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老人难成“林下人”

2024-04-06 16:45李咏咏
中国收藏 2024年3期
关键词:太上皇避暑山庄乾隆帝

李咏咏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全国最大的皇家园林,经过300多年风风雨雨,依然能透过数量众多的亭台楼阁及殿宇碑刻,清晰地看到清代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是大量碑刻,内容真实、全面地记录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碑刻中还有康熙、乾隆等帝王的诗词文章,不仅书法大气恢宏,造诣高超值得欣赏,其内容更是研究清代文化及帝王个人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在避暑山庄西部,进入旷观山门约200米处,在青翠绿荫掩映下有一尊卧碑,碑首刻有飞鹤祥云,碑底有水波鱼龙,这便是《林下戏题碑》。此碑形制与其他并无特别之处,但碑上刻有乾隆帝诗6首、嘉庆帝诗1首,我们斟选前后相隔23年间乾隆帝写的3首诗细细品味,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乾隆帝当时的真情实感,有助于研究这位帝王的经历和内心世界,还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渐变过程。

第一首《林下戏题》

偶来林下坐,嘉荫实清便。乐彼艰偻指,如予未歇肩。炎曦遮叶度,爽籁透枝穿。拟号个中者,还当二十年。

这是1775年(乾隆四十年)6月,乾隆帝65岁时,经松云峡到殊像寺、狮子园礼佛,在松林下休息时想到“林下人”,引发诗兴而写。这首诗文字比较简明,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上看,有“嘉荫”“爽籁”,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比较轻快和愉悦的。这一年,社会稳定,国运昌盛,经过几次普免天下钱粮,减轻了农民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国库日渐充实,逐渐将“康乾盛世”推向高峰。乾隆帝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版图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大概诗人想到自己已经功成名就,该学学那些“林下人”,真正享受退休之后的林泉之乐了。

不过,已经65岁的乾隆帝大概感觉自己身体仍然强健,还有些未竟事宜要做,还不到“歇肩”的时候,心中盘算着大约再经过20年对国家的精心治理,才能放心交接。这一年5月,乾隆帝从北京出发到围场进行“木兰秋狝”,直到9月才返京,他也是清代皇帝中在避暑山庄理政时间最长的帝王。

20年时间,说长也够长,说短却也转瞬即逝。20年后的1795年(乾隆六十年),同样的秋高气爽季节,同样的午间小憩,来到同样的地点,乾隆帝睹物思情,又作了一首诗……

第二首《林下一首三叠乙未韵》

春秋廿如瞬,时节迅而便。舜舛昔虚语,尧峣今愧肩。清闲复午憩,嘉荫喜风穿。不可无诗纪,乾隆六十年。

20年时间,清代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也是“康乾盛世”由盛而衰的一个渐变过程。这首诗简明如白话,用词也不多。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只字未提20年前要做“林下人”一事。难道是这位功勋盖世的皇帝忘记了此事?

当时,乾隆帝在松云峡道边有着同样的“嘉荫”乘凉,仍有清风徐来的情境下,心情却大不如20年前那样轻快,其中的“虚语”“愧肩”,道出了这位85岁高龄老人心中的自责,侧面映衬出社会的衰落,多年前的壮志成为了大话、空话。他想在此时卸下肩上重担去做“林下人”已成为一件忧心忡忡的事,因为这时早已不是“康乾盛世”那般风光。国库空虚,贪腐成风,故乾隆帝在审理闽浙总督伍拉纳、浦霖贪污案时一再谕及“近年以来,刑政未免稍宽”“各省督抚之中,洁已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他身边就陪伴着一个巨大的贪官和珅,还不为觉察。此时多地农民起义,社会不太平,真让这位年迈的皇帝不省心。

就乾隆帝来说,不管是“虚语”也好、“愧肩”也罢,在皇帝位子上已经60年了,肩上的担子虽然沉甸甸的,也必须是要交接了。他从自己登基那一刻起,就曾立下誓言:“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有这句大家都知道的誓言摆在那里几十年了,不想退位也不好意思了。

