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优化设计研究

2024-04-18 09:32刘武斌
运输经理世界 2024年5期
关键词:驾驶人员交通标志交叉口

刘武斌

(潍坊交安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潍坊 261031)

0 引言

公路交叉口在路网中虽占地较小,但其功能不容忽视,包括连接公路、改变行驶方向及合流并流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和行车速度的提升,交叉口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安定。为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加大对公路交通交叉口设施优化设计的研究,提升公路功能和服务水平,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同时改善沿途道路景观。

1 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优化设计的必要性及原则

1.1 必要性

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部分地区的公路运输能力已无法满足城市交通需求,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出行者的经济损失,也增大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风险,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安全发展。

交通设施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公路的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输能力。若公路交通设施设计存在缺陷,会加剧公路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因此,在公路系统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优化设计,提升公路工程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降低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1]。

1.2 原则

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对城市化发展有重要影响,且当前民众对公路运输的功能性需求不断提升,因此需要进行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优化设计,在提高民众出行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发挥相关设施的功能性作用[2]。在具体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确保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突显城市公路交通特色,如改善传统交叉口设施设计模式,通过调整公路交叉口车道、交通标志设计,体现出城市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特点,同时有效减少城市交通事故风险,保证民众交通安全。

2 公路交叉口车道设计优化

2.1 公路交叉口控制方式优化

在公路交叉口设置信号控制灯能够调节车流通行时间冲突,提高公路交通管控效能,消除运输冲突点。然而,传统信号灯设施存在时间延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调节效果。因此,进行公路交叉口车道设计优化设计时,重点在于妥善处理信号灯配时延误现象。此外,通过管控公路交叉口车辆通行、调整路网交通流分配,制订合理的运输路线,有助于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具体控制措施如下:一方面,优化信号灯配时,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另一方面,设立公交专用车道和单向车道[3]。

2.2 公路交叉口车道优化

公路交叉口运输能力相对较差,是正常交通路段运输能力的50%,优化公路交叉口车道设计时,可采用增加车道数量的方式,减轻公路交叉口运输压力。在不改变公路原宽度的前提下,可通过减小中央分隔带宽度及进口车道宽度的方式实现。

公路交叉口车道优化调整结束后,车辆在该区域的通行会更为顺畅,停留时间缩短,能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同时,车道优化后驾驶视野能够得到改善,可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性。此外,车道优化需结合该路段车流量数据,如右转弯交通匀速压力较大,需改善转弯辅助车道设计,对于部分车流量较少的交叉口路段,可不额外增设右转弯辅助车道[4]。

3 公路交叉口交通标志参数优化

3.1 标志视认模型

在公路交叉口交通标志参数优化设计环节,需要以驾驶人员快速识别交通标志为目标,公路交叉口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直接影响驾驶人员识读标志的效率。因此,设计人员需构建标志视认模型,对标志认读距离、驾驶人员反应距离、驾驶人员行动距离、标志视认距离、标志消失距离等进行详细分析,并重点分析标志位置对标志识读的影响,以有效优化位置设置[5]。

3.1.1 标志认读距离

在驾驶人员初次看清标志至彻底读懂标志内容期间,车辆行驶的距离为标志认读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V1为车辆实时行驶速度,t1为车辆行驶时间。

标志认读距离与车辆的实时行驶速度相关(见表1)。

表1 不同车速下交通标志认读距离差异表

3.1.2 驾驶人员反应距离

驾驶人员看见标志至读懂标志内涵的驾驶距离为反应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2为驾驶人员判断交通标志的具体时间。

车辆不同行驶速度下,驾驶人员识读标志的反应距离存在一定负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车速下驾驶员标志识读反应距离

3.1.3 行动距离

驾驶人员识读完成后,需要快速作出对应的行动响应,行动前后车辆的行驶距离为行动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3)中:n 为车辆变道次数;f 为车辆滚动摩擦系数;φ 为公路路面附着系数,其与公路工程路面的粗糙程度及干湿度相关。

3.1.4 视认距离

车辆行驶期间,驾驶人员看清交通标志后,车辆与标志的距离为视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4)中:H 为标志与驾驶人员视线高度差;B 为公路宽度;t4为标志认识反应时间。

不同速度下视认距离的实际数值不同,以常见的几组车辆行驶速度为例,得出详细的视认距离(见表3)。

表3 不同速度下视认距离数值表

3.1.5 消失距离

车辆行驶至某一地点后,驾驶人员出现看不清交通标志的情况,当时驾驶人员所处的地点为消失点,消失点与交通标志之间的距离为消失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式(5)中:d 为驾驶人员的视觉高度与交通标志的斜向距离;α 为消失点与交通标志之间的夹角。

