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培育路径研究

2024-04-23 13:33楚骏莹
时代汽车 2024年7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培育路径产教融合

楚骏莹

摘 要: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培育工作符合大势所趋,有助于提升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所培养出来的汽车类专业人才符合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实现最佳的协同育人效果,校企双方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在顶层设计中协同确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稳步提升师资水平,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融入,在多措并举中整合多种教学对策方法。在完成基本授课任务后,教师还应加强教学实践,开展双师授课育人活动,逐步回归课堂,强化学生的企业实践认知,结合学生的课内外表现及时总结和反思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调整后续的教学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产教融合 汽车类专业 课程思政 校企协同 培育路径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汽车产业迎来了新的發展阶段,高素质汽车人才的需求量显著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全面强化汽车类专业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确保学生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汽车人才。教师则应立足于当下、展望未来,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机,整合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纵向推进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创新,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授课中,提升汽车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准,确保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顺利走向社会。

2 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培育的意义

2.1 是提高汽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汽车类专业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较强,包含汽车运用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车辆工程。在教书育人时,学校和企业需要综合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科学定位思政课程目标,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汽车类专业教学工作的齐头并进。在校企业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对各自的定位更加明确,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作完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汽车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能够顺利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1]。

2.2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培育工作的目标比较明确,旨在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立德”和“树人”。校企双方结合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教学的现实环境理性分析“大思政”格局对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先导,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加快建设进程,稳步提升汽车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及专业水平。

2.3 是适应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汽车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汽车类专业教学模式弊端日益凸显,难以适应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在实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时,校企双方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精心设置专业课程思政,在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主动为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3 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培育的路径

3.1 顶层设计,科学确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

基于产教融合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育人的是一个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工作任务较为艰巨,学校和企业需要建立长效合作关系,提升双方合作的深度及广度,在顶层设计中协同确立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用可落地、可执行的目标指导课程思政校企协同育人工作。首先,校企双方应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基本目标,明确各自的育人责任和义务。汽车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实地参观企业,了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及国内自主汽车品牌。汽车类专业教师则应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2]。

其次,校企双方应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目标。在开展校企协同培育工作时,校企双方可以共建共享虚拟仿真实验室,企业讲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汽车的制动性、动力性及操作稳定性。专业课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参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及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工匠精神,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互助。

再次,校企双方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汽车类专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需要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将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直观呈现专业知识,打造趣味课堂。

最后,校企双方应以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汽车类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是前提和基础,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起点,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及思维层次。企业讲师则可以在带领学生实习实训时讲解与汽车制造和汽车设计相关的实践应用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系统工程问题,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能力和钻研意识。

3.2 提升师资,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融入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学校应扮演好领头羊的角色,精心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实现稳扎稳打。首先,学校应全面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增强思政意识。作为课程思政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责任较重。汽车类专业教师应以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道德品行为主要工作任务,积极参与学习培训活动。如校企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培训会以及师德师风教育会,全面强化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识及理念,剖析汽车类专业思政内涵,立足于汽车理论课程积极申报学校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其次,教师应以全过程育人为主导,将课程思政与汽车类专业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前,教师可以结合基础性和概念性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比如汽车动力性以及汽车性的相关概念,利用“学习通”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布置前瞻作业,比如了解汽车行业的发展面貌、了解最新的汽车公关技术、分析我国汽车自主品牌的油耗。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的汽车技术,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专业学习自信心。

最后,教师可以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导,主动与企业讲师合作,结合汽修类专业的重难点知识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仿真分析以及动力学模型。让学生在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中自觉接受双师指导,逐步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多措并举,有效整合多种教学对策方法

为了实现多维育人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学校和企业需要打破常规,坚持多措并举的教学准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对策,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设置模拟情境,用典型的汽车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以及理论认同,实现品德教育和汽车类专业教学的齐抓共管[3]。

其次,教师可以和企业讲师一同合作,采取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在企业实地参观。将企业作为第二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专业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主动向企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做到精益求精。

