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最佳睡眠时间:小学生睡眠时间与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的关系

2024-04-11 02:08汪茂华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分位学业成绩门槛

◎ 汪茂华

一、问题提出

学生的睡眠问题长期受到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我国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这些文件都明确提到要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 小时。学术研究领域内,相关国际研究也分析了睡眠不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表现和身心健康的危害[1],充足的睡眠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2]。

充足的睡眠时间、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和高质量的学业成就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然而,在日趋加剧的升学压力和学业竞争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和教师为了让学生追求好成绩,督促学生要加大学习时间的投入。家庭和学校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干预造成了过度“内卷”,学校和家长的“层层加码”让学生学习时间持续加长,挤占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现有研究大多支持睡眠不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或学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理想的睡眠时间应该是多少?多久的睡眠时间最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对不同学业层次(学优生或后进生)或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理想的睡眠时间分配是否不同?基于此,本研究将以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为基础,探索小学生高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与睡眠时间的理想匹配模式,以期对教育决策和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项目,该项目的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小学四年级学生。上海市16 个区的每一所小学均参加该项目,在每一所小学内采用等距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参加的学生。

2022 年同时参加心理健康,睡眠时间及语文、数学测试的学校数量为872 所,学生共22111 人。其中男生11525 人,占比为52.1%,女生10586 人,占比47.9%;上海户籍学生为14423 人,占比65.2%,非上海户籍学生为7688 人,占比34.8%;中心城区学生为5973 人,占比27.0%,郊区学生为16138 人,占比73.0%。

(二)变量

1.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分为3 个维度,分别为情绪状态、情绪管理和情绪稳定,部分项目的编制参考了汪向东等主持编制的《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3]。情绪状态、情绪管理和情绪稳定每个维度各有4 个题项进行测量,各个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0.75 和0.85。学业成绩主要包括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是采用纸笔测试卷的方式获得的。纸笔测试卷是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通过“学科测评框架研制—测试题目编写—预测试—专家审议—修订定稿”等流程进行编制。

2.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睡眠时间,具体测量方式是通过问卷填写,分为6 类,分别是少于6小时、6—7 小时(含6 小时)、7—8 小时(含7 小时)、8—9 小时(含8 小时)、9—10 小时(含9 小时)和10 小时以上(含10 小时),同时,将少于6 小时编码为1,6—7 小时(含6 小时)编码为2,依此类推。

3.控制变量

根据以往研究,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往往与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性别、地区等因素有关。本研究选择学生户籍(上海户籍和非上海户籍),性别(男生、女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和城郊作为控制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借鉴PISA 的测量方式,根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所有物来进行测量。

(三)研究方法

1.门槛回归模型

睡眠时间对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并非以线性的方式单一呈现,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因此,为检验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变化是否因睡眠时间的变动而存在门槛效应,测算门槛值可有助于帮我们寻求最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综合发展的睡眠时长。门槛回归的模型公式表达如下:

其中,Yi为因变量学业成绩或心理健康,X1i为受门槛影响的核心解释变量,X2i为不受门槛影响的非核心解释变量,φ 为代估计的真实门槛值,Qi和D(X)分别表示门槛变量和示性函数。在本研究中,门槛变量Qi为学生睡眠时间。

2.分位数回归模型

为了估计睡眠时间对处于不同层次学业水平和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影响的异质性,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分位数回归的优点在于能精确地估计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变化范围及条件分布特征。对本研究而言,分位数回归模型有助于揭示学生睡眠时间是如何影响不同分位点上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的,进而采取精准的、差异化的睡眠时间标准策略。分位数回归方程表达如下:

三、实证分析

(一)小学生的睡眠时间的描述性统计

小学四年级不同群体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占比见表1。从表1 中可以看出上海市小学四年级每天睡眠时间少于6 小时的学生人数比例为0.8%,睡眠时间在6—7 小时(含6 小时)的人数比例为2.7%,73.9%学生的睡眠时间在9小时及以上。

表1 不同群体学生每天不同睡眠时间的人数占比(%)

(二)寻求最佳睡眠时间:门槛回归估计

基于Hansen 的门槛回归思想,研究检验学生睡眠时间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存在门槛则表示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在达到门槛值后产生跳跃性的变化,可能是达到一定睡眠时间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或下降;如若是双门槛效应,则可以取得最优的睡眠时间范围。

由表2 可知,针对数学和语文学科而言,均存在单门槛效应,睡眠时间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确存在非线性影响,而且通过门槛值前后的影响系数差异,发现各学科均存在最优的睡眠时间。检验单门槛值为4,即每天睡眠时间为8—9 小时(平均值为8.5 小时),睡眠时间对数学学科成绩的影响呈现门槛值前高效益而门槛值后低效益甚至无效,在睡眠时间低于8.5小时,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为正(β=4.866,p<0.001),但是在高于8.5 小时后,对学生数学成绩的影响为负(β= -1.234,p<0.001),这表明睡眠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时对数学成绩提升有抑制作用。对语文成绩的检验也是一样,门槛值同样为4。但系数值相对偏低,睡眠时间对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影响略小。实证结果表明,睡眠达到一定的时间(8.5 小时)是非常有必要的,睡眠太少或太久都不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睡得太久会挤占学习时间,睡得太少会影响学习效率。当然,考虑对小学生而言,睡眠时间的效益必须考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综合考虑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最佳睡眠时间分配。

