涉及到《食方》内容,其中,亦不乏各种量词的使用。简11“黍一梯”“枣膏一柂”中的“梯”“柂”,均用为器物量词,它们的释义以及文字隶定,对于理解句意至关重要。“梯”可能与出土的节状木器有关,为分层的、卷筒状的、类似于竹桶形的盛装粮食的器具。“柂”即为“匜”,应隶定作“柁”,亦是用于盛装食物的器具,在同墓中曾出土了一些品相精良的漆匜。药食同源,黍米与枣膏配伍,既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饮食喜好,亦体现了时人的养生观念。

关键词:虎溪山汉简;《食方》;“梯”;“柂”;量词;释义

一、引言

1999年6月至8月,湖南省沅陵县城关镇西部的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竹简1300余枚,其内容可分为三类:“计簿”“阎昭”“食方”,其中的“食方”即食谱,多为残简。虎溪山汉简中的《食方》记载了不少米饭蒸煮及其他食物的烹调方法,从烹调方法和工艺流程来看,颇为复杂讲究。

值得注意的是,《食方》中亦不乏各种量词的使用,如“斗”(简2、简5等)、“升”(简6、简13等)、“幅”(简6、简7等)、“梯”(简11)、“柂”(简11)、“斤”(简38、简107等)、“两”(简72、简110等)、“果(颗)”(简81、简103)、“寸”(简81)、“罂”(简91)、“尺”(简20、简190)等。它们大多属于“名词+数词+量词”格式,如“饭二斗”“水一升”等;同时,还出现了“数词+量词+名词”格式,如“二幅素巾”等。其中,“梯”“柂”在简文中充当量词十分少见:

《食方》简11:装之。令黍一梯、枣膏一柂,盖以巾烝,彻上,反之复烝,绁出置巾上,以手排去其大气而成,为。[1](P145)

可以看出,简文中的“梯”和“柂”,分别用来描述“黍”和“枣膏”。张畅认为,根据上下文意,“梯”和“柂”均为计量单位[2](P16)。我们基本赞成这一观点。“梯”“柂”前面分别有数词“一”修饰,它们在此简中用作量词无疑。不过,“梯”“柂”二字在汉简中罕见用作量词,其涵义值得进一步探析。

二、“黍一梯”

《食方》记录了多种米饭的制作流程,如中黄饭、黄饭、大粲饭、中粲饭、粲饭等,其蒸煮步骤大体相似。吴桑大致复原了“为饭方”的制作流程:“为某方。【A】取水、米若干斗,渍析/榣?之,令清如水,【B】浚/渍置二幅素巾上,以手□米,【C】浚装之,偏烝(蒸),反之复烝(蒸),【D】绁(抴)出置盎中/素巾上,扇阳(扬)去其大气寒之,【E】复装之烝(蒸),反之复烝(蒸),【F】绁(抴)出置盎中,【G】以水一升脩,【H】盖以巾烝(蒸),彻上,反之复烝(蒸),【I】绁(抴)出置二幅素巾上,【J】以手排去其大气而成,为饭二斗。【K】”[3]简11中所记录内容与“为饭方”中的【I】【J】【K】步骤相对应,由此可知,该简应属于“为饭方”中的一种,并且它所用的主要原料为“黍”,即黄米。

在《食方》中,取米时所用量词一般作“斗”或“升”,例如:

(1)简8:大半斗,中黄米少半斗,炊之,方皆如黄饭。[1](P145)

(2)简46:?,入①穤米半升、肉酱、橿鹄复中,乃酿之,?,和以美酒、酱、盐、枣,尝其味,和美,肉孰,绁。[1](P146)

(3)简99:……□□□以酒渍,有顷出,以白布幭柏②去其水,取穤米一升,渍析榣?之,令清,浚,出,取肉酱汁。[1](P148)

(4)简199:黄饭方:取中黄米大半斗,渍析?之。[1](P150)

例(1)~例(4)中的“中黄米”“穤米”,其后分别用“数词+斗”或“数词+升”等形式修饰,而简11中的“黍”则是用“数词+梯”来修饰,并且《食方》中仅此一例。《说文解字·木部》:“梯,木阶也。”[4](P118)

