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与枫桥的评弹情

2024-04-24 06:16陶瑾
现代苏州 2024年7期
关键词:书场枫桥社团

记者 陶瑾

2021年,白马涧龙池景区接到一通电话,一位自称徐丽仙“超级粉丝”的陈阿婆特地从绍兴“追”到苏州枫桥,一心为了寻找徐丽仙纪念馆。得知纪念馆从原先的何山公园搬到枫桥街道白马涧龙池景区,她随即想办法联系景区,她说自己这辈子估计不会来第二次了。

年过八旬的陈阿婆坦言,她对徐丽仙的喜爱是从听了她的《黛玉葬花》开始的。在景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她走进纪念馆,来到徐丽仙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前,久久凝视。看着徐丽仙生前穿过的演出服饰,她很是熟悉,“这件是徐丽仙在演出《雪里红梅》时穿的。”一边听着“丽调”,一边欣赏实物资料,她内心是满足又感动的。

如今在高新区枫桥街道辖区,评弹文化的氛围愈来愈浓。三大书场每天下午座无虚席,校园内“小徐丽仙”评弹社团、“小苏州”评话社团出类拔萃,枫韵评弹团的学员们与资深票友切磋学习……当地人的生活也在弦琶琮铮的旋律中得到放松与幸福。

听书解闷、老友闲话,枫桥人直呼精彩

要唱好文化这台大戏,先得搭台。书场是枫桥街道文化载体建设的重要体现。东枫、康佳和丽仙三大书场分布在辖区的东、中、西部,恰好满足周边老年居民的听书需求。

东枫书场造的最早,2008年建成,场内安排固定座位140个,听众爆满时可以加座到160个。2015年建成的丽仙书场,开演当天,苏州评弹团青年演员杨诚带来评话《血滴子》,让在场听众听得意犹未尽,来得晚的听众只能摆了椅子坐在过道里。当听到熟悉的唱段时,大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下午一点,康佳社区服务中心三楼传出清脆婉约的琵琶声,100多个社区居民在这里欣赏上海评弹团演员弹唱的《明珠案》。康佳书场开办8年,人气不减。“这个书场当时是由‘丽调’评弹艺术工作室和康佳社区共同打造,书场的硬件投资以及评弹艺人的演出费用全部由街道出资。我们与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签订协议,每天下午定时(每月30日除外)表演评弹。很多老人中午11点多就来书场‘占座’了,听书成了他们最大的爱好。”康佳社区党委书记曹静介绍。

“苏州人有这么一个习惯,吃饭过后喝茶、听书,就无比满足,要是今天没有听回书的话,总觉得好像有什么事儿没做。”“不用跑老远,在家门口就能听书,真的开心。我们几个老邻居约好了,以后书场就是我们下午固定的休闲去处了。”老听客们说道。

评弹在枫桥街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街道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方式与专业评弹团签约,每个书场每年保证300余场的评弹演出,社区居民只要花2块钱的茶水费就能入场听书。同时,街道广邀江浙沪有声望的评弹团前来汇演,为辖区百姓提供近在身边的评弹艺术享受。

评弹在枫桥街道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资深票友的学评弹往事

采访枫韵评弹团的这日,正好评弹团的学员们在康佳社区三楼学习弹唱。一旁,邹萍萍、文菊明和史雪娟三位来自苏州市区的资深评弹票友结束了上午在枫桥辖区的排练,来此给学员们辅导。枫韵评弹团成立于2020年,最早通过“住枫桥”App对外招生。据枫韵评弹团创办人、“丽调”艺术传承人徐红介绍,从今年起,枫韵评弹团每周四常态化地在枫桥书院开展评弹文化沙龙,爱好评弹艺术的各流派老师们都会聚在一起交流学习。据悉,这项活动是由枫桥街道“丽调”评弹艺术工作室牵头,街道文联提供场所,徐红组织苏州市各协会评弹业余爱好者,以评弹“丽调”学习传承为基础,以唱促练,以演会友。

今年80岁的邹萍萍,从5岁就跟着阿爹阿婆去书场听书。那时她住在西中市,家对面是大中南书场。据有关资料记载,大中南书场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办了,场子比较小,设在旅社的跑马堂楼下面的大厅。若是碰到客满的话,楼上呈U字形的三面走廊栏杆后面,都排有座位。那些住在楼上的旅客,很方便,推开房门就能入座听书。“小孩子去书场听书,主要为了吃好吃的,不过听着听着就上瘾了。虽然听不懂演员在唱什么,但我很喜欢那种调调。”从10多岁起,邹萍萍白天听书,晚上就在家自学弹唱,没事听听无线电广播里的评弹,家里还有手摇唱机,调慢挡,边听边记边学。如今每周四,她会带着众多票友到枫桥街道辖区切磋弹唱,大家唱的流派声腔也各具特色。

今年80岁的文菊明,擅长“香香调”。小时候她住的地方后门,有一个雅乐书场,因此从小就被咿咿呀呀声熏陶着,似懂非懂。后来她通过自学,掌握了评弹唱腔。1979年开始参加苏州市群众艺术馆的活动演出。这几年,她也多次参加评弹展演,表演拿手戏《杨八姐游春》。而自从来到枫桥街道辖区活动后,她心里很开心,因为她本身对徐丽仙的为人及其唱腔艺术很崇拜。

