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分析下云南大象北上之旅对国家生态文明形象建构的研究

2024-04-21 19:06刘瑶瑶
旅游纵览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象模态频率

刘瑶瑶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4)

引言

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声音并没有因此断绝.长期以来,以西方媒体为主导的“他塑”印象充满了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读,造成他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抱有成见。曹孟勤(2022)提到,“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加剧和国际话语权争夺激烈的态势下,如果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的叙事方式不妥当,极有可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忧虑和恐惧,进而拒斥和抹黑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1]。史安斌/刘长宇(2021)在研究国家形象传播时指出,“我们往往强调到国际舆论场上去争夺话语权,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市场’的存在。这正是国家形象传播的有利资本,可以抵御负面的舆论”[2]。

为了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使中国正面的国家形象得到传播,对成功案例的分析必不可少。2021 年栖息地在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往北迁徙500 公里的视频刷爆网络,无疑展现了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软传播”。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收集YouTube 上关于“云南大象北上之旅”搜索量排名前十的视频形成语料库,分析视频呈现的视觉要素、听觉要素和文字要素,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角度来探究视频中多模态信息是如何相互协调来建构我国的生态文明形象的。

一、视频选取

2023 年1 月4 日晚上11:40,笔者通过在You-Tube 输入关键词“China’s Wandering Elephants”,检索得到观看量排名前十的视频。

表1 观看量排名前十的“云南大象北上之旅”视频

鉴于本文主要分析海外主流媒体对云南大象北上之旅事件的报道,即国家形象他塑范畴,视频1~3和视频10 是国内媒体报道,属于国家形象自塑的范畴,故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视频4、6 和9 包含大象片段、解说词和字幕,构成要素比较完整,而视频5、7 和8 只有大象片段和简单的字幕描述,因此本文重点分析视频4、6和9。

二、分析软件

Elan 软件作为一个支持手动和半自动标注音视频的专业工具,有标注、同步、转写、分割、线性交错五种模式,为了对选定视频中多个模态的关系和呈现意义进行分析,本文运用Elan6.0软件,对视频的影像(Animation)、 声觉(Voice)、 特征(Feature)、 取景距离(Shot Distance)、 接触(Contact)、 拍摄角度(Camera Angle)、 转场(Transition)等进行编码,并对这些编码出现的次数、频率、时长进行统计,为后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三、云南大象北上之旅视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提出了语言三大功能假说,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组篇功能,Kress & van Leeuwen(1996)根据韩礼德的论述,将研究对象从语言扩展到多模态话语中,对应提出了图像的再现意义(概念功能)、互动意义(人际功能)和构图意义(组篇功能),用来分析视觉图像语法[3]。图像的再现意义分析需区分叙事的图像和概念的图像;图像的互动意义主要通过距离、接触和视角三方面共同作用;图像的构图意义分析则取决于信息值的位置、显著性和取景。

(一)再现意义分析

视频4、6 和9 包含大象视频片段、解说词和字幕,对应到视频的表达层面,分别为视觉、听觉、文字三大表意系统。

1.视觉表意

从视觉表意系统来看,视频内容组成可以分为人、物、人和物三种方式,视频4、6、9 中人影的标注频率都为0,人影和物影并存的标注频率分别为3.3%、22.2%和18.1%,远远低于物影标注频率,分别对应为96.7%、77.8%和81.9%。大象是视频的主角,观众跟随大象的行动看到其安稳睡觉的样子和野外生活的环境(如图1),也看到人的居住环境(如图2)。镜头中大象逛农田、偷粮食、在马路上闲逛的画面,使观众不禁觉得它们像调皮的孩子,而面对大象闯入人的居住环境后可以肆无忌惮地逛吃逛吃,让人联想到人和大象相处氛围的和谐。这引导观众的情绪从对大象活动的好奇转到对大象调皮性格的喜爱,最后转到对大象身处环境的满意。

图1 (出自视频9)

图2 (出自视频4)

Kress & van Leeuwen(1996)根据图像的特点,区分了叙事的图像和概念的图像两大类。前者可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后者可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通过对三个视频的再现意义进行标记和统计,视频4、6、9 中叙事再现的比例分别为94%、99.3%、94%,均远远高于概念再现的比例6%、0.7%、6%,视频以叙事的方式让观众的目光跟随大象的脚步,观看其北上的活动,沿途是青山绿水的风光,大象累了可以集体倒在森林空地上休息,饿了有人工投喂的食物,渴了可以在水潭里嬉戏。大象自由自在的北上之旅正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一方面森林植被茂密,大象生存需要不成问题,另一方面人类提前撤离,将住所让给途径的大象,并通过投喂食物引着大象朝森林行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悄无声息地传递给观众。

2.听觉表意

音频内容可以分为背景音乐、同期声、画外音(解说词)三种,通过标记和统计,视频4、6、9的背景音乐出现频率为100%、0、0;同期声出现频率为0、35%、92%,画外音出现频率为100%、40%、89.4%。

视频4 的背景音乐很有节奏感,配合解说,使整个视频内容紧凑活泼,竖屏拍摄适应当下短视频时代观众的观看方式,其活泼紧凑的讲解模式也使得视频信息更快地传递给观众。由于拍摄距离影响,视频无法录到大象的声音,视频6 和视频9 的同期声是周遭环境的声音,同期声的加入让画面更具有真实感。另外,这三个视频都使用了解说词,解释画面中大象或人在做什么,使画面信息更准确。解说的语气和内容表达无不透露出对大象的喜爱。

