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评价及内部控制策略研究

2024-04-25 09:33赵洪恩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12期
关键词:融资担保风险评价内部控制

赵洪恩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融资担保业务已成为公司最主要的一种融资方式,其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也伴随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将对金融机构和经济体系带来严重的损失。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评价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策略,成为融资担保企业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对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进行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策略,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资担保;风险评价;内部控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担保业务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模式,可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稳定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融资担保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这些风险来自市场本身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也来自企业内部的操作失误、融资企业的信用问题等。这些风险点的存在,不仅影响到担保机构的正常运作,也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结合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对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的评价及其内部控制策略的研究,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对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的类型、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融资担保机构提供理论参考。

一、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

(一)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的类型与特征

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类型多样,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风险等。信用风险源自被担保方不佳的信用状况或违约概率的增加,导致担保机构面临潜在的财务损失。这种风险的核心在于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和意愿。市场风险主要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股价等变动,导致的担保资产价值波动和收益不确定性。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内部管理和流程控制的不足,包括员工操作失误、系统故障、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等。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点。包括系统安全性问题、数据处理错误、算法偏差等,都容易导致重大的操作风险。此外,法律合规风险涉及法律法规变化、监管政策调整等因素,融资担保机构需要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还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避免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二)风险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风险评价需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分析主要是运用历史资料及统计建模等方法对融资担保业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影响进行预估,如采用信贷评级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估计,利用市场模拟技术评估市场风险。定性分析侧重于专家的判断和行业知识,比如从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市场风险,从企业的经营过程与管理环境预测操作风险。同时,也要综合分析各风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存在的系统风险进行评价。

为了系统和科学地进行风险评价,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风险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全面覆盖融资担保业务的各个风险点,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如表1所示。

二、融资担保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内部控制建立在有效管理和缓解业务风险的需求之上。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确保业务流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减少或消除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在融资担保业务领域,内部控制涉及传统的财务和会计控制,还涉及对操作流程、合规性、信息系统以及组织结构的综合控制。理论上,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担保机构识别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或缓解措施,保护机构免受损失。

内部控制体系一方面强调在决策过程中系统地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风险。融资担保机构需要在事前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在事中和事后进行持续的风险监控和控制。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还强调信息与沟通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系统和沟通机制能够保证风险管理和控制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支持内部控制环境的持续改进和适应性。

(二)内部控制在融资担保业务中的应用

在融资担保业务中,内部控制的应用可以实现风险管理,确保业务运作有效性。首先是建立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框架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风险监控和报告机制。融资担保机构需要对影响业务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并对这些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基于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其次,内部控制在融资担保业务中的应用可以优化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的优化旨在提高业务效率和减少错误,通过标准化流程、引入自动化工具和系统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和减少人为错误。在管理制度方面,内部控制的应用可以确保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责明确、有效的沟通和信息流通。此外,内部控制的应用可以强化员工培训和提高员工风险意识。通过培训和教育,员工可以更好地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措施。最后,内部控制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和合规检查来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内部审计可以评估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发现潜在的不足和风险点,合规检查可以确保业务操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三、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评价的案例分析

(一)具体案例选择与描述

本文以 ZY融资担保企业为例,对其为某一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的融资担保业务进行评价。尽管该中小型科技企業的技术含量较高、市场潜力较大,但是其创立的时间不长,资金状况不佳,没有足够的财产担保,很难从银行获得信贷。因此,ZY公司运用全面的评价手段,从财务状况、经营团队能力、技术潜力和市场竞争环境等角度对该企业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充分分析了该企业所面临的宏观、产业动向等方面的因素。尽管最后的评价结果表明该企业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不稳定的风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决策支持工具,用于解决复杂决策问题的定量分析。它通过分解问题为不同层次的元素,并通过成对比较来评估这些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最终得出决策的权重。

第一步,定义问题并建立层次结构。通常包括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和最底层(方案层或备选方案层)。

第二步,构建判断矩阵。在每一层级中,对于各个元素进行成对比较,并根据其相对重要性赋予一个数值。这些數值通常基于1到9的标度,其中1表示两个元素同等重要,而9表示一个元素比另一个重要得多。要求金融领域的专家共18位对指标进行评分,准则层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第三步: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准则层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值如表3所示。

第四步,一致性检验。为了确保判断矩阵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如果CR小于或等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接受的;如果大于0.1,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第五步,合成权重。使用同样的方法对于每个元素进行权重计算,根据其在不同层次中的相对权重,计算总体合成权重。总体权重如表5所示。

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目标层及准则层进行评分,首先确定评价的等级或分类,评价集合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对应评分集为{5,4,3,2,1}邀请参与该案例的员工及ZY公司领导共47人对指标进行风险高度评分,评分结果如表6所示。

结合AHP法计算的权重,进行综合模糊运算,准则层风险得分如表7所示,最终结果如表8所示。

(三)结果分析

如表7,ZY公司的融资担保业务综合风险得分为3.143,这一得分证明了该融资担保业务具有较高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法律合规风险,分别得分为3.447、3.515和3.259,均属于较高风险等级。这表明ZY公司在这些领域面临显著的风险挑战。信用风险直接关联到借款方违约的可能性,容易导致公司面临重大的财务损失。较高的操作风险揭示了内部控制的不足或程序执行的瑕疵。较高的法律合规风险也揭示了公司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市场风险的得分为2.352,表明其风险程度为一般。这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健,市场波动对ZY公司的融资担保业务的影响较小。因此,ZY公司应采取相应的内部控制策略以预防和应对较高的风险因素。

