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为何“才尽”

2024-04-25 12:26顾农
领导文萃 2024年8期
关键词:江淹鲍照永明

顾农

“江郎才尽”表面看来是讲一个作家年纪大了以后才华消退,就其原本的情形而言,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而且说来话长。

南朝著名作家江淹(444—505)青年时代才华横溢,写了不少著名的诗、赋;而他到中年以后,作品数量减少,水平不进反退,低迷至死。江郎才尽了。

江郎才尽的由来,据说有一个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钟嵘《诗品》中品江淹条载: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江淹“才尽”的时间是他罢去宣城太守准备回到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之时。本年是齐明帝建武四年(497),江淹五十四岁。

唐人写本类书中则有过“江淹少时,梦见人与五色笔,因此有文章”的记载。“少时”为何时?不够具体,后人为了填补这一空白,帮江淹补做了一个好梦。

据福建《浦城县志》载,该城西门外有孤山,江淹曾经在这里梦见神人授之以五彩笔,所以孤山亦称梦笔山,山上有江淹祠。这一为配套而新编的美梦很见水平,江淹确实到过浦城,他是被贬到这里来的,待了三年(474—476),而这一时段又正是他的创作高峰期,一大批重要作品包括著名的《恨赋》《别赋》都作于此时此地,当时他刚刚三十岁出头。

元徽四年(476)七月以后,政治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掌握了军队大权的重臣萧道成辅政,他将江淹请去帮忙,从此他的官运亨通。三年后萧道成代宋自立,开创了齐王朝,江淹成為齐的开国重臣,此后更加一帆风顺,主要的精力都用到当官方面去了,诗文创作不复措意,所以在萧齐初年,江淹已有才降之势。而到齐的第二代即武帝萧赜的永明(483—493)年间,其才尽的态势已经比较明显。钟嵘《诗品》中品沈约条云:“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按这里的说法,江淹在永明年间,也就是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赶不上新的文学潮流,人们普遍认为他已经才尽。而江淹本人以介绍自己梦境的方式发布信息,正式承认自己“才尽”,并宣布淡出文坛,更在此若干年之后。江郎才尽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他后来官当大了,无心创作,也无暇创作,此时江淹对于只凭文章传世不朽已经兴趣不大,还是当官要紧。又有人说,江淹的文风还是刘宋时代“元嘉体”的那一套,现在文坛风气变化了,老一代名家江淹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于是显出才尽的样子。何况江淹较早就写出了代表作《恨赋》《别赋》,已是难以超越的高峰,即使他才思不减于前,也难免要呈现“才尽”之态了。

某一结果往往有好几个原因,上面说的这几条都能言之成理。但是这几条似乎还不能充分圆满地解释江淹的怪梦。为什么不早不晚,江淹要在建武四年(497)公开表明自己已经“才尽”,宣布淡出文坛呢?

三十多岁时才华横溢,四十多岁时在文学上渐渐落伍,到五十多岁,干脆自己承认“才尽”,这是江淹在政治上保护自己的安全,确保过好晚年。

永明十一年(493)七月,齐武帝萧赜病危,王融等人发动政变,阻止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孙萧昭业(其父太子萧长懋逝于本年正月)入宫,打算立武帝次子萧子良。与萧赜平辈的宗室成员、顾命大臣之一的萧鸾发动反政变,强行入宫,“奉太孙登殿,命左右扶出子良”。此后大权全归萧鸾;不久萧鸾废昭业另立昭业之弟海陵王昭文,稍后又废昭文,自己以入继为萧道成第三子的身份立为帝(明帝)。以上这些都是在一年之内完成。萧鸾其人“性忌多虑,故亟行诛戮”,他在反政变得手以后,特别是称帝以后,大开杀戒,处决了大批宗室嫡系,从此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政局进入新的混乱之中。

江淹没有介入武帝驾崩前后的政治阴谋,此后他与实际掌握政权的萧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也注意保持距离,因为跟得太紧也未必明智。换代以后他仍然非常谨慎,那些年正是萧鸾杀人如麻的恐怖时期,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杀了一大批宗室成员和高级官僚,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著名的文人很容易死于非命,非多加小心不可。时局不宁不宜以文字事人的道理,江淹显然早已深有所悟。于是他宣布自己做了一个才尽之梦,以后不能写文章了。

不动笔总是安全得多。才华横溢、“文辞辩捷”的著名才子王融二十几岁就死于他发动的政变之中,另一位才华横溢、“文章清丽”的才子谢朓三十几岁亦死于非命;唯有自称“才尽”的江淹能苟全性命于乱世,甚至始终不失其富贵。讲究韬晦,大智若愚,江淹的本领相当了得。

江淹临死前不久对子弟说:“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已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莱耳。”这话大约真假参半,就其每有“止足”之意,注意保护自己而言,是真的,否则他怎么会自称“才尽”?

像江淹这样韬晦逃名、避开麻烦的文人,远远不止他一个。与江淹齐名的鲍照(?—466)也是一个。《宋书·鲍照传》云,宋孝武帝刘骏好为文章,“自谓物莫能及。照悟其旨,为文多鄙言累句,当时咸谓照才尽。”鲍照付诸行动而不出宣言,简直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江淹公开宣布一个怪梦,从此少作文章,也能有效地防止可能产生的麻烦,后退得很有章法。一般来说,文人唯恐其才少名低,而一流人物如江淹、鲍照却一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事情。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有种种,中古时代被枉杀的甚多,江淹说自己“不求富贵”,其实他的做法同保住已有的名位富贵不无关系,他首先要保住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清白正当的旧日名声。太大的文学空名对他有害无益。

(摘自《月读》)

猜你喜欢
江淹鲍照永明
鲍照的文学创作对《楚辞》 的承变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受气包
江郎才尽
鲍照乐府诗创作对南朝诗人的影响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江郎才尽』是误解
钟永明
江淹《横吹赋》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