最后,教师可以采取示范引领教学法,比如邀请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及设计师来学校开展讲座,作为学校的客座教师,主动和学生分享工作感悟实践经验,讲述自己不懈奋斗的精神信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劳动精神。

3.4 加强实践,精心开展双师授课育人活动

汽车类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专业课程知识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前瞻意识,学校应立足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汽车行业的现实发展趋势精心组织开展企业实践活动,适当向实践教学环节倾斜,加大对这一教学环节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全面强化学生对汽车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首先,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知名汽车企业或4s店,引导学生在实地交流总结[4]。为了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理顺教学实践的思路。比如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各个功能分区,然后由企业的负责人员讲解企业的文化和历史。大部分学生的社会经验较为有限,不了解企業的运行机制,对汽车企业的成长历史较为陌生。但是在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中,学生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深刻直观的认知。在确保学生进入实践状态后,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参观汽车售后维修过程,唤醒学生的理论认知,强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双师授课活动,实现企业讲师和学校教师的协同育人,邀请优秀管理者或技术型人才在企业培训室进行授课。比如由4s店的售后负责人或工程师讲解汽车售后的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由汽车维修工程师讲解维护车辆的技巧和技能,分析实训6s管理的核心知识,学生则应认真听讲并大胆发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和负责人员交流互动,拉近学生与企业工程师和技术工作人员的距离,增进学生对专业对口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的了解。

3.5 回归课堂,逐步强化学生企业实践认知

在完成企业实践活动后,学校则应带领学生回归课堂,全面强化学生对企业实践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并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比如在围绕“车载网络技术”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时,学生能够实地了解计算机网络在汽车维修和汽车售后中的具体应用,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在回归课堂后,教师可以留住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正式授课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实地参观体会和收获,然后播放提前准备好的企业介绍视频,强调企业的重要发展节点并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能够对汽车行业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宏观的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及双师授课情况总结基本内容,重点讲解企业讲师提出的专业实践技巧和经验,提炼重难点,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可以适当升华课堂教学内容,从汽车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历程着手,将其与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汽车行业的艰辛发展历程。最后,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及反思,让学生结合个人的实际体会和学习收获理性对比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教学区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反思教学行为和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实现对症下药。

3.6 总结反思,逐步完善专业考核评价机制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耗时耗力,涉及多个教学环节,不同环节的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各有不同。学校和企业需要及时总结及反思,完善专业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首先,学校和企业应主动反思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的现实情况,了解当前的工作成就和不足,逐步优化教学评价标准,综合考量企业讲师和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专业授课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和企业还需要反思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校企合作教学比较考验企业讲师和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双师默契配合,一旦出现行为偏差和思维误区就会影响整体的育人质量[5]。任课教师应留出整块时间参与企业实践,与企业讲师深度分析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协商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实现共同备课、共同育人。企业和学校则应给予校企双师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解决双师的后顾之忧。

其次,学校需要逐步完善汽车类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高度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考评,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理性分析学生在专业汽车类专业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以及在企业实行实训时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实习项目完成情况,考察学生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认知程度。教师可以将项目小组测验与虚拟仿真实验成绩相结合,适当融入思政元素,综合考量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实际应用能力,告诫学生诚信做人、自立自强。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时,学校和企业需要立足于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条件以及育人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突出企业文化融合特色,实现全方位育人。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和管理资源相结合,保障最佳的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汽车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项目:校级项目“从戎大讲堂-思政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杨华.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专业为例[J].西部学刊,2023(15):168-172.

[2]杨晶.产教融合视阈下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J].会计师, 2022(14):142-144.

[3]申晨霞韩静国秦红伟.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关键要素浅析——以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类专业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4(3):51-53.

[4]金婧,陈薇.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2.DOI:CNKI:SUN:JYJU.0.2020-36-035.

[5]毛汀汀.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2021.DOI:10.12294/j.issn.1673-0992.2021.15.534.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培育路径产教融合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