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如何解决穿衣问题

2024-04-18 22:15周铁钧
湘潮 2024年3期
关键词:将士草鞋军装

周铁钧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等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当时,南昌起义队伍身着北伐军的制式军装,而秋收起义的工农义勇军队伍并没有统一的服装。

1929年3月,红军歼灭了闽西军阀郭凤鸣盘踞在长汀的一个旅,占领县城,缴获了大量物资,筹措了现款5万余银元,一部分寄给党中央,一部分添置日用品,剩下的两万余银元决定做军装。他们请来几位经验丰富的裁剪师,设计出富有红军特点的军装:八角军帽,缝布质红星帽徽;上衣四个口袋,领口缀红布领章;军裤腰紧腿松,便于打腿绑。经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审定后,红军把被服厂工人组织起来,加班加点制作新军装。部队撤离长汀时,已制出4000多套,红军首次穿上了自己的军服。

随着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红军各部队也陆续统一着装,虽样式相同,但因布料来源不一,颜色各异,如红二军团红七师为灰色、红九师为蓝色、红八师则是青色。始终不变的是红星帽徽,将士们珍视它如同自己的生命,有同志壮烈牺牲了,战友会将红星军帽摆放在他的墓前;更换军帽了,将士会把旧军帽上的红星拆下,装进贴身的口袋。这颗红星,不仅象征着红军的身份,也代表着工农子弟兵的初心与使命,它引领着革命军人为民族解放奋斗的方向,熔铸出将士们如磐石般的信念和忠诚,凝聚着无数英烈的铁血军魂。

红军出发长征后,经常遭到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大小战斗不断,大多数将士的衣服在烽火硝烟、摸爬滚打中严重破损。征途万里,难得到补给,红军的服装供应面临极大困难。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没收了国民党贵州省主席王家烈囤积的大批粮食、布匹、棉花等物资。当时,国民党黔军首领侯之担、杨冠群等,在遵义周边的仙女洞、蟠龙洞建成储备仓库,存放了大量物资。红军保卫局局长罗瑞卿率保卫队、红二师五团三营分别占领仓库,缴获了仓库里的枪弹、粮食、布匹等物资。有了充足的制衣原料,在红军休整的这些天里,桐梓城内几家服装厂日夜加工,为中央红军赶制出3000多套军装。

为保证服装供给,红军还临时创办被服厂或组织军服制作,如,在大庸建立了服装缝纫连;在巴中的卧龙寨办起了服装厂,工人们手工为部队缝制服装;在大定、毕节两县苏维埃政府配合下,两县精于缝纫的妇女日夜苦干,赶制出军装两万多套。

红军打土豪时,经常缴获白布,但做军装需要将白布染色。没有染料,被服厂的同志就用草木灰煮水,熬成浓灰色来染布。小小的纽扣是一大紧缺,当时市面上无法批量买到。被服厂的同志发挥集体智慧,将竹条锯方磨圆,包上边角布料,钉在衣襟上,结实美观的竹纽扣就制成了。

红军将士还学会了自己动手制作衣物。据时任红军前敌总指挥的徐向前回忆:指战员普遍会打草鞋,有的还学会了剪皮衣服、撕羊毛、捻毛线,织毛衣、毛袜子。懋功会师时,红四方面军送来的慰问品就有战士自己做的衣服500件、草鞋1400双、毛袜500双、袜底200双。

当时,红军服装所需的布料主要靠战场缴获、打土豪没收、群众支援、在地方购买等。看似渠道多,但到了人烟稀少地区,基本没有土豪,群众的援助能力也极为有限,更找不到售卖衣物、布匹的商铺,给红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时任红一军团团长的杨得志晚年回忆道:“我们这支队伍,经过长途跋涉,连续作战,由于脱离了根据地,得不到补给,不少人身着夹衣,打赤脚穿着草鞋。一个班十几名战士,所穿衣服竟有七八种颜色和式样。有的同志甚至把未经剪裁的棉布捆缠在身上,像原始人那样,也有人披着用细麻绳串在一起的光板狗皮、羊皮,护着连衬衣也没有的前胸后背。”

时任红四军军长的许世友也回忆说:“时已隆冬,冰雪霏霏,使高原气候更加酷寒。由于我们衣单身寒,当地又不产棉花,同志们只好上山割棕做成蓑衣穿在身上御寒,或把未经硝制的牛羊皮剪剪缝缝当背心穿。”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四川北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天气开始变冷,红军战士王恩清曾回忆说:“我们身上都是单衣,有的还穿着短裤,脚上穿着草鞋,而且早已破爛不堪。毛主席和我们一样,穿着那身褪了色的灰布军装,脚上穿着布鞋,手里拄着一根棍子,身背一块雨布。”衣服和各类生活物品的奇缺,让许多红军将士都盼望打一次歼灭战,攻克一座县城,缴获战利品,补充急需物资。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六盘山地区发动青石咀战役,歼敌两个连,缴获大量枪弹、军服等物资,为部队暂时缓解了困难。随后,中央红军长征抵达吴起镇,虽刚值初冬,大西北的气候已十分寒冷,红军将士仍衣着单薄,且敌军正从四面合围,情况万分危急。毛泽东、彭德怀等领导人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决定发起直罗镇战役,诱敌深入,一举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解决了中央红军缺吃少穿的燃眉之急。

对于打土豪,红军也有明确的纪律与规定。1934年10月,红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没收捐款暂行细则》,规定在进行“打土豪”等的工作时,应由各级政治机关负责,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以及无组织的乱没收行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控制了嘉陵江与涪江之间的广大地区,组织、领导广大贫苦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没收了大量衣物、布匹、棉花等,除了红军留用外,大部分分给了贫困百姓。

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干事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多次记载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详细情况,如1934年11月20日,他记载道:“没收15家地主的财物,筹款三万多元,筹衣、被1200件,备粮很多,这下红军供给又有了本钱。”

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常沿路购买各种物品,尤其是经过较大集镇或商贸繁荣地区,供给部门要尽可能筹集钱款购买军需物资。时任红二方面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的范子瑜回忆道:“红军每到一地,一打开城市,我们首先是收买蓝布、灰布、红布做衣服、帽子和领章、帽徽。花布也要买,留着打草鞋。那时的许多草鞋都是布打的,既结实又柔软,大家都脚上穿一双,还背上一两双。”

红军过雪山前夕,部队急需棉衣。当地虽没有布料和棉花,但盛产羊毛,部队就派人挨家挨户去购买。上级把捻毛线、织毛衣的任务交给部队里的女红军。女兵们白天行军,晚上用手捻毛线,累得筋疲力尽,一晚能捻出的毛线也寥寥可数。后来,一个木工师傅做出手摇纺车,大伙一起干,一天可纺出四五十斤线,就这样不辞辛苦地干了许久,羊毛全纺成了毛线。女兵们互教互帮,都学会了织毛衣,许多男同志也跟着学,到了宿营地,也像模像样地织起来。过雪山时,不少将士穿上了毛衣抵御严寒。

长征路上,尽管红军采取种种措施,穿衣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将士们不得不将一切可御寒的东西都穿在身上,许多人因冻伤得病甚至牺牲。但红军靠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惧险阻的顽强意志,战胜了疾风骤雨、寒霜飞雪的恶劣环境,走完了举世无双的漫长坎途,谱写出一卷壮烈史诗,铸就了一座铁血丰碑。

猜你喜欢
将士草鞋军装
七十七双草鞋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将士答“到”
那枚红军军装上的衣扣
“巨鞋”
假如明天脱下军装
迷彩服,绿军装
爷爷的草鞋
绿军装
一日就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