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来了,然后呢?

2024-04-25 11:06李静
中国新闻周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郭帆哔哩东东

李静

第一次感受到影视界对人工智能的焦虑是在去年年底。因为一场活动去郭帆的工作室,聊起去年年初他的状态不太好,他说一方面因为《流浪地球2》的收尾和路演太过忙碌,另一方面是因为AI。当时还说起,Runway、Pika发布的生成器都已经可以生成数秒长的视频。

没想到不过两个月,能生成60秒视频的Sora就问世了。视频生成模型会改变影视行业生产方式几乎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趋势,包括郭帆工作室在内的不少导演工作团队都开始与海内外的多模态模型公司展开合作。

有意思的是,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Sora,感到忧心的一般都是人多、体量较大的公司或工作室,中小工作室和个体正相反——兴奋不已。因为一旦Sora投入商用,传统影视制作流程很可能缩短,复杂的工序可能会简化,原本需要人海战术制作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内容,今后也许几个人几小时就能完成。科幻导演郁刚说,卡住很多中国科幻影视作品脖子的关键,就是“穷”,这个穷主要穷在视效环节。Sora会让很多复杂特效镜头成本大幅度下降,让没钱的创作者也能做出优秀的画面来。

事实上,在Sora诞生前,其他生成式技术已经降低了视频创作门槛,开始“时势造英雄”。极客电影创始人、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李东东认识一个年轻的创作者,这个作者因为迫切想看到自己喜欢的大刘作品《全频带阻塞干扰》影视化,干脆自己上手写剧本、做分镜,自学开源AI技术和虚幻引擎,硬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哔哩哔哩上打造出一部百万忠粉追番的动画大剧。李东东感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即便AI会带来行业震荡,更多的也应该是机遇。

在与众多影视业创作者聊AI时,有一位也问了我一个问题:ChatGPT-4、Sora已经如此聪明,是否担心记者有一天会被取代?我说不担心,因为有一件事它永远干不了,那就是我和你坐在这里,面对面地交谈,我们会为不约而同的一句话会心微笑,也会因为观点差异而有小小争论。如果有一天,人与人的交互都可以被机器取代,那一天会是什么样子,以今天我们的认知,真的难以想象。

在今天的现实世界里,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没有谁可以停下不前,与其为想象都难以抵达的未来忧虑,不如用心对待每一个可以触及的当下。

你变或不变,世界都在变。

封面反馈

10/2024 总第1132期

@音樂雷达:“复活亲人”,让他们在活着的人心里重生,才能看见希望,让科技之光温暖每一个人。《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乔杰:适度有序放开冻卵服务限制》

“我和许多专家都有一个顾虑,就是怕未婚女性把冻卵当作生育保险。”——其实女性要不要建立家庭、生不生育跟能不能冻卵没有必然联系,有冻卵的条件反而给了更多未婚女性一个选择生育的机会。(@丝乌Sue)

猜你喜欢
郭帆哔哩东东
消费保哔哩哔哩官方账号广告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东东“闯关”记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loss of high-power vacuum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coaxial-disk transitions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东东“闯关”记
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分析——基于商业模式六要素理论
哔哩哔哩2019年全年营收67.8亿元同比增长64%
月活数据激活哔哩哔哩商业模式如何定义仍是难点
吴京的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