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巡

2024-04-10 02:41七堇年
青年文摘 2024年7期
关键词:王超山梁背包

七堇年

在岷山区域,我曾参加过一次真正的野外巡护。

那是一条十分典型的巡护路线,海拔1700米至2660米之间,岷山区域青川县与平武县交界,串联起了两个自然保护区。当时正值春末,大片箭竹林生长茂盛,“密得连鸡都飞不过去”,人必须长时间弯着腰,钻行其中。仅仅保持这个姿势十分钟,腰就会酸,而我们的脚程将是十小时。

领队叫何军,1994年出生的本地人,模样纤细,看起来还是个少年,加入巡护员行业不过六个月,而且从来没有走过这条线路。

出发前夜,全体线路人员开会部署路线,负责人发了一条徒步轨迹到何军的手机上,叮嘱“过了山梁,往右走,找小路,务必把所有人安安全全带到”,何军频频点头。可作为领队,他看起来过于年轻,瘦薄如竹,我几乎担心他能不能跟上。

进山不久,手机就完全没有信号了。我忍不住问何军:“你有把握找到路吗?”他笑着大声说:“没把握啊。”

说归说,何军始终拎着镰刀走在最前面开路,脚程之快,不时要停下来等队友们。循着依稀兽径,他边走边观察地形,不时对照一下手机里的轨迹。过河时,何军脚尖点石,身轻如燕。到了休息时刻,有队员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何军却轻松得仿佛春游闲逛,脸面光洁,不见一滴汗。

坐下来休息的时候,我说:“这么难走的路,你也太牛了。”他说:“这儿好走得很呀……我还没出汗呢。”

再出发时,一位巡护员让我把背包给他,帮我背。由于行程被压缩到一天,无须带帐篷、睡袋之类,他几乎是空着手上路的。我表示可以自己背,但他坚持说:“给我吧。”于是我把背包给了他,道了谢。

随着海拔攀升,低矮的箭竹林越发密集。仅仅猫着腰钻了半小时,我已经腰肌酸疼得仿佛灼烧。前人一过,竹枝就噼里啪啦往回弹,鞭子一样抽打在脸上,彼此之间不能隔太近。锋利的断竹残枝插满了地面,一旦滑倒摔跤,戳到眼睛,后果不堪设想。

兽径实在太“不人道”了,因为大自然从来不是为人体工程学而设计的。对我们来说苦不堪言的箭竹林,却是动物的天堂。

“等等,大熊猫粪便,我记一下。”队员王超喊起来。

“前面还多得很!”何军说。

“海拔才1800米,挺低的,值得记一下,等等我。”王超停下来,迅速打开巡护表格,就着膝盖填写起来。

另一位队友拿出GPS查看数据,念道:“方向,西南116度;时间,5月19日10点16分;生境,‘落阔……长度,15厘米;粪便新鲜程度……嗯,一个月了吧。”

他们的背包里,没有气罐和炉头,也通常不带帐篷。夜里砍下些箭竹铺着当床,席地而睡,所谓“天地宾馆”。至于珍贵的负重,则要留给GPS、海拔计、对讲机、巡护表格、文件夹、相机等。

另一组队伍里,一位擅长户外运动的摄影师试图跟随3号线路的队员进山,却在几百米之内,就被溪流和乱石搞得焦头烂额,摔了一跤,差点弄坏镜头,被迫劝退。这位摄影师事后感慨:“普通人对于巡护实在太缺乏了解了……”

巡护绝非简单的徒步或爬山,除了挑战艰险的路程,还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拆除猎套或陷阱,为防火除掉一些落叶腐殖层,以及观察和记录各类生态痕迹,采集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粪便,等等。许多情况下,巡护人员还要顺便肩负生态监测的任务,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取数据。所有的设备都是负重,需要他们亲力親为背上去,再背下来。

“快看!蛇!”