表2 睡眠时间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门槛回归估计结果

表3 是睡眠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门槛回归结果,检验发现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情绪状态、情绪控制和情绪稳定)而言,均存在单门槛效应或双门槛效应。具体而言,就情绪状态而言,门槛值为4,即在睡眠时间低于8.5 小时时,睡眠对情绪状态的促进效应很低(β=3.990,p<0.001),但在睡眠时间超过8.5 小时时,睡眠对情绪状态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提升(β=5.872,p<0.001)。对情绪控制而言,门槛值为4 和5,即睡眠时间在低于8.5 小时时,睡眠对情绪状态的促进效应很低(β=2.317,p<0.001),但睡眠时间在8.5—9.5小时之间时,睡眠能够很大程度促进情绪控制水平(β=18.750,p<0.001)。对情绪稳定而言,门槛值也为4 和5,同样睡眠时间在8.5—9.5小时之间时,睡眠能够很大程度促进情绪稳定水平(β=15.869,p<0.001)。

表3 睡眠时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门槛回归估计结果

综合以上实证结果,我们发现,睡眠时间超过一定值则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负向影响,但影响系数不高。但同时,睡眠时间达到一定标准,则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较高的积极效应。所以,综合考虑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应保持在8.5—9.5小时之间。

(三)睡眠时间对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影响的异质性

研究通过分位数回归探究睡眠时间对学生成绩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异质性,分位数回归是估计自变量(睡眠时间)对不同分位因变量(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边际影响,从而有助于针对不同群体差异化制定策略。

运用分位数回归估计得到0.1—0.9 这九个分位数点的回归结果,如图1 所示,以此反映睡眠时间对不同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学生带来的效益变化差异。图1(a)(b)(c)的横坐标分别代表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分位值,0.1—0.9表示的是成绩低的学生至成绩高的学生,纵坐标表示的是睡眠时间的影响系数。分析发现:①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而言[见图1(a)],睡眠时间对处于低分位值(0.1 分位)的学生效益最高(β=3.0),对处于高分位值(0.9 分位)的学生效益最低(β<1.0),即增加睡眠时间更能促进数学学业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提升其数学成绩;同样对语文成绩也有这样的趋势,即睡眠时间对处于低分位值(0.1 分位)的学生效益最高(β=1.8),对处于高分位值(0.9 分位)的学生效益最低(β<1.0)。②对学生心理健康而言,睡眠时间对处于中等分位值(0.4—0.5 分位)的学生效益最高(β=22.5),对处于高分位值(0.9 分位)的学生效益最低(β=0)。总体反映了睡眠时间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遵循边际效益递减原则。

图1 睡眠时间对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影响的分位数图

因此,对学业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要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对心理健康水平偏低的学生,更要保障其充足的睡眠。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小学生睡眠时间不是很理想。调查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 小时的小学生人数比例只有27.6%,9.2%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到8 小时,远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

(2)睡眠时间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学生的睡眠时间与语文、数学成绩均不存在单纯的线性关系。当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达不到8.5 小时时,随着睡眠时间的增长,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业成绩呈现出显著的上升;当睡眠时间超过8.5 小时后,睡眠时间对学业成绩的提升有抑制作用。睡眠时间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存在单门槛效应,对情绪控制和情绪稳定存在双门槛效应,总体而言,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在8.5—9.5 小时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睡眠时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与学业成绩较高的学生相比,增加睡眠时间能够为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带来更大的收益;对于心理健康,增加睡眠时间能够为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偏下的学生带来更高的收益。

(二)建议

(1)充分认识到睡眠时间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首先认识到充足的睡眠对于中小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是从单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角度出发,也要保证学生拥有必要的睡眠时间。其次,要深刻认识到,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对教育的满意度。最后要加大舆论宣传,要让全社会,特别是任课教师和家长形成共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2)精准探析影响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文献研究表明个体和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睡眠,但对于不同地区、就读不同的学校、出生于不同家庭的学生来说,具有个体差异。一是要深入研究影响学生睡眠时间及睡眠质量的因素;二是要研究各种影响因素作用的大小,厘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三是要研究影响因素作用的路径与机制,以便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实证依据。

(3)建立相关的管控机制,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压力。一是建立起作业公示制度,督促教师思考布置作业的品质,同时让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严控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及作业难度;二是建立调查机制,学校要了解学生的睡眠时间、父母布置家庭作业、校外补习等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适时进行家校沟通,给予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督导机制,对牺牲学生睡眠时间盲目追求高成绩的学校进行预警并进行问责。

猜你喜欢
分位学业成绩门槛
基于两阶段Expectile回归的风险保费定价
拆除不必要的“年龄门槛”势在必行
当前市场位置和潜在空间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基于“业绩与薪酬双对标”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研究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一个有效估计:半参数非时齐扩散模型的局部线性复合分位回归估计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