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洋留学生们

2024-04-23 11:31京墨
环球人文地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空海国子监新罗

京墨

大唐时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彼时的中国,是整个东亚文明的中心,北逾大漠,南暨交趾,东至日本。万国来朝,万邦来贺,外邦学子满怀对先进中华文明的向往,纷纷前来求学。

那时候,到大唐留学,是各国与唐朝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唐朝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海纳百川,慷慨迎接异国留学生,传授政治、文化、科技等知识。

外来和尚好念经?还是得靠真才实学!

《儒学传序》曾记载:“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说的是贞观年间,外国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大唐的盛况。

和现代留学生相比,古代留学生受门第、制度和交通影响,异国求学并非易事,更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轻松旅行。

和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派遣学生入唐留学时要经历惊涛骇浪的考验,船队经常沉没,或被迫折返,可以说是一场以生命为赌注的冒险。平安时代著名的才女小野小町的祖父,听说自己被派遣出使唐朝,惊出了一身冷汗,宁愿被流放海岛也不愿接受遣唐使的工作。可见东渡前往大唐的旅途艰难,给他们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即便如此,入唐留学也不是谁都可以去的。唐朝虽然支持留学生远渡学习,却严格限制留学名额。留学生想踏入唐朝学府,首先要在自己国内进行严格筛选,随后官方会向唐朝礼部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前往。通常,这些留学生都是与本国遣唐使队伍一同前往。

以日本为例,日本当时的官派留学生,都出自优秀的中下层贵族子弟,包括来唐学习佛法的僧侣也都出自日本名寺。

空海法师是中唐时期在大唐学习的日本僧侣,主要学习密教佛法,并在回国后将中国佛法和日本神道结合,创立了佛教真言宗,是十足的高僧。但是即便像他这样的高僧,也差点没能取得留学唐朝的资格。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空海在随第十八次遣唐使入唐途中遭遇风暴,在海上漂泊了三十四天才到达福建一带。不幸的是,他却因为资历尚浅并未获得前往长安的资格,只能滞留福州开元寺。年轻的空海并不甘心,为了尽快前往长安,他疾书一封《与福建观察使入京启》,上呈时任福建观察使的阎济美,阎济美从信中看出空海求学心切且确实有才,破格允许他前往长安。

空海在留学期间,遍访唐朝名寺高僧,曾到洛阳白马寺参访学习,又在长安青龙寺拜中国密宗大德惠果大师为师,尽得汉传佛教密宗真传。此番留学经历,成就了中日佛学交流的一段佳话。

前往大唐留学的人非富即贵,那么他们是不是都可以入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大唐对外招生优中选优,入学前有入学考试,如若不过,将面临遣返的困境。据《唐会要》记载,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渤海国派来16人,只有6人获准入学;新罗派来216人,只有7人入学,其余都被遣回。

与空海法师同时期入唐的日本著名书法家橘逸势,出身名门,还是皇亲国戚,书法也颇有建树,与空海、嵯峨天皇合称为日本平安时代“三笔”,但因为汉语水平太差没有资格进入大唐国子监学习。橘逸势原本计划在大唐学满二十年,但仅过了两年,他不仅没有学好汉语,还因为花光生活费,不得不申请回国。

想在大唐找老婆?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顺利进入唐朝国子监学习的留学生,全都不敢怠慢,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清退回国。

《唐会要》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太和九年(835年)一年间,有七名新罗留学生受到处分,被遣送回国。当时新罗派遣入唐的留学生也不过十余人,一次遣返七名学生,可见惩处严厉。在唐文宗开成年间,渤海国派遣来的留学生也被退回十人。

另外,国子监各学最长修业年限为九年,律学为六年,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惫怠懒惰未能完成规定课程,连续三年考核均为下等,便会被清退。而且,在国子监学习和生活时,不遵守纪律,荒废学业,参与赌博、酗酒闹事或辱骂师长,一年内超假百天以上者,也会被清退。

国子监作为大唐教育的最高学府,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要求和严明的学习纪律。这些异国学子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异国身份被额外优待。

留学生除了遵守国子监的规矩,还要遵守大唐法度。《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意思是说,留学生在大唐犯罪伤人,若双方为同一国籍,可以按照生源国法律论处,若是涉及不同国籍,就全部以唐朝法律处置,绝不留情。若是留学生妄想在大唐从事间谍工作,那更是不要命的行为,一经发现,就会被处以绞刑,绝不姑息。

异国恋,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颇有浪漫之感,但是唐朝留学生想要与唐朝女子谈恋爱是不被允许的事情,一旦发现,将会按“与外化人共为婚姻”而治罪。

但唐朝政府也不是完全不解风情,在经过大唐相关部门批准后,留学生也可以娶唐朝女子为妻。但留学生娶了唐朝女子后,是不能带妻子回到故国的,只能在唐朝定居,若是私自携妻回到故国,同样会受到十分严厉的惩罚。

高官晁衡,儒宗崔致远唐朝留学生里的优秀毕业生

唐朝推崇才学,重视贤能,在科举这条仕途路上有专门为异国留学生准备的宾贡科。如果外邦留学生登科及第,就会有“宾贡进士”的美称。

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都曾与一名才情过人的留学生为友,这就是唐朝留学生中的传奇人物——晁衡。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文武天皇二年(698年,唐圣历元年),其父是当时日本朝廷的中务大辅。十九岁时,晁衡与玄昉、吉备真备等人一起坐上了赴唐大船,此时的大唐正逢社会安定、国力昌盛的开元盛世,远道而来的晁衡勤奋好学,考中进士,走向仕途。

他的政治生涯极长,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官至秘书监兼卫尉卿,辅佐太子研习学问,深得唐朝皇帝信任。一个异国留学生,担任唐朝士子梦寐以求的官职,可谓传奇。

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年近花甲,入唐已经三十余载。在唐玄宗的默许下,他随遣唐使团起程回国,谁料归国途中遭遇海难,回国船只不幸触礁。因消息流传不畅,众好友误以为晁衡已遭不测,李白更是悲痛不已,写下《哭晁卿衡》以纪念挚友。实际上,晁衡并没有死,而是流落到了今越南境内,保住了性命。归国无望的他,历经两年波折得以重返长安。唐大历五年(770年),七十二岁高龄的晁衡于长安病逝。

除了晁衡,崔致远也是一位出色的大唐留学生。

崔致远是新罗王京人,十二岁时就乘船西渡大唐。起初在长安学习,后前往洛阳游历,十八岁考上“宾贡进士”,任溧水县尉,后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僚,因起草《檄黄巢书》而名闻天下。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崔致远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

崔致远留唐达十六年之久,他热爱中国文化,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韩国学界尊崇他为“汉诗学宗师”或“东国儒宗”,《桂苑笔耕集》二十卷是崔致远归国后自编的文集,不但是韩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汉文典籍之一,也是朝鮮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唯一传世的个人别集,有“东方文章之本始”和“东方艺苑之本始”的美誉。

(编辑 陈致颖)

猜你喜欢
空海国子监新罗
跋涉
跨空海界面磁感应通信特性分析及应用
电影《妖猫传》与《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中空海入唐后的比较
参观国子监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空海协同的立体防线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