“梯”的本义是便利人们上下攀登的用具或设备,后来引申为形状像梯的分级的东西。我们认为,“梯”本为名词,表某种器具,在此简中借用为器物量词。关于器物量词,亦有“容器型借用量词”[5](P238)、“借用单位量词”[6](P224)等说法。李平指出:“因为所量事物是不可数的,只能借助于盛放该事物的器具为标准来计量。事物的形状、大小、多少等均由盛放它的器物的大小或形状而定,即‘随物赋形。这类量词在多数情况下是借用名词为之,因时因地而异,缺乏稳定性和继承性,故有学者称之为‘临时量词。”[7](P62)

在出土汉简或秦汉传世文献中,亦有其他器物量词能够称量“黍”,如“敦”“簋”“笥”等。

1.敦

(5)《武威汉简·甲本特牲》简15:主妇(设)而(两)敦黍稷于柤(俎)南。[8](P97)

(6)《武威汉简·甲本少牢》简31:上佐食取四敦黍稷。[8](P104)

(7)《武威漢简·甲本少牢》简43:司土<士>进一敦黍于上佐食,有进一敦黍于下佐食,皆右之于席。[8](P106)

关于“敦”之形制,徐中舒先生指出,敦的本字为“”,含有团意,并分析说:“据此覆敦之形如高堆,则敦之形团,亦可想像得之。盖簋为圆器,而敦则上下内外皆圆……此上下内外皆圆,正是陈侯三敦之形制,实为敦之正解。”[9]李平认为:“‘敦为铜器名。借用为量词,计量‘敦所盛之物。汉简中‘敦称量黍稷。”[7](P67)由此可知,“敦”本为称量黍稷等的器物,从而借用为器物量词。

2.簋

(8)《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设黍稷六簋于俎西,二以并,东北上。[10](P778)

(9)《礼记·祭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

中也。[11](P1181)

《说文解字·竹部》:“簋,黍稷方器也。”段玉裁注:“许云簋方簠圆,郑则云簋圆簠方。不同者,师传各异也。”[12](P195)关于“簋”之形制,李建平指出:“从出土实物来看,多为圆腹、侈口、圈足,也有方形者,如亚丑方簋等。”[5](P260)与“敦”一样,“簋”亦借用为器物量词。

3.笥

(10)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竹简遣册:稻、黍一笥。[13](P242)

《说文解字·竹部》:“笥,饭及衣之器也。”[4](P91)“笥”乃竹制方形容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竹笥48个,它用途广泛,既可用于盛放饭食、衣物,亦可用于盛放竹简等。张显成、李建平指出:“‘笥用作借用量词,先秦简帛中就已出现了。楚简中字均作‘司。‘司,同‘笥。”[6](P225)“笥”由竹制容器引申作器物量词,以称量所盛装之物。

以上用例中,“敦”“簋”“笥”均由盛物容器借用为量词。由此类推可知,简11用“一梯”来修饰“黍”,这里“梯”的功能应与“敦”“簋”“笥”一样,也是用于盛装黍之器具,从而借用为量词来称量黍。

此外,“梯”在《食方》中又见于简208的释文:

(11)简208:勿脩绁出梯□。[1](P151)

该简残断比较严重,“出”字后面的字形作“”,其左部残缺,但右部构件与简11“梯”字字形“”相同,因此,整理者将它释作“梯”是正确的。吴桑认为,该简中的“脩”读作“滫”,表示加水拌和;“绁”读作“抴”,表牵引之义[3]。张畅认为,“绁”乃长绳,此处指借助绳子取出[14]。因此,该简当断作“勿脩,绁出梯□”。《食方》中多有“绁出置盎中”“绁出置二幅素巾上”“绁出置巾上”等语,“绁出”后常接“盎”“素巾”“巾”等,我们亦可推知,“绁出梯”之“梯”在此为名词,其功能与“盎”“素巾”“巾”等一样,用于盛装“绁出”的食物。

关于简文中作为盛装食物器具的“梯”之形制,我们认为,“梯”很可能与随葬品中的“节状木器”所组合而成的一种器物相关联。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有3件节状木器,其中,M1T:105-1、M1T:105-2两件形制相同,另一件为M1N:59。3件节状木器的形制,分别如图1、图2所示:

整理者曾对M1N:59的形态有所说明:“卷木胎。卷筒状。已残。凹腰,下部有底。上、中、下各有一道节状凸箍。外髹黑漆。残长21、残宽5厘米。”[1](P98-99)