3.文字表意

笔者简要统计了三个视频文本的高频词前三。在旁白中,视频4 的高频词前三分别是“The”“Elephant”和“A”,视频6 的高频词前三则分别是“The”“Of”和“Elephant”,视频9 的高频词前三则分别是“Of”“They”“Are”。字幕中,视频4 的高频词前三分别是“The”“Elephant”和“A”,视频6的高频词前三则分别是“The”“Horn”和“Journey”,视频9 的高频词前三则都是记者名字“Saiyad Iftekhar”。在有实际意义的词中,大象是关键词,视频6 中“Journey”也传递了大象做什么的关键信息,“旅行”这样的表述很亲切,观众看到不禁会心一笑,抱着轻松的心态观看视频。

(二)互动意义分析

根据Kress & van Leeuwen 的研究,图像的互动意义体现图像的观看者和图像中的成分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通过接触、距离和视角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构建。

1.接触

接触是想象层面的接触,包括索取类图像和提供类图像。图像中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目光对视时,被认为是“索取”,反之被认为是“提供”。通过标注和统计,视频4、6、9 的提供因子频率分别为100%、59.8%和100%,而索取因子频率分别为0、39.6%和0。

从数据结果来看,视频4 和视频9 都属于提供类图像,画面中的主角并未和观众目光对视,视频6 当中和观众发生目光对视的是主播,主播播报信息的时候看向观众,表示尊敬也期待观众对于该新闻的反应,除此之外的大象画面都是提供类图像。提供类图像使观看者轻松愉悦,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没有压力。

2.距离

距离的分类参考影视中的术语来表达,分别是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对应着距离的尺度有:只看见脸和头或者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画面;头和肩部以上;膝盖和腰部以上;表现人物的全身形象或某一场景的全貌;周围有空间环绕。

值得注意的是,视频4、6 和9 的远景频率分别为52%、17.4%和31.3%,全景频率分别为34.6%、41.4%和54.8%,三个视频的远景和全景比例加起来占半数以上,可见拍摄大象北上之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看到大象的活动又不能过分打扰其生活,否则容易引起大象的过激反应,再加上大象北上的路径比较随意,很难提前将摄像机架设到位,因此远景和全景占绝大比例。其中少量的近景和特写是当大象静止活动的时候,拉近距离拍到的画面,比如大象集体睡觉这一画面(参考图1),其他近景和特写画面是关于主播和被采访者的,被采访者面带笑意。

3.视角

观看者和图像中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视角来构建,视频4、6、9中仰视的频率均为0,俯视的频率分别为92.8%、53.1%、65.3%,占绝大比例,平视的频率分别为7.2%、46.9%、34.7%。视频6 和9 的平视对象是主播和被采访者,极少数是对大象平视的画面。以往的研究中认为仰视、俯视和平视体现了表征参与者和观看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但在大象北上之旅事件中,笔者不认为视频画面呈现出这样的权势关系,由于大象的攻击性,摄像机无法靠近,再加上活动中的大象路径无法固定,很难准确找到平视拍摄的角度。

(三)构成意义分析

根据Kress & van Leeuwen 的研究,图像的构图意义可以从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大象北上视频中的构图多是放置中心的方式(参考图1),根据大象行动路径的不同,有时画面中的大象从左往右运动,有时从右往左运动,这和拍摄时机位的放置有关。

视频4、6、9 转场次数分别为20、32 和15 次,对应频率为2.99s/次、3.37s/次和5.75s/次。由于视频4 是短视频,力求在更短的时间里释放较多的信息,因此转场频率最快,视频6 和9 是播报新闻的方式,受新闻时长限制,视频本身长度不长,通过转场尽可能多地把大象北上之旅事件呈现清楚,借助背景中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的转换来表现。

2.显著性

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大象北上之旅视频把大象放在正中间、做前景化处理的例子比比皆是,非常吸引人的配色主要有绿色和土黄色,即森林的颜色和亚洲象本身的颜色,绿色包围土黄色,在画面中对比非常鲜明。

3.取景

所谓取景(也叫框架),指的是图像中有无空间分割线条,这些线条表明图像中各成分之间在空间上被分离或被连接的关系。在大象北上之旅事件的画面中,对空间分割的线条感几乎没有,视频呈现给观众的大多是大象和周围环境融洽地在一起的感受。

四、结语

本文对云南大象北上之旅相关视频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叙事再现图像的比例远高于概念再现图像,视频虽没有提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但是和谐共生的概念已经用叙事的方式通过大象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人类为大象迁徙作出的努力自然地呈现出来,与刻意宣传理论的价值内涵相比,这样的方式更能触动观众的情感,观众从对大象的活动感到好奇,进而产生对大象调皮性格的喜爱,最后转到对大象身处环境的满意。提供类图像比例也高于索取类图像,视频中主角往往不和观众有目光接触,观众不会有被注视、需要反馈的压力,再加上背景音乐和画外音呈现的活泼之感,观众更能抱着轻松愉悦的态度接受信息,很自然地将大象北上活动中感受到的可爱、可敬移情到对中国产生可爱、可敬的印象,中国正面的国家形象由此传递出来。由此可见,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中,可以选择恰当的主角用讲故事的方式加入细节和记忆点,传递中西方共同认可的理念,以情感取胜,潜移默化地化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猜你喜欢
大象模态频率
振动与频率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极限频率
大象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大跨人行天桥的自振频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