枫桥实小的评弹“小花”们受邀演出评弹表演唱《花好月圆》和《枫桥夜泊》

今年79岁的史雪娟,出生在一个评弹世家。她的爷爷叫史竹亭,是一位说书先生。史雪娟的姐姐从9岁起跟着舅舅、舅妈、姑父学说书。而史雪娟小时候租住在弹词名家魏含英的家里,初中毕业后,史雪娟跟着姐姐“跑码头”。工作后,她从事会计工作,领导得知她喜欢弹琵琶,便把她派往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厂里当时成立了一支民乐队,她也加入其中,经常跟着专业老师排练、演出。退休以后,她加入姐姐姐夫成立的“光前裕后”评弹沙龙。史雪娟喜欢唱薛调、丽调、蒋调等多种评弹流派,如今上了年纪,嗓音条件大不如前。她决定不再“东唱唱西唱唱”,专攻薛调。从2010年起,她挑起大梁,将这个评弹沙龙承接下来,还带着沙龙成员们来到枫桥活动,认识了新票友,一听评弹终身迷啊。

“老带新”,培养学员非一日之功

“枫桥夜泊千年颂扬”,一首吴侬细语的评弹,在枫桥街道木桥党群服务中心唱响。“枫韵评弹团”自弹自唱的《今日枫桥更辉煌》,让在场的青年职工陶醉在了优美的评弹声中。机关退休支部党员俞建英,作为“枫韵评弹团”团长,带着一群同样热爱评弹艺术的学员,多次走进辖区学校、社区、集宿区,让更多人在评弹的韵味中了解枫桥文化。

枫韵评弹团

“枫韵评弹团”成立后,由“丽调”评弹艺术工作室牵头开展评弹艺术培训,通过培训发现、培养具有一定艺术表演优势和潜质的学员,为枫桥地区输送一支评弹队伍。目前学员有12人,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共同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评弹人才,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完成的,需要掌握苏州话、弹唱等多门技能,不断磨练。眼下学员们已掌握多支传统评弹曲目,并创编了《今日枫桥更辉煌》《勤政廉洁万民爱》等新曲目,多次登台演出。”徐红说。

徐红作为徐丽仙的女儿,得到母亲言传身教的艺术熏陶和滋养。在徐红的记忆里,母亲基本上不会做家务,除了创作就是演出。公园、马路,甚至深夜的医院急诊室,都是母亲创作的好地方。这么多年徐红也延续着母亲对艺术的执着精神,为了发扬枫桥地区的评弹文化,她奔波而忙碌着。成立“徐丽仙唱腔艺术研究工作室”,收集整理丽调艺术的音像作品资料,编写出版《徐丽仙经典唱腔选珍藏版》,配合街道编排多个评弹节目,举办“评弹书友会”、评弹艺术展等活动……多年来,徐红默默无闻地做着和评弹相关的公益事儿,为了将枫桥街道的评弹氛围提升,她经常来辖区组织评弹活动。本着一颗热爱评弹艺术的初心,一路前行。

最近,她还受邀去狮山商务创新区的老年大学授课,教评弹和吴文化两门课程。这所老年大学也是首次开班,评弹和吴文化这两个班的学生以新苏州人居多。

匠心育人,评弹新苗未来可期

“小徐丽仙”弹拨姑苏韵,吴侬软语传唱枫桥情。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创办于1999年,从2006年起,学校先后成立“小徐丽仙”弹词社团、“小苏州”评话社团,经过十余年匠心打造,学校的评弹特色凸显,依托地域文化开展美育成果累累。

步入枫桥实小的校园,树木的影子斑驳地摇曳在一面《枫桥夜泊》诗画的浮雕墙上。正是“诗意枫桥·大美童年”的办学愿景,滋养出了一方美丽的文化田园。学校设有专门的评弹教室,每天中午,校园广播播放着一首首评弹曲目,就连学校里的上下课铃声也融入了评弹的伴奏声。

评弹新苗未来可期

为了给弹词和评话社团的学生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在一楼楼道口打造吴韵小秀场,配备长椅、长桌、琵琶等。早晨、午餐后、课后时间,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尽情展示风采。来到体育馆一楼的“姑苏雅韵”评弹馆,馆内设有复古评弹表演舞台及历史文化区、授课区、评弹音乐制作坊等。馆内陈设了徐丽仙的生平、代表作、苏州评弹名家简介、学校原创评弹作品、学校评弹社团历年荣誉等内容。评弹馆墙上还挂有徐红捐赠给学校的琵琶与三弦。此前,“小徐丽仙”弹词社团去北京演出,徐红也出了不少力,提供了很多艺术资源。

据悉,枫桥实小在保证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前提下,打造具有评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评弹引入日常课堂教学。比如道法课上,教学生用苏州话对话,感受吴侬软语的魅力;音乐课上,将欣赏、学唱评弹渗透到音乐教学中;美术课上,画画旗袍秀,变变琵琶装,指导学生进行评弹文创作品的设计……以此共同普及推广评弹文化。

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小徐丽仙”评弹社团和“小苏州”评话社团都会登台,汇报演出最新编排的节目,如《花好月圆》《咏梅》《枫桥实小处处新》等优秀曲目。阅读节汇报演出中,评话表演《伍子胥造城》等曲目上演,给在场嘉宾留下极好印象。

学校还编写了地方特色文化校本教材《吴音枫韵》,编印了评弹自选作品集《“丽”花初绽》,学校历年来原创的评弹作品曲谱也收录其中。学校评弹社团自成立以来获得国家和省、市、区各级荣誉50余项,参加国家级“少儿春晚”等各级各类演出活动60余场次……薪火相传,奏响枫桥雅音。

猜你喜欢
书场枫桥社团
缤纷社团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枫桥夜泊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枫桥夜泊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
扬州书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