四、融资担保业务内部控制策略的建议

(一)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首先,融资担保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融资担保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测、缓解的方法,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一要对企业融资担保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深度识别,二要利用统计分析、模型仿真等多种科学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价。融资担保业务的风险监测是一项不断持续的工作,这就需要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市场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实时跟踪和响应。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可以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风险分散策略等,降低各种风险对融资担保公司产生的影响。另外,融资担保企业内各部门必须定期检查与评价制度的适用性,以保证制度能持续发挥效力,并能及时预防与修正制度的缺陷。通过完整、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保证其经营的稳健与可持续发展,从而保障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二)提升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为了提升融资担保业务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首先需要关注内部控制体系的结构完善性和适应性。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全面覆盖所有关键业务流程,并能灵活应对市场和法规环境的变化。这要求融资担保机构不断审视和更新其内部控制策略和程序,确保它们与当前业务模型和监管要求相匹配。在面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结构的变动时,内部控制体系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这些变化。其次,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的建设。内部审计机制应当能够定期并且系统地评估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不足,确保控制措施得到有效实施。这需要综合审查风险管理策略、控制程序和业务操作。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督和报告机制,确保从业务操作到管理层级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适当的监督和及时的反馈。最后,高层管理者应对内部控制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管理层应确保有足够的资源和注意力投入内部控制的建设中,还应在机构内部倡导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确保内部控制机制在组织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执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内部控制机制在融资担保业务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帮助机构有效地管理风险,保障业务的稳定与长期发展。

(三)增强风险意识与员工培训

一个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不仅取决于其政策和系统,还依赖于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因此,首先需要在整个机构内部建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文化。每位员工,从前线操作人员到高级管理层,都应具备对潜在风险的敏感性和预防意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通过持续的沟通、教育和培训活动。融资担保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关于市场动态、法规变化、风险管理实践的培训和研讨会,帮助员工了解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还可以通过模拟练习、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员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风险。其次,员工培训不仅应覆盖风险管理的理论和知识,还应包括具体的操作技能和决策能力。在进行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时,工作人员除了要熟悉比较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判断力,能够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员工财务分析、信用评估和法律执行能力的培训。此外,融资担保公司应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这不仅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心,也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让员工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点。最后,建立激励机制,对能够有效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员工实施激励机制,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风险管理。通过建立浓厚的风险意识文化,组织全面的培训和教育,能够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决策能力,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公司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利用技术提高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的效率

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科技手段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与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风险评价的精度与速度。通過对海量的金融信息、交易记录、市场动态等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加精确地对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及其他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识别,提高了企业对金融市场风险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另外,通过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体系,可以帮助决策者对企业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风险评估,降低由于人的主观判断而造成的潜在风险。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采用自动化的管理手段及软件,能有效地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通过自动化的合规检查工具可以快速检测潜在的违规行为或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并通过智能化的报表,可以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其次,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内控制度的透明性与可追溯性。区块链能够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安全与不可篡改,能够有效地对各种交易信息进行存储与认证,并保证其真实、完整。这样可以增加交易透明度,预防欺诈,强化合规监管。同时,云平台还能够为金融服务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柔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手段,使融资担保服务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海量的、复杂的风险评估模式。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使企业的各部门、各经营过程能够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协作,从而使企业能够构建一个完整、和谐的企业管理制度。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实时获取财务、运营等部门的数据,及时识别和响应潜在的风险点。总之,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既能够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又能够提高企业内控的效率和有效性。这种科技创新可以帮助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并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五)完善融资担保业务法律法规

构建并维持一个完整、清晰的法律体系,是对融资担保业务进行规制的重要手段。其中涉及贷款的资格条件、经营标准、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要求等的规定。比如,在风险评估、资产质量控制、资金流动性等方面,要有相应的规范。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标准化的保证费率、实现合同条款的透明,可以合理披露风险,保障借贷双方的利益。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提高产业的透明度与公信力,防止或遏制金融诈骗与滥用,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满足金融改革、市场发展的要求。随着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新兴的融资方式不断涌现,原有的一些法律、制度已无法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监管机构需要不断更新和修订法规,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新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比如,在以网络、大数据为基础的融资担保业务服务中,需要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技术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新问题纳入监管框架。加强对跨国金融保证的监督,也是保证跨国金融合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与行业协作,对现有制度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其进行适时的调整,以保证在不过分约束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前提下,维护消费者与市场的稳定。总体而言,我国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及时的修订和改进,使其既能满足当前的市场条件,又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通过这样的法律法规完善,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透明的市场条件。

五、结语

文章从融资担保企业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文章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突出了风险的多维、系统的特点。通过对选取案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ZY公司融资担保业务中面临的风险等级,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增强风险意识与员工培训、利用技术提高效率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通过上述措施,既可以提升其对风险的控制水平,又可以推动整体金融市场的平稳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志华.政策因素对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某省再担保业务视角[J].商展经济,2023(22):115-118.

[2]高瑜.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中小企业,2023(07):207-209.

[3]丁芸.专利质押融资中担保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

[4]黎昌红.HS融资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3.

[5]黄燕玲.融资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与风险管理——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J].中国中小企业,2023(05):93-95.

[6]董如山.融资担保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策略研究[J].财经界,2023(10):36-38.

[7]孙权,周浩良,汤一用.融资担保业务风险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J].金融纵横,2023(02):50-55.

[8]陈千思澄.H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公司信用风险防控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金融学院,2022.

(作者单位:德州市金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德州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融资担保风险评价内部控制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黔西北某炼锌渣堆场周边土壤及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研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风险评价和风险降低在电梯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国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梳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法律问题研究
协同减排下农林碳汇交易融资担保监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