所谓“卷木胎”,属于木胎胎质的一种,用于卮、圆奁一类的圆筒形器物,此件节状木器又为卷筒状,因此,由其组合之后的物件可想象而得之。简文中的“梯”应属于漆木器,因为“梯”具有分层分级这一显著特征,所以简文中的“梯”似乎与节状木器有关联。由此可推知,简文中的“梯”应是分层的、卷筒状的、类似于竹桶形的盛装粮食的器具。关于“梯”之容量,则可能与蒸饭器具(如甑等)之容量相當,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有两件陶甑:“一为长箅孔,一为圆箅孔……口径25.6、足径12、高15.2厘米”[1](P108)。不过,“梯”之整体形状及容量仍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三、“枣膏一柂”

在制作黄饭、中黄饭、黄饭、粲饭等“为饭方”中,除了原料米及水之外,未添加其他配料,而《食方》简11在制作黍饭时则添加了“一柂”枣膏。

(一)“柂”与“柁”

在简11“枣膏一柂”中,“柂”的字形作“”。

《尔雅·释木》:“椵,柂。”郭璞注:“白椵也。树似白杨。”[15](P462)《集韵·支韵》:“柂,木名。”[16](P34)可见,“柂”的本义是白椴树,这显然不符合简文文意。在简文中,“柂”的语法功能应与“梯”一样,也是作量词。我们认为,“柂”亦由盛装物品之器具借用为量词,同时,“柂”之所指当为“匜”。《说文解字·匚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从匚也

声。”[4](P268)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从匚也声。”[17](P255)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斗部》曰:‘魁,羹枓也。枓,勺也。匜之状似羹勺,亦所以挹取也……其器有勺,可以盛水盛酒。其柄空中,可使勺中水酒自柄中流出,注于盥槃及饮器也。”[12](P642)“匜”字小篆字形作“”[4](P268),

许慎将其声符释为“也”。据“匜”字字形的演变脉络,“匜”本从“它”声,后讹为“也”。关于“它”与“也”的关系,黄德宽曾专文讨论,认为它们既非同源又非同字,二者于隶变之后开始发生讹混[18](P827)。李守奎赞成黄氏的观点,并指出:“‘它与‘也二者从甲骨文到西汉早期不存在通用的情况,一直区分严格。二者读音相近,隶变、草写使得字形也相近,‘它逐渐讹变成‘也。”[19](P19-20)“也”上古音属于喻母歌部,“它”上古音属于透母歌部,二者韵部相同,而喉音(喻母等)和舌音(透母等)亦可相通。

湖南沅陵虎溪山汉墓乃西汉早期墓葬,从“木”之“匜”的声符仍然是“它”,并未讹变为“也”,因此,整理者将其隶定作“柂”有误,应严格隶定作“柁”。李守奎指出:“汉代匜的材质发生变化,出现了从木的‘柁与从匚的‘匜。”[19](P18)可见,“柁”与“匜”乃一字之异体。

如前所述,“匜”是用于盛酒、水、食的器具。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4件漆匜,其形状似瓢,呈圆角方形,斫木胎,内外皆涂漆,工精器美。漆匜的用途与出土的耳杯、盘、卮等一样,均为盛装饮食之器具。

(二)“一柂(匜)”之量

“枣膏”是中医常见中药方剂,在传世医籍、出土文献中均有用例。例如:

(1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以枣膏和汤服三丸。[20](P30)

(13)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肺脏方·积气》:令枣膏,入釜中酒里。[21](P289)

(14)《马王堆汉墓帛书·房内记》简20-21:约:取巴叔(菽)三,蛇床二,桂、姜各一,蕉荚四,皆冶,并合。以(蜜)若枣膏和,丸之,大如(),

入前中。及为=(为,为)小囊裹以嗛前,智(知)而出之。[13](P79)

(15)《马王堆汉墓帛书·房内记》简22-23:【约】:取犬骨燔,与蕃石各二,桂、彊(姜)各一,蕉荚三,皆冶,并合。以枣【膏】□□□前,智(知)而出之。[13](P79)

(16)《马王堆汉墓帛书·房内记》简24-25:约:取蕃石、桃毛各一,巴叔(菽)一,三物皆冶,合。以枣膏□□和,丸【之,大】如(皴),入【前】中,如孰(熟)食顷,即。①