不知是谁一喊,大家立刻停下脚步。在几米开外的石头缝隙中,一条俗名“菜花烙铁头”的毒蛇,一动不动趴在阴凉处。我们小心地不惊动它,做了拍摄记录后,继续上路。

不知不觉中,兽径已消失,我们继续循着溪谷爬升。青苔和流水使得石块非常滑,稍不小心就要湿脚。好不容易爬过一片溪潭,眼前出现一道叠瀑,美得叫人啧啧称奇,却也让人好奇怎么爬上去——何军再次大显神通,生生沿着瀑布边上的密林剖出一条路径。

到了瀑布顶,“发现了一台红外相机!”何军喊着,立刻取下它,通过小屏幕翻看数据卡里面的照片,“金猫……熊猫!”所有人都兴奋起来,围着相机研究,称赞角度真好,运气也不错。

“可以再把这块箭竹劈开一些,暴露视野,更容易拍到。”队员们商议着角度问题,又用镰刀除掉一些周围的枯枝败叶。

红外相机的布设是一门学问。比如,在冬季安装时乍看视野还挺好,到了夏天,草长叶茂,很快就会遮住镜头,让整个记录周期彻底白费——这些因素必须提前考虑周全。

即使有了这台红外相机的鼓舞,山梁依旧是一道青色的长城,无论爬了多久,始终看上去高高在上。直到下午两点半,在爬升五小时之后,拨开最后一片糙花箭竹林,山顶终于近在眼前了。我们所有人都兴奋地叫喊着,冲上山脊线。

回望身后,一目十岭,壮美的岷山诸脉匍匐云下,连绵不绝,如静止的巨浪。那一刻世界清澈如初,风声过耳,人类似乎不曾存在过。我恍惚自己是从外太空降落,第一次踩在地球的表面。难以相信,自己就从那密实绵延的茫茫山林下爬上来——这里就是老河沟保护区和唐家河保护区的分界点了。

“哟!来看这是什么?!”王超笑起来,大家围拢一看,刚好就在这山梁的最高处,一颗完整而新鲜的熊猫粪便,像一枚奖牌那样端端正正摆在石头旁。“这肯定得捡回去!分成两半啊,说好了,一半是老河沟的,一半是唐家河的……”所有人都迸出大笑。

兴奋没多久,下山的路径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目及之处只有茫茫山岭,如果方向选错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何军独自探索了很久,不见眉目,我想起出发前,负责人叮嘱的那句:“过了山梁,往右走,找小路……”可这也太模糊了,朝着哪边算是右?此时此刻,东南西北我都分不清楚。

过了好一会儿,何军终于摸索到一个隐秘的入口,试着钻下去,果然有一条隐秘的兽径,滑梯似的,陡然而下。一名队员立刻调侃说:“上国道啦!”

上了“国道”才知道,整个下山路竟比上山更累。由于坡度向下,箭竹林显得更矮、更难钻了,猫着腰往下挪,腰肌与膝盖酸疼烧灼,每一秒都煎熬不已。我迫切想要站直,但箭竹林像矮人国的拱形天花板,压迫着我。突然有位队员的耳朵被竹枝戳中,疼得大叫,我们不得不坐下来,等他缓一缓。

“嘘!听!川金丝猴!”何军忽然压低声音,提醒大家。众人屏息,循声望去:在一丛杜鹃花后面,有大片晃动的树影,一群川金丝猴活泼的身影飞闪其间。王超拍下了珍贵的视频和照片,这台相机他从始至终都护在手上,似乎就是为了这一刻。

整整十小时后,天色已晚,我们终于抵达山底,穿过最后的河谷。何军仿佛有GPS嵌入脑中一样,一步不差地带领我们穿越了这核心地带,精确地从唐家河吴尔沟走了出来。

“知道他以前做什么的吗?”有队员道出了原因:只有猎人才具备这么顽强的脚力,敏捷的方向感。就专业性而言,没有比猎人更好的巡护员了。如今,随着野生动物保护的深入,猎人这一群体正在消失,许多人转变为巡护员,他们无可替代的能力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却极少获得关注和支持。

在巡护结束时,何军和队友对我说:“你真厉害。我们都以为你坚持不下来。”

“那是因为你们帮我背了背包。”

“别这么说,你的包本来就没啥重量。”那位帮我背包的巡护员爽朗地笑着。

(摘自《横断浪途》,新星出版社,朱星图)

猜你喜欢
王超山梁背包
王超美术作品
再写北山梁
风,掠过山梁
大山里的“背包书记”
走过山梁
低头看路
一包装天下 精嘉Alta锐达Sky51D背包体验
鼓鼓的背包
创意西瓜背包
延伸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