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旅游业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研究

2024-04-21 19:06孙晓雨刘心雨
旅游纵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旅游业老年人旅游

王 锦 孙晓雨 朱 琳 刘心雨

(1.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2.阜阳师范大学商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3.阜阳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

引言

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已经高达2.67 亿,占到了总人口的18.9%。根据估算,“十四五”时期,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可能会超过3亿,其所占的比例也会大大增加,从而使我们迈向中度老龄化的阶段。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如何推动中国旅游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今全民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发展老年旅游业新模式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经济与养老旅游产品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加快,养老旅游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1]。随着老年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旅游模式不断出现,人们对老年旅游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旅游机构应该进一步地了解目前老年旅游的路线与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多更加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如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对老年旅游的不同需求[2]。而本模式就是将老年旅游、老年陪护、非遗文化等结合起来,形成配套产业,促进老年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该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可实施性。

将老年旅游业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做好新模式对游客、社会、市场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郑冰香曾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能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游客更好地感知和体验旅游文化[3]。这种将老年旅游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可以让老年人在旅游中认识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同时促使老年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充实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会使非遗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通过“扎根理论”与“信效度检验”可以了解到,目前老年人的旅游需求主要集中在情感需求上,活跃的生活氛围对他们有更强的吸引力的结论[4]。而老年旅游新模式将会不断地促使老年人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让老年人融入热闹的氛围中,提升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早期全国老龄办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老年人出游人次已突破十亿人次,平均每年每位老人出游四次以上。由此可见,老年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发展潜力[5]。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老年旅游新模式将会进一步促使我国的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健全生活服务消费体系,有利于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激发经济活力[6]。与此同时,老年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创业发展的新机遇,不断地促进社会就业率的提高、推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革。老年旅游群体是我国旅游市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拥有广阔的开发与发展潜力,将会促使企业、社会、国家深入分析目前旅游业发展的环境以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该模式提供持续性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措施,推动实践的开展。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下老年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老年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老年旅游业的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一是老年旅游服务标准不高,安全保障不足。大多数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在旅行途中可能会突发危险情况,加之保险公司提供的旅游险种类非常少,很多专业保险人一般不愿意为老年游客提供出行保障。

二是老年旅游服务设施存在问题。一些景区的基础建设、配套设施不全面,无法满足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如缺少老年人专用通道、游步道不平整、各类指示牌字体太小、休息区数量过少等。

三是老年旅游产品缺乏针对性。目前,市场上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大多为年轻人,一些旅行社提供的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未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如旅游景点之间距离太远、时间安排不合理、活动项目太刺激等。

四是老年旅游服务人才匮乏。大部分导游与老年旅游者存在年龄上的差距,在旅游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无法与老年旅游者产生共鸣。此外,一些旅行社未对员工进行老年相关知识的培训,无法充分满足老年游客的需求。

2.老年旅游市场缺乏品牌创新意识、个性化服务以及文化内涵

长期以来,老年旅游市场被“爸妈乐悠游”“新东方”“夕阳红”等品牌占据,以传统、保守的风格为主,缺乏创新意识。一些旅行社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特征的分析还不够细致透彻,由于老年人的旅游需求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亟需旅行社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此外,老年人对旅游的需求不仅仅是观光游览,还包括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然而,当前老年旅游市场上的品牌大多缺乏文化内涵,无法满足老年人对文化旅游的需求。

3.旅游景点门票和综合旅游费用相对偏高,门票优惠制度有名无实

虽然我国目前对70 岁以上持老年证的老人实行免门票制度,但是施行免门票制度的仅仅是一些公益性旅游景点。此外,一些景区的门票优惠制度不透明,优惠幅度不明确,游客难以了解自己是否符合优惠条件。而且一些景点的门票使用限制多,游客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方式使用门票。如果游客没有按照规定使用门票,可能会被罚款或者无法进入景区。

(二)老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悄然兴起。

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具有文化价值高、体验性强、互动性高、地域特色明显和旅游产品多样化等特点。文化遗产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提高公众文化素养的社会功能[7]。

针对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笔者采用线上填写和线下发放相结合的问卷调查方式,线上填写主要是在微信、QQ两个社交平台发布问卷二维码,线下发放是在安徽省阜阳市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489 份,剔除作答时间过快、选项全部一致、回答不完全等49份问卷,最终保留问卷440 份。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笔者发现相比其他文化,老年人对非遗文化的需求和兴趣更高。下表展示了老年人对非遗文化的需求:

表1 老年人对非遗文化的需求

2.“候鸟式旅游”应运而生

“候鸟式旅游”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通过迁徙或定期到不同的地方旅行,来避开或享受不同季节的气候、景观和文化活动。老年人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在不同的地方旅游养老,欣赏不同的风景,体验别样的文化。除了进行旅游活动外,老年人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养老行业的发展,候鸟式旅游的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8]。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旅游业新模式的创新性思考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支持上的协调机制,关注老年人休闲旅游的需求,助力老年旅游业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产业的融合

2022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9]。政府部门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加大经济投入的同时,应坚持原则与标准,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在非遗文化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出现华而不实的情况。

(二)将非遗文化宣传根据年龄层次进行分区细化,为老年群体打造专题旅游路线,弥补老年旅游项目上的空缺

从现有研究来看,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缺乏为老年群体打造专属旅游路线的问题,市场上老年旅行社提供的旅游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老年群体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不同于传统观念中老年群体高年龄低学历的刻板印象,当今老年群体在有一定受教育基础的同时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内驱动力,以满足自身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来彰显不同区域的悠久文化的同时,要结合老年群体旅游特点与偏好打造一批老年专题路线、老年旅游项目、老年非遗产品。

(三)各大旅行社应积极转换发展思路,强化创新意识,针对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大力开发出契合老年人旅游习惯的旅游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

首先,在旅行团内施行“医护人员免门票政策”,吸引医护人员参与,同时加大随团医护人员招聘力度,保证团内人员配备合理,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旅行社应合理安排旅游路线,做到景点精练但特色鲜明。其次,要采取合理的营销策略。老年旅游的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还应该包括陪伴老年人出游的年轻人。再次,要充分利用传媒市场,加大旅游信息的宣传力度。旅行社应充分利用直播等方式抓住风口,利用适宜的时机推出更多的旅行优惠活动。

(四)景区应多考虑从基础设施和景点服务上为老年群体旅游提供便利,为老年旅游市场创造一个清朗的发展空间

未来20 年将迎来中国老龄化的“高峰期”。我国各大旅游景点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做大景区IP,多在设施和服务方面使老年群体旅游更便利。同时,加大景区人才的选拔力度,人才选拔对象以非遗传承人优先,在各区域进行非遗文化普及时保证内容准确、新颖,减轻文化滞后现象,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质量,提高非遗传承人这一群体的凝聚力。

四、结语

综上可见,人口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却大大推动了旅游市场的活跃和发展。老年旅游业新模式极大地满足了老龄化人群多元化消费的升级、社交消遣的心理、闲暇时间的支配、温润养生的需求。但如何在“银发经济”的市场长期深耕,真正关注到老年人的需求,为一批批银发族创造真正的价值,是各大旅游企业最该关注的问题。老年旅游业新模式的探索与推广之路,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旅游业老年人旅游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旅游业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