其实,就在这年初,乾隆帝就做好了安排。据《清史稿·本纪十六·仁宗本纪》记载,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二,乾隆帝在乾清宫举办家宴,主要是招待前来拜年的家族成员。拜年时长辈自然要发一些奖赏,乾隆帝准备了几大箱的元宝。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准备给子孙们发红包的。然而,其他晚辈都得到了红包,只有十五阿哥没得到。不仅是十五阿哥本人,连领到红包的其他皇子也一脸错愕。此时,龙椅上的乾隆帝不紧不慢地说道:“你要银子有何用?”刹那间,大家都明白了,乾隆帝把最大的红包给了十五阿哥,这个“红包”就是皇位。

1795年,乾隆帝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打开了密封20多年的已经微微发黄的上谕,宣布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从表面上看,乾隆帝似乎已经“歇肩”了。实际上,他虽然当了太上皇,但是“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不能不说,这位老人仍然肩扛着国家治理的重担。

3年后,这时已是嘉庆三年(1798年)了,88岁的乾隆帝最后一次来到避暑山庄,又来到松云峡小憩,不免诗兴再起……

第三首《林下一首五叠乙未韵》

符愿坐林下,嘉阴披爽便。虽然归政子,仍励辟邪肩。二竖获日指,一章捷望穿。促吟乘飒籁,睫眼廿三年。

诗中仍有“嘉阴”“飒籁”等令人舒服的词句,此地、此情、此景与23年前和3 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但诗中反映出的焦虑远远大于赏景的心情。

因为,当时除了白莲教起义之外,还有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人号召湘、川、黔交界的苗民以“逐客民,复故土”为口号,发动苗民起义,与白莲教遥相呼应,形势颇为严峻。更让清廷感到不安的是,近3年来,由于白莲教起义信息传开,各地白莲教众纷纷以“官逼民反”为由加入起义队伍。没多长时间,这场原先局域性的白莲教起义,一下子就演变成波及湖北、四川、甘肃、陕西、河南五省的大起义。在这种形势下,乾隆帝这位太上皇、耄耋老人,虽然身在避暑山庄松云峡谷享受着“嘉阴”“飒籁”,心内却无比焦躁得不能自已。我们似乎可以跨越几百年时间,看到那位88岁的垂暮老人举目频频向南眺望,期望传来捷报,期望有抓获起义人首领的消息,字里行间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位老人内心的不安与烦躁。

在避暑山庄这尊《林下戏题碑》上,乾隆帝相隔23年题写的3首诗不仅有助于研究这位帝王的经历和内心世界,还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渐变过程。

也就在这一年,乾隆帝一行回到京城后,到嘉庆三年年底,乾隆帝偶感风寒,随后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卧床不起。在病榻上,乾隆帝如期迎来了他做太上皇的第四年,他还期望着自己能够迎来90大寿,并作了90大寿的庆典安排。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四,实际执掌清朝大权近64年的乾隆帝驾崩了,享年89虚岁,终究没有等来九十大寿。

纵观乾隆帝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高寿帝王,更是大清朝中最幸福的老人。在他88年的人生中,有幸见到了祖父康熙帝,也有幸在退位前迎来了自己的玄孙辈。他自称“十全老人”,行使最高权力长达63年零4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计划完成的事业很多都实现了,但他至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那就是想成为一个“林下人”,安享晚年。实现这个愿望对他来说,好像并不难,那为什么这么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就终究做不成一位“林下人”呢?这个问题还是交由历史评说吧。

猜你喜欢
太上皇避暑山庄乾隆帝
两代君主同堂时
秦、汉“太上皇”政治文化透视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
哪些国家有“太上皇”(答读者问)
乾隆帝御用藏密瑜伽修行寶典《究竟定》編譯背景考*——附論乾隆帝的藏傳佛教信仰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