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小工坊:探索中职复合型文旅人才培养模式

2024-04-21 19:06
旅游纵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坊文旅中职

方 园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杭州市临平技工学校),浙江杭州 311100)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背景下,中职旅游服务专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设计了一套专、精小工坊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课中体验实施、课后拓展的过程中全面发展。

一、专、精小工坊:探索复合型文旅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融文旅重传承,开创沉浸式工坊教学新范式

在工坊真实运营的背景下,学生主动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积淀文化素养,学会了“游客画像”分析,换位思考,制定不同的导游讲解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旅游职业技能。通过沉浸式工坊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细致入微的服务意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渐领悟到文化传承与现代旅游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整体旅游体验。

(二)融校企重交流,开创了工学一体教学新路径

企业方基于现实收益和客户反馈对工坊的项目效果给与评价,相较于学生互评和教师观察分析更具客观性,并提供有益的补充。基于现代商业规则完成了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实践尝试,职业教育长期推崇的工学一体、产教结合也于此得到了有效的探索[1]。在这个新的教学路径中,融合了学校、企业和工坊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企业方的评价是对项目效果的客观评价,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有效补充。这种实践尝试符合不仅现代商业规则,还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融研学重跨界,开创了创思创新创学新样态

教学与非遗手工艺的跨界融合,让学生脱离课堂,以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的契机。项目的复杂性促使与数控专业进行产品制作、与计算机工美设计专业合作进行旅游IP 设计、与校外机构和企业合作提升项目专业性,这不仅考验沟通技巧,更需要学生明确自己和工坊的优势和价值。与不同专业和外部机构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跨界合作的创新模式既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给学校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方向。

二、当下区域旅游热点和中职旅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热度不断攀升,区域缺文旅学术建设精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的瑰宝,如何有效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文化领域密切关注的问题。作为民族文化瑰宝,非遗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长期被低估。许多因为现代化大生产而濒临淘汰的传统手工技艺,在传统语境下实际上处于“文化核心”之内,影响着文化观念的形成,甚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当前,许多非遗技艺退出了文化核心区,但其中记录了旧时代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时下高热度的宋韵文化,其是浙江文旅立志要打造的一张金名片。杭州南宋古都品牌,绍兴宋六陵、陆游宋词,宁波“宋韵甬存”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等,宋韵文化六大工程目前正在火热地实施中。一些项目立意较好但落地比较粗糙,未能真正地从“文化本位”出发,抑或没能平衡好文化本位与经济宣传效益之间的关系。比如宋韵服饰中出现的大量影楼风。复建几处实景作为网红打卡点,推广点茶、插花、焚香等一些纯技艺体验等未免有些流于表面,简单高效,但是于古无依,偏离了宋文化元素的基本事实。因此,在追求流量扩散的过程中,还是应该有对文化要素的基本保护。

(二)旅服职业技能教学缺时代气息,教材载体陈旧

传统旅服职业课堂以摆台、铺床、导游词讲解等技能课为主;文化课程也是以纯理论填鸭式进行,缺少时代气息以及建立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维。同时,教材着眼于旅服技能本身,欠缺广泛的文化、社会与民俗视野,例如,“文旅融合”“沉浸式职业体验”“旅游研学”“云游”“全旅游”之类的新业态没有及时地在教材中体现以及在旅服教师的教学意识中跟进,这对于新时代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和杭州推广宋韵文化起不到帮助的作用。

(三)中职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追求,但缺少引路人

新时代的学生需求种类多样、涉及广泛、个性化强的知识领域,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专任教师的精力有限,本身专业能力也有限制,实际上很难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性需求。需要通过合作接触到各种专业的文化机构、行业指导师、博物馆、研究所、高校获得智力和资料支持,进行深度垂直的传统文化教学。

(四)旅服工学过程缺“深度融合”,不利于人才培养

众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强烈,但学校所输送的职业人才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成为“即战力”,需要进一步培训累积实战经验后方能独挡一面。这需要学校和教师走出学校的象牙塔,了解社会趋势与企业内需,跨界合作、抱团取暖,合力来拓宽旅服专业教育的涉猎范围,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共生共学系统,培养企业能用、好用的人才。非遗元素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物质消费载体,也是文化符号本身。这种介于虚实之间的属性使非遗元素特别适合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题材的内容,特别是当代中职学生美育素养的提升教育中可以发挥很大的能量[2]。

三、专、精小工坊:复合型文旅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我校旅服专业通过“学校+景区”“大师+学生”“宋韵+非遗”等要素组合,成立了“临兰嬉香非遗工坊”项目,采用“工坊式”教学、实体文创与旅游相结合、工学一体等新式课堂手段,旨在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课程实用性,探索复合型文旅人才培养,更好地发挥中职在对接高职人才培养的“桥接”作用,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企业对新型旅服人才的需求。(如图1)