不同类型交通标志的消失距离不同,以路测标志、悬臂式标志为例,两者的消失距离如表4 所示[6]。

表4 两种交通标志消失距离表

3.2 标志支撑方式选择

交通标志支撑方式种类多样,如门架式、悬臂式等,不同支撑方式的使用方式不同(见表5)。设计人员在确认公路交叉口交通标志布设位置后,需要确保交通标志安装稳定,预防出现中途掉落风险。施工人员需结合实际路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标志支撑方式,确保行驶该路段的驾驶人员能够准确识读,提升交叉口行驶安全性。

表5 标志支撑方式选择

4 公路交叉口交通设施优化设计

4.1 路线改线优化设计

为提升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性,首选十字交叉设计形式,存在不可抗力因素影响,不可直接采用十字交叉设计时,可选择斜交设计形式,交叉口斜交角度需在70°以上,以免出现五路及以上公路相交情况。在公路交叉口斜角设计环节,需要保证设计角度满足驾驶人员行驶需求。角度过小,驾驶人员视野受限,会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避免此问题,可借助平交渠化岛压缩中间隔离带,增加左转车道,配合斑马线设置二次过街工程岛,实现公路改线设计效果[7]。

4.2 隔离栅优化设计

隔离栅主要起阻隔行人、动物的作用,避免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当前,我国公路隔离栅设计形式多样,如混凝土墙、公路绿化等。通常隔离设备设置在公路两旁1m 范围内,但是为保证行车安全,需要重点控制隔离设备高度。随着公路工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我国对交通标志设计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在保证服务功能性的同时,关注公路沿途设计的景观美感。因此,在公路交叉口隔离栅优化设计方面,既要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又要保证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4.3 隔离栅结构参数确定

为保证隔离栅优化设计效果,相关设计人员需详细计算、研究各项设计参数,控制好隔离栅设置高度。隔离栅优化设计期间,高度设计不当,不仅会产生资源浪费,还会影响驾驶人员视野,增大行车安全风险;隔离栅高度设计过低,阻隔行人及动物的效果不达标,也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发生。因此,设计人员需结合该公路交叉口路段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隔离栅高度,保证优化设计效果。公路隔离栅高度一般设计在1.5~2m,若该路段的人流较为密集,可适当调高隔离栅高度[8]。

4.3.1 稳定性

隔离栅结构稳定性好代表其使用年限更长,能够避免后期使用期间受风荷载及人为影响遭到破坏,保证使用功能的持续发挥。为提升隔离栅结构稳定性,设计期间要充分考量外力及风荷载的影响,隔离栅风荷载计算公式如下:

式(6)~式(7)中:S 为隔离栅的迎风面积;W 为隔离栅的设计风压;ρ 为网孔结构隔离栅的折减系数,取值在0.5~0.85 之间。

此外,ρ 取值大小与隔离栅网孔相关,因此,需结合公路实际情况选择网孔,若存在牵藤植物依附,需选择大孔径隔离网,若不存在牵藤植物依附,可以选择小孔径隔离网。基于公路交叉口风荷载计算出具体的隔离栅截面积,通过隔离栅截面面积选择支柱尺寸,可参考表6 数据。

表6 隔离栅支柱截面尺寸要求

4.3.2 隔离栅防腐处理

隔离栅受到腐蚀会增大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事故风险。隔离栅主要受电化学腐蚀,阳极上的金属失去电子,并与周围溶液融合,脱离金属束缚,电子由阳极转换至阴极,随后电子与阴极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还原物,进而腐蚀隔离栅。可结合其腐蚀反应原理,采取针对性的防腐处理措施,如金属热喷涂料保护、表面预处理技术等,提升隔离栅腐蚀防治效果,提升其耐用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由于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风险等级较高,为有效降低公路交叉口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需要积极开展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优化设计,基于适宜性原则,优化公路交叉口控制方式、公路交叉口车道等,通过合理调整标志认读距离、反应距离、行动距离、视认距离、消失距离等参数,优化交通标志设计,并积极开展隔离栅防腐处理,以有效提升公路交叉口交通工程设施设计效果,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驾驶人员交通标志交叉口
交通标志认得清
基于双向特征融合的交通标志识别
极端天气中的车辆安全驾驶技巧分析
如何提高机关事业单位驾驶人员的服务意识
汽车驾驶技能的形成与驾驶技能的培养探讨
安全驾驶 远离“路怒”情绪
信号交叉口延误参数获取综述
交通标志小课堂
一种Y型交叉口设计方案的选取过程
考虑黄灯驾驶行为的城市交叉口微观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