(17)《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简74-75:治寒热:山(术)三,小(椒)二分,厚柎

(朴)、少辛、则(荝)、礜、圭(桂)、畺(姜)、桔梗、朱(茱)臾(萸)各一分,合和,以枣膏完(丸)之,大如起实。[22](P104)

“枣膏”,马王堆医书原注曰:“即以大枣果肉制成之膏。”[13](P79)关于枣膏的制作方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肺脏方·积气》曾有记载:“将枣内(纳)甑中,微火蒸之,令枣膏,入釜中酒里,煎酒令余二升许,甑中枣候皮核,在止火,贮器中。”[21](P289)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之一·枣》:“《食经》作干枣法:须治净地,铺菰箔之类承枣,日晒夜露,择去胖烂,曝干收之。切而晒干者为枣脯。煮熟榨出者为枣膏,亦曰枣瓤。”[23](P795)由此可知,枣膏乃以枣肉为主要原料、通过蒸煮的方式而制成的膏状物。由“以(蜜)若枣膏和”一语可知,枣膏与蜂蜜在形态、功用上相似,均属于流体食物,因此可用匜盛装。

“膏”亦可用桮(杯)来盛装。例如:

(18)简10:清①如水,浚,烝之,盖以巾,偏烝,稍出,择去皮,锂取其膏,盛以桮(杯),枣索,浚米装之,偏烝。[1](P145)

此简内容似涉及枣膏的制作方法:清洗、蒸煮、去皮、取膏。这里的“锂”,应当通“理”。“理”有“区分”义,因此,“锂(理)取”可以理解为“分拣收取”。张畅认为,此简中的“索”乃计量单位[2](P16),但未作具体说明。我们认为,这里的“索”应为“空、尽”之义,“枣索”指所蒸之枣尽。

简文中提及膏可以盛放在桮(杯)中,《说文解字·木部》:“桮,也。”[4](P117)又《匚部》:“,小桮也。”[4](P268)关于汉代之杯,孙机指出:“耳杯常用于饮酒……但耳杯并不全是饮器,也用作食器。乐浪古墓出土的大型漆耳杯的刻文中自名‘羹棓,正与《史记·项羽本纪》‘分我一杯羹的说法相合。”[24](P376)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有不少漆耳杯,杯底多烙“沅”字,亦有“沅”加数字(表编号)或“中”加数字,可用于盛装酒、食等物。

关于桮(杯)之容量,苑祯、马捷、张林指出:“很可能‘杯作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升与‘参标准容量单位之间的补充,因战国至秦汉时期‘一升的容积约合今200~226ml,‘一参容积约合今560~600ml,所以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一杯的容积,推定为合今250~350ml左右较为合理。”[25](P1910)

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的耳杯体积有些许差异,有长16cm、宽12.5cm、高4cm的,亦有长17.2cm、宽12.6cm、高4.4cm的。出土的漆匜则长29.2cm、宽19.8cm、高9cm,其容量约为耳杯的两倍,按照苑祯等学者的说法,漆匜的容积约合今500~700ml。

(三)枣膏与药食同源

实际上,药食同源渊源有自,虎溪山汉简《食方》就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例证。其中的枣膏既可食用,亦可药用。关于枣膏的功效,清代尤怡《金匮要略心

典》曾有說明:“饮以枣膏,安其正也。”[26](P118)

清代陈修园《金匮方歌括》亦云:“又以枣膏安其胃气。”[27](P36)袁开惠指出:“从医籍记载来看,枣脂、枣膏多作为和制丸药的辅助材料,一方面起到赋形剂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养胃、和胃也能改善方药的口感与味道;同时,或有缓解药物毒性的作用。”[28](P89)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辟谷·服松柏实》:“(柏

叶)暴干,下筛,末一石,以一斗枣膏溲,如作干饭法。”[21](P665)又《千金翼方·杂病上·吐血第四》:

“生地黄十斤,上一味,捣,以酒一斗,绞取汁令极尽,去滓,微火煎减半,内(纳)白蜜五升,枣膏一升以搅之。”[21](P713)上述引文足以见出枣膏作为中药辅助材料的重要性。