图1 整体思路框架图

(一)建工坊、设场馆、推作品,主动对接地方旅游企业内需

在项目设计思路上,首先,筛选本地“文旅点”,确定以“宋代四艺”作为工坊主题。杭州文旅以“宋韵”为标签,宋代“素、净、简”的审美品位与文人化的城市风格都烙印进了社会生活。以宋梅等人文自然景观为主打的超山风景区便成为工坊选址的不二之选。因此,校方积极与国家4A景区级超山风景名胜区洽谈,签下了首个校企合作协议,盘活景区闲置空间,通过景区提供空间、校方提供教学设施设备的合作方式建立非遗工坊。其次,工坊真实运营,全程自负盈亏。工坊主打“古方香膏”创新DIY 体验以及“宋代四艺体验课”两个板块。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文旅产品推出的复杂过程:挖掘文旅点,自主学习非遗技能,研发文创产品,进行市场调研,联系原材料供应商,设计商标包装,协作讨论确定经营方案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远超香膏制作本身的大量文旅信息并实践了实体商品营销体验。而“宋韵文化体验课”则属于景区对客服务,需要学生自主统筹展示区布置、课程设计、授课稿撰写、分工协作、排班、宣传片宣传册制作、与景区人员沟通交流等诸多问题。理实一体最大限度地模拟了真实的工坊经营,在增强实践性的同时强化理论知识的吸收,培养企业“想要”的人才。(如图2)

图2 工坊教学模式示意图

(二)聘大师、挖内驱、促展示,工坊教学续写旅游文化传承

教师重构了“工坊式实践项目”教学课程设计,替代传统校内授课,以宋韵非遗文旅为切入点,给学生开设了“文化素养”“非遗技能”这两堂课。聘请“茶道祖庭”余杭径山寺的行业指导师,向学生教授茶叶筛选、茶文化史、茶道仪轨、茶席布置等;又与省级非遗保护单位重庆九龙沉香博物馆达成合作,进行“宋代文人篆香技艺”、熏香仪轨、香文化史等课程培训。学生在茶、香两个领域获得来专业行业指导的同时,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品位和自信。中职学生普遍有很强的职业展示欲,教师先后在塘栖、超山、良渚等地开展了宋韵非遗文创等多个实践项目的展示活动来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实战经验及协作应变沟通能力,即展示职业风采,又传播非遗文化,打造新型文旅服务生态圈。

(三)跨专业、创环境、重原创,智慧打造沉浸式立体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立体”的教学空间,开设继前面提到的“文化素养”“非遗技能”两堂课后的第三堂进阶课“创新创业”。工坊强调“全流程沉浸式体验”,组织学生“下海”创业,以此达到加深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增强现实的职业能力,引导创新创业热情的目的。让学生体验“赚钱”的喜悦、职业的魅力。2021年10月开始,工坊学生深入企业实践,通过所学的宋韵文化知识技能,大胆创新构思,设计文旅路线“寻宋记”,与校数控3D 合作原创设计独具良渚文化元素的“玉鸟”篆香模具,自编自导自演了宣传片《陈记茶香铺》穿越小剧,云游直播临平—塘栖—超山一带的地方风物,工坊利用VR 进行虚拟授课,在“UMU 学习通”平台推送微课,增加了“互联网+”“科技创新”“线上线下学习”等接合点。

(四)建学材、强技能、育实力,深化内部教学机制和评价的革新

一是对接岗位任务,重建教材内容,形成“四位一体”活页式学材;二是强化职业基础,提升“创新,思辨,协作,解决问题”四个软实力;三是构建“三段六进”的教学模式;四是全方位精准测评,关注个性发展,建构“多元多维立体”评价体系。通过对接岗位任务重新构建教材内容,学生们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强化职业基础和软实力的培养,则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具备了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的能力。构建“三段六进”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过程更加系统化和有序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全方位精准测评体系的建构,则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力[3]。

四、专、精小工坊复合型文旅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成果

(一)校、企、社三方共育,提升中职旅服专业教学的品质

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中蕴含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因子,也包含了地方志、图像志的方法论。在“工坊”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了宋代生活的深厚积淀,与本区域旅游形态相融合,开办展示活动,开发文创产品;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交叉与融合、跨越学科与学科的藩篱,使旅服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得到质的飞跃,成为点茶、制香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工坊运营的成功经验给与学生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二)创建自有文创品牌,扩大学校影响力

工坊的开展使得教研组提升了教科研能力,多次在校级和企业会议作典型推广发言,反响热烈。以此项目为基础撰写的专题论文、课题参加区、市比赛中屡获奖项。本项目开启了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了学校自有文创品牌,助力学校双高建设。鉴于良好的品牌效应,进一步与良渚古城遗址开发考古研学旅游,送教入企业,开办古体验工坊;与塘栖大运河科创城建立“国风社”工坊;与超山风景区续约,切实承担起振兴乡村的职责;积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义卖“第一件冬衣”、“三八妇女节”展卖、送课进社区等公益活动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扩大了学校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三)于一方专精小天地,构建风雅宋韵非遗的品位

宋人“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活方式和隽永深沉的生活美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根植进当代“杭式”品味生活。本工坊在超山梅花节期间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生精心编写的《茶·香图册》被游客当作精美的纪念册带走。为接待好社会文化名人、文广旅游局等领导、省职成教厅、市教科院专家视察和指导,学生们潜心研究学习宋韵非遗知识技能,讲解词撰写上能做到专业、精准,讲解时落落大方。他们讲授的茶香课程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和报道,如《杭州综合一套·走进杭州》栏目,《杭州日报》等市、区级媒体,还被推送上了“学习强国”[4]。

五、结语

通过专、精小工坊教学模式,成功将“宋韵非遗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体验中,为其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培养。这一创新教学模式不仅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和应用“非遗文化”知识技能。而课后的拓展更是为学生打开了通向多领域、多层次知识的大门,拓宽了他们的学科视野,提供更广的展示平台,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加全面、灵活地运用所学,为旅游服务领域注入更多创新与活力。展望未来,期待中职旅服专、精小工坊教学模式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断优化,为培养出更多富有创造力、具备综合素养的旅游服务专业人才,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坊文旅中职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文旅照明的兴起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