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战

2024-04-13 00:23侯德云
百花园 2024年4期
关键词:北洋清军哥伦布

侯德云,1966年生,辽宁大连人,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作家》《作品》等数十家报刊,出版《天鼓: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寂寞的书》《美人尖》等小说、随笔、评论集十七部,获第二届中国微型小说(小小说)理论奖、《小说选刊》最受读者欢迎小说奖、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等多种奖项,作品三次入选中国小说排行榜。

午后两点半,詹姆斯·艾伦、佛朗氏·邱勃两人乘坐小艇靠岸,爬上崖顶,用单目望远镜眺望大海。

他们脚踩的这片地域,叫大东沟。

海上风平浪静。两支舰队——大清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正鏖战中。双方战舰大多离岸不足两英里,望远镜中清晰可辨。

艾伦熟悉北洋舰队的每一艘战舰。他曾经近距离瞻仰过,还给它们画过像。

透过望远镜,他看见一个又一个水柱冲天而起,定远舰舰首中弹,黑烟,黄烟,火焰;数艘敌舰成合围之势奔袭过来,炮弹密集如雨;致远和镇远二舰冲向敌阵,频频发炮。

他看见致远舰的指挥台上,一军官傲然挺立,怒视前方。未几,舰身爆炸,舰尾高翘,一团烟火缓缓下沉,形成巨大的漩涡。

他看见三艘日舰冒着浓烟退出战场,济远舰、广甲舰撤离,靖远舰、经远舰和来远舰起火……

暮色渐重,炮声消沉,两支舰队分头散去。

他和邱勃下山,重返哥伦布号,负责守船的查尔斯·威勃斯脱急得跳脚。

是夜,清冷的月色下,哥伦布号披着银白的寒光,途经鏖战过的水域,船头溅起大片磷光,光中似有阵阵呐喊。

两天后,在旅顺口,艾伦陪同大清国特派员林黄上岸。彼时,惊诧依然写在林黄的脸上。

事后,艾伦怎么也解释不清,当初怎么就一时糊涂,跟随一个无赖四海漂泊,糊里糊涂地旁观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海战。

1892年,春夜,艾伦站在老家曼彻斯特城的一道短栅前面,一边抽烟,一边回想、品咂自己的荒唐。天赋异禀,他只用四年时间,就挥霍了一笔巨额遗产。

夜深时,他遇见一盏命运的导航灯——

威勃斯脱浑身酒气,趔趔趄趄,上前跟他搭话,言谈间自称是个无赖。

那无赖是资深远洋水手,上岸才两天,就把一次航海所得的薪酬全部花光了。

當夜,两人在艾伦逼仄的小屋里喝光了一瓶劣质白兰地。

1894年,初夏,一条排水量两千吨的螺轮汽船哥伦布号,从旧金山起航,横穿太平洋,奔大清国而来。邱勃是船长,威勃斯脱是大副,艾伦是二副。

那是一条军火走私船,满载大炮、来复枪、手枪、弹药等军事物资,目的地是天津。抵达后没几天,清廷雇用该船,赴大连湾运兵。

在大连湾,艾伦跟林黄有过密切交谈。眼前一艘艘北洋舰队的战舰,都是林黄介绍给他的。可惜,林黄无法用英语向他解释“镇远”“致远”这些词语的微妙含义,这让他稍稍有点儿遗憾。

北洋舰队的任务是护卫运兵船去朝鲜。

舰队与运兵船同时起航,第三天下午抵达鸭绿江口。六千清军即刻登岸,到次日清晨行动结束。

哥伦布号本应直返旧金山,可是不行,林黄还在船上。有人提议把林黄扔进大海,艾伦坚决反对。此时已是上午九点多,北洋舰队和大多数运兵船早已离开,滞后的船只都已起碇,把林黄托付给别人为时已晚。

哥伦布号以逍遥的姿态驶往旅顺口,不经意间,却驶入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1894年9月17日,这个日子,艾伦终生不忘。

事后他同样解释不清,他怎么就稀里糊涂地在旅顺口旁观了一场惨烈的陆战。

提前商议好的,哥伦布号在旅顺口稍做休整,当晚起航。如此这般,他就可以在岸上盘桓半日。谁知当他返回港口,该船已不见踪影。一年后他在英国偶遇威勃斯脱,那厮说自己当日醉酒,把他给忘了,发现后船已开出很远,而邱勃那个执拗的浑蛋,拒不同意折返。

无奈,他只好听从林黄的建议,一起乘船去天津。没承想,出港不久,遇见日本舰艇严岛号,两人都当了俘虏。

日军没有拘押艾伦,允许他自由活动。一个月后,他心生厌烦。严岛号在旅顺口近岸抛锚时,他依仗一身好水性,打算逃离。不料入水时响声太大,日军警觉,旋即用舢板追击,一路枪声不断。岸上清军受惊,先用电光照亮海面,又用臼炮轰击舢板,他才侥幸脱险。

艾伦很快意识到,这不是脱险,而是重蹈险境。

清军几经审问,确认了他的身份,对他关照有加。他没想到,清军里边竟有通晓英语的军官——对他而言,等于是遇见了吉星。

战事自北向南,一天天逼近旅顺口。港内所有船只都漫天要价,他只好寄身旅店,苟延一时。

1894年11月20日中午,他听见一声炮响。

午后,炮响不绝。

次日清晨,他攀上白玉山,背对港口再次观战,从清晨直到黄昏。

他看得清清楚楚:清军的一座座炮台上,都飘扬着不止一面鲜艳的龙旗;一发又一发炮弹从空中飞掠,兜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在不同落点炸开;西北方向,一座海拔偏低的清军炮台,在日军步兵冲击下迅速陷落;东北方向,一座清军炮台发生连锁爆炸,烟火弥漫,久久不息;日军步兵发起一次次仰攻,屈身慢进,屈身快进,随后是肆无忌惮的猛冲,无卧倒动作,无匍匐动作,也无滚进动作;最终,清军不战而溃,丢弃武器旗帜,四散逃去。

炮声、枪声、喊杀声、欢呼声,在他耳畔阵阵响起。

回头,他还看见港口里布满渔船、沙船和舢板等各种民用船只,上面挤满了逃难的兵民。

他心跳加快,无端生出骂娘的冲动。

他并不知道,山下,一场史称“旅顺大屠杀”的惨剧,正在进行当中。

三年后,他写了一本书——《在龙旗下:中日战争目击记》。他在书中对清军恐于与对手短兵相接提出质疑,还说:“龙旗下,敢与敌寇肉搏的陆军官兵,竟然一个都没有,他们的怯懦让我陡生无限的惊骇。”

[责任编辑 王彦艳]

猜你喜欢
北洋清军哥伦布
哥伦布与明朝灭亡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哥伦布后裔》中的历史改写与杂糅叙事
和哥伦布一起去航海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哥伦布与新大陆
北洋六镇
一个“围魏救赵”的出色战例——太平军歼灭清军江南大营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