枣膏具有养胃、和胃等功效,而黍米味甘、性温,具有益气补中、除烦止渴、健脾养胃等功能。不难推测,黍米与枣膏配伍之功效显著,其养生功能尤为突出。虎溪山1号汉墓的年代为西汉早期,墓主人吴阳为第一代沅陵侯,乃西汉长沙国第二代长沙王吴臣之子。墓葬中的简牍文书与吴阳的个人喜好与兴趣关系极大,《食方》亦反映出沅陵侯吴阳对饮食以及个人养生的重视,这也与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注重修身养性不无关联。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虎溪山汉简《食方》简11“黍一梯,枣膏一柂”中的“梯”为饮食器具,“柂”即为“匜”,应隶定作“柁”,亦为饮食器具,二者在简文中均借用为量词。“梯”和“柂”分别用来称量“黍”和“枣膏”两种食物,并且在出土的随葬品中均可见到相关实物或残留物。我们推测,“梯”可能是由节状木器组合而成的漆器具,其容量可能与蒸饭器具(如甑等)之容量相当;“柂”则是出土的漆匜,其容量约为耳杯的两倍。需要指出的是,简11中的“梯”和“柂(匜)”均由盛装容器而借用为器物量词,器物量词往往是在特定的具体语境中临时获得量词的语法功能,而同种器物的大小、形制等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黍用“一梯”、枣膏用“一柂(匜)”的估量方法是比较粗略的。同时,考虑到虎溪山1号汉墓属于贵族级别的墓葬,“一梯”黍米和“一柂(匜)”枣膏应不是日常用量,可能是为宴饮所准备。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2]张畅.沅陵虎溪山汉简《食方》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3]吴桑.虎溪山汉简“为饭方”流程复原[EB/OL].(2021-04-12)[2023-10-28].简帛网,http://www.bsm.org.cn/?hanjian/8387.html.

[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李建平.先秦两汉量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6]张显成,李建平.简帛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7.

[7]李平.秦汉简帛量词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威汉简[M].北京:中华书局,2005.

[9]徐中舒.陈侯四器考释[A].“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册)[C].1933.

[10][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王辉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M].郜同麟点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1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陆)[M].北京:中华书局,2014.

[14]张畅.读虎溪山汉简《食方》札记[EB/OL].(2021-08-12)[2023-10-28].简帛网,http://www.bsm.org.cn/?hanjian/8426.html.

[15][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M].王世伟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7][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8]黄德宽.说“也”[A].第三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97.

[19]李守奎.从观念出发与从材料出发的汉字阐释——以“也”及其所构成的文字为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

[20][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21][唐]孙思邈.千金方[M].刘清国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2]天回医简整理组.天回医简(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2.

[2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5]苑祯,马捷,张林.战国至秦汉时期简帛医籍中液体容量单位考证[J].中医杂志,2022,(20).

[26]吕桂敏,周鸿飞点校.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心典[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7][清]陈修园.金匮方歌括[M].林明和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8]袁开惠.荆州胡家草场木牍载痫病方药物与疗法考[J].中医药文化,2022,(1).

The Definition of “Ti(梯)” and “Yi(柂)” of the Han Bamboo Slips of Huxishan and Related Issues

Sun Mengyu,Li Mingxiao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Shifang (《食方》) is recorded in the Han bamboo slips of Huxishan uncovered from Tomb 1 of the Han dynasty at Huxishan, Yuanling, Hunan, in which a variety of classifiers are used, including No.11 “shu yi ti, zao gao yi yi(黍一梯、棗膏一柂)”. “Ti(梯)” and “yi(柂)” are both used as implement classifiers, and their definition and transcription are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Ti(梯)”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unearthed knobble-shaped wooden utensils, which is layered, rolled and similar to bamboo buckets for holding grain. “Yi(柂)” should be transcribed as “duo(柁)” and read as “yi(匜)”, which is also used for holding food. And the tomb unearthed different kinds of “yi(匜)” with exquisite appearance. Medicine and food are homologous. The combination of millet and jujube cream reflects not only the dietary preferences of the tomb owner, but also peoples concept of health care in Han dynasty.

Key words:the Han bamboo slips of Huxishan;Shifang(《食方》);“ti(梯)”;“yi(柂)”;classifier;definition

作者简介:1.孙梦钰,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李明晓,男,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量词
认识量词
集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量词
准确运用量词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十二生肖议量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鱼的量词
量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