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疗产业,杭州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2024-04-08 04:00韩一丹
杭州 2024年3期
关键词:弯道超车脑科学杭州

文| 韩一丹

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让我们进入了数字经济新时代,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未来医疗产业,正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创造生命的奇迹。未来医疗产业包括创新型医药制造(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AI 医药等)、高端医疗器械(可穿戴脑机接口设备、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仪、数字影像等)、数字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数字疗法等)。美国“医疗预言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中,描绘了智能时代的个体医疗革命,“医学正在演变为一门数据科学”“个人将越来越有能力驱动自己的健康,摆脱对医生的依赖,这将是一次医患关系的重塑”。

医疗健康产业“波士顿经验”

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是全美拥有最多高等教育机构的城市,其所拥有的医疗资源同样在全美无与伦比。2002 年以来,波士顿把握住了医疗创新领域从化学向生物转变的重大机遇,整合政府、大学、风险资本、大型企业和创新企业五大创新主体,以利益机制为纽带,形成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了龙头企业研发总部,孵化大量创新型企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在全美生命科学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一。生命健康产业“波士顿经验”,已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

国内未来医疗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医疗卫生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中强调“要发展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疗”。同时,也发布了一系列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关键词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构建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人工智能、基因和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

波士顿医疗健康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近五年里,依托大数据、5G、物联网、AR、VR 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数字医疗获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场景实现落地,AI 影像、AI 新药、数字疗法等大量医学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研发走向应用;细胞技术、再生材料、组织工程技术替代和商业化应用加速,成为潜力赛道;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等技术壁垒逐步突破;医疗“AI+”正不断向医疗“+AI”演进,AI 新药研发成为最火热的赛道。未来医疗产业前景广阔,国内各大城市纷纷布局,抢占先机。

在上海,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布局细胞和基因产业,现已培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80 多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项目全国占比1/3,国内引领地位初步奠定。《浦东新区促进细胞和基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于2022 年11 月发布,计划到2025年,新增创新产品4 ~5 个,其中1 ~2 个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培养基等关键材料基本实现国产化;若干专用科学仪器和关键设备工艺取得突破,产业规模达到100 亿元以上,新增全产业链上市企业5 家以上。

在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早、基础好,在全国处于龙头地位。2022 年,深圳市印发《培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重点支持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高端植介入等主要产业领域,以及手术机器人、智能软件等前沿领域,支持范畴涵盖了临床转化、注册审批、园区建设、器械生产等多个维度,全力打造全过程产业生态链。按照规划,到2025 年,深圳将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中心和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是“一号产业”,也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当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夯实抗体药物、基因和细胞疗法的基础上,正加速布局核酸药物。2022 年5月,苏州市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实施方案》,聚焦创新医药、高端医疗器械、CX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等八个重点领域方向,通过十大工程40条举措,进一步深化全产业链战略,努力把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为苏州的城市地标产业。

杭州未来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和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杭州生物医药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核、四园、多点”共同发力的产业空间格局,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吸引了辉瑞、默沙东、雅培、强生等全球顶级药企和一批世界500 强药企在杭落户,汇集了贝达药业、华东医药等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依托杭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数字经济、一流的营商环境,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已成为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国第2,各方投资机构也不断加码杭州。

2023年3月,浙江省发布《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九大未来产业,未来医疗产业是其中之一。目前,杭州未来医疗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亟待补足。

医疗产业布局分散,以传统生物医药企业居多。除了钱塘(新)区杭州医药港小镇(“一核”),高新区(滨江)、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四园”)招引落户的医疗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以生物制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等传统医药和医疗服务企业为主,国际龙头企业产业贡献不足,产业生态链不够完善。辉瑞、默沙东、雅培、强生等全球龙头药企仅生产线落地,研发和销售总部不在杭州,对产业生态贡献有限。而在杭新兴赛道企业尚处于初创阶段,规模较小。许多企业开展研发所需的设备、试剂、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而下游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环节主要在上海、苏州等地,相对而言,杭州的产业生态不够完善。

研发投入融资渠道单一,政策资金支持不足。基因疗法、细胞疗法等创新产品研发要经历加强测试、基础构建、应用转化等一系列过程,往往需要5 ~10年,资金需求大,目前只能依靠投融资维持,发展较为艰难。而风投公司更倾向于将资金投给仿制药企以获得稳定收益,政府缺少大力支持鼓励原创新药研发的政策。

人才缺口大,人才支持力度不足。对比上海、深圳、苏州等医药产业强市,杭州产业基础较弱,人才储备不足。如脑机科技、手术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主要依靠海外人才引进,国内和杭州本地院校相关专业人才少,且学生实操经验不足,无法像海外高校在硕博科研阶段就参与临床实践、积累大量经验,导致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较高。此外,国际高端人才回国留杭州创业的场地、资金、生活环境、子女教育等问题,亟需出台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解决。

杭州未来医疗产业发展思考

加强顶层设计,瞄准赛道发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 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16 万亿元,医疗大健康行业已经迎来了市场发展的蓝海时代。杭州要实现未来医疗产业“弯道超车”,必须探索提升产业生态,借鉴“波士顿经验”打造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招引国际新兴赛道国内总部落户,大力扶持做强本土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设立用于投资原创新药和原创技术的专项政府基金,加强对医药和医疗行业的监督管理。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中国(杭州)数字·健康小镇 新华社/摄

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一方面,在杭高等院校应结合未来医疗行业发展趋势,设立相关专业培育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院校应与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在硕博研究生阶段就引导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践,建立人才适配机制,避免“才不配岗”。同时,人才政策应更加灵活,针对脑科学等产业海外留杭稀缺高端人才,可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自主权,防止人才流失。

建立产业联盟,促进集群发展。以深圳为例,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是深圳培育发展的八大未来产业之一,国际脑科学前沿与产业大会已在深圳举办三年,已组建成立深圳市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光明科学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园,并于2023年4 月正式成立了深圳市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由深圳市脑科学学会牵头组建,吸纳了科研院所、医院、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近百家单位。建议杭州针对脑科学、手术机器人等新兴赛道提前布局,成立相关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促进行业交流,培育产业集群。

保护知识产权,加快成果转化。借鉴“波士顿经验”,打造VIC 研发生态圈。VIC 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合同研发外包机构) 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模式,由拥有IP 的一方(科研院所、制药公司)获得风投资金,成立项目化公司,再与CRO公司进行研发合作。CRO 公司在合作中可获得订单收入和投资收益,资方及IP 所有方能够待项目成功后通过市场机制(上市或被并购)获利退出。VIC 模式能够降低新药研发风险,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专业技能,减少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使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更加高效,在国内已成为新趋势,杭州应把握机遇、顺势而上。

猜你喜欢
弯道超车脑科学杭州
从STEM到STEAM:脑科学基础及教育启示
杭州
脑科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脑科学改变教育
董奇:脑科学研究与未来教育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知识经济:“弯道超车”的良机
杭州旧影
叫停“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