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视角下的福建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优化研究
——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2024-04-21 19:06朱翠兰
旅游纵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景区岗位

朱翠兰 高 飞

(黎明职业大学外语与旅游学院,福建泉州 362007)

引言

截至2022年,福建省拥有5A级旅游景区10家、4A 级旅游景区111 家、3A 级旅游景区259 家[1]。旅游景区发展十分迅速,专业人才需求增长较快,而院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旅行社和酒店业,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乏高学历、具备旅游管理经验的专门人才,景区一线服务人员中旅游专业人才比例较低。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面向旅游景区、旅游规划设计公司以及旅游主管部门(协会)等企业单位,培养旅游景区服务管理、开发设计及基层行业管理岗位管理和服务人才,该专业开设是培养一线旅游景区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

一、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旅游企业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通过旅游景区官方网站、网络招聘网站、景区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2018—2022 年期间福建省100 家部分5A 级旅游景区、4A 旅游级景区、3A 级旅游景区等相关旅游景区及企业人才招聘情况进行调查,公开招聘共计413人。

从招聘岗位类别来看,岗位需求数量在前10 位的有景区接待、市场营销、行政管理、运营策划、土建工程、财务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安全专员、平面设计、人力资源。有53%左右的岗位不限专业,10.7%左右的专业明确要求为景区开发与管理或旅游相关专业。说明目前景区管理或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较为匮乏,部分景区岗位更加注重工作经验而非专业学历条件。招聘岗位所需能力和条件方面,招聘员工比较看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语言表达能力、五官外貌条件、爱岗敬业精神、身体健康状况、品行是否端正、工作责任心、协调沟通能力、文字编辑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招聘岗位要求中,要求具备相关证书的岗位占14%,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较低[2]。

图1 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专业素养特征分布图

(二)旅游企业人才素养需求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人才评价进行调查。45 岁以下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旅游管理(65.52%)、 市场营销(44.83%)、 建筑设计(27.59%)、 城市规划(27.59%)、 工商管理(20.69%)等专业。毕业生主要任职于景区讲解(48.28%)、接待服务和门票管理(44.83%)、市场营销(41.38%)、活动策划(41.38%)、行政部门(37.93%)、 旅游规划(34.48%)、 景区管理(20.69%)等岗位。高职旅游类毕业生应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团队合作意识、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专业人才的计算机能力、工作经历、对行业的热爱等因素,对人才的导游证、规划类证书、设计类证书、景区安全员需求较大,主要通过网络招聘(62.07%)、学校招聘(44.83%)、人才市场招聘(44.83%)、圈子招聘(41.38%)等途径进行人才招聘。毕业生年薪3~5万占55.17%,年薪6~8 万占34.48%。人才需求问卷调查结论与景区招聘信息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二、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供给分析

(一)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情况

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21所高职院校开设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包括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等等,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700~800人。目前,福建省不少本科及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仅有黎明职业大学开设了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

(二)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能力特征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人才基本具备以下职业能力特征:

表1 黎明职业大学人才培养职业能力特征表(资料来自《黎明职业大学2021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分析

黎明职业大学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明确,对标人才培养就业方向和企业岗位需求基本一致,两者具有一定的匹配性,但是对于当前旅游景区行业发展的热门趋势和岗位需求,仍然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的主要用人需求为景区接待、市场营销、行政管理、运营策划、土建工程、财务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安全专员、平面设计、人力资源等专业人才。目前该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涵盖了景区旅游人才需求,但是旅游安全管理、旅游美学、旅游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还有待补充和加强。少数课程存在差别,对于企业急需的岗位人才,如平面设计、安全专员、财务管理、媒体运营等,则缺少相关的专业课程。

旅游企业对于员工核心岗位的能力要求包括丰富的知识、工作经验、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创意能力、计算机能力等,在专业素养方面包括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身体健康、品行端正、责任心强等。在现有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基本匹配,专业群平台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等基本涵盖了旅游企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能力。旅游景区企业对人才的导游证、规划类证书、设计类证书、景区安全员证书需求较大。因此,在高职院校景区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与企业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规划类证书、设计类证书、安全员证书方面,职业资格认证明显不足。

四、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及实践

(一)重塑“趋势融入、灵活高效”人才培养目标

将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建设标准融入岗位知识、核心能力、职业技能、道德素养等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理论课程内容结合行业发展趋势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更新,根据行业标准要求增加部分课程授课时长。将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方向课程与专业实践实训课程相融合,将实训环节融入整门课程中。

(二)构建“岗、课、证、赛”一体化课程体系

“岗”,以旅游景区岗位需求为中心,建设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课”,依据岗位需求、核心能力、任务要求,制定专业核心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单独实践环节、专业拓展课为主要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证”,即职业资格证书,将规划类、设计类、安全类、导游、研学指导师等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框架设计。“赛”,将专业核心课、单独实践环节等与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竞赛要求和标准充分地结合,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3]。

(三)探索“校企合作、产学一体”智慧实训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向区域内旅游景区企业需求,延伸教育链至企业岗位核心能力,围绕现代学徒制、企业订单班、二元制,探索旅游景区和高职院校合作的新模式,拓宽校企合作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旅游景区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景区专业实训课程内容与工作流程、岗位能力相结合,将实训环境融入景区真实的生产场景。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设备等,将专业核心课程的应用场景在虚拟实验室环境中呈现,创建“虚拟仿真、智慧融通”系统教学方法。

(四)畅通“双师引领、下沉一线”师资培养渠道

高职院校聘请行业优秀人才、岗位能手、技术精英担任外聘教师或实训教师,负责实践环节教学,与校内教师合作开发校企课程资源、教材、培训手册等;高职院校教师真正下沉一线挂职锻炼,深度参与旅游景区企业生产一线,增加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生产实践的匹配度;高职院校与旅游景区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旅游景区专业教师培训,推动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改革,输送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形成“企业培训+岗位实践+返向输送”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六、结语

本文调查高职院校智慧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匹配情况,专业人才培养优化应对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其在旅游景区及相关行业企业中的竞争力,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景区岗位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