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学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2024-04-06 17:34
学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国学教学资源资源

李 博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四川成都 611730)

国学集中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学问形态和思想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筋骨和血肉而存在。国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国学经典,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兼顾诸子百家,包括经学、史学、文学等。在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通过引领学生学习经典,可以提升道德素质,涵养德性,增强职业素养;也有助于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根,坚定历史文化自信,树立远大理想抱负。高职院校应挖掘并用好国学经典中丰富的德育功能,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和国家实施“互联网+”重大战略的推进,利用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代替并改造着传统的教学形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资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的瓶颈[1]。线上教学资源是指为满足学生在线进行网络自主学习需要而在课程平台上设计和建设的教学资源。

在混合式教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国学课程也要顺势而为,通过选择恰当的线上教学资源,衔接线上平台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适时地翻转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因此,教师在国学课程中有没有相应的线上资源的推送,选择什么样的线上资源进行推送,以及能否结合线上资源设计有效的线下学习活动,都将直接关系到国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高职国学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类型

(一)网络材料

网络材料主要指教师在网络上下载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媒体资源,包括课件、图片、字体、音频、视频等内容。例如中华经典资源库中的诵读音频;《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视频;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人物图片、字形图例、经典画作等。这些网络资源虽然比较零散,但却与课堂内容结合得最为紧密,是国学课程教学内容得以立体呈现的直接载体,并且是作为第一印象被学生所接收的资源。

(二)电子读物

电子读物的目的在于扩展学科的知识面,关注学科发展动态[2]。一般包括在线图书、期刊论文、听书播客、综合评述等。例如国学典籍在线图书,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原典;也有补充课堂内容,链接课内课外的阅读资料,如《习近平用典》;再如能引发学生兴趣,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国学经典播客和公众号。这些线上资源通常作为学生课后作业的拓展性资源进行推送,可以帮助学生对文化现象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开阔文化眼光,积累文化知识。

(三)在线开放课程

在线开放课程包括各级各类平台上与国学经典相关的慕课、微课、讲座、在线学习任务单和课后练习等内容。例如,超星平台上的《国学经典导读》课程、中国大学MOOC 平台上的《国学导论》课程、学习强国平台上的中华古籍学习库等。这种资源类型短小精悍、情境丰富、知识指向性强,在国学课程中可作为前置学习任务进行发布,配合相应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高职国学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选取

面对多种类型的线上教学资源,高职国学课程应在遵循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贯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选取合适的线上教学资源。从学习习惯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国学经典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受新媒体环境影响,思想活跃,对国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在实际的文本学习中缺乏阅读耐心与阅读动机;从知识获取途径来看,他们依赖于网络信息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但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缺乏与学科相关的鉴别及分析能力;从学习方式来看,现阶段的学生习惯于碎片化和泛在化的学习方式,喜欢通过线上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比较迅速地处理信息,在课堂中需要更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基于此,在国学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选取原则。

(一)增质扩容性

国学课程的内容具有涵盖范围广、认知维度宽、时间跨度大的特点,与此同时,国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又存在着课时少、开设专业多的现状,在线下教学中,限于课堂时间和课堂容量,国学课程难以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但在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运用线上资源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因此,教师首先应本着增质扩容的原则,利用线上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特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其运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一方面,便于教师调动足够的教学资源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提升课程的实施质量;另一方面,对需要学生重点探究的内容,可以留有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讨论和指导,对课堂进行翻转,扩大课堂容量。

(二)主题对应性

“互联网+”时代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教师和学生能够接收到的线上资源非常广泛,触手即是且种类丰富。面对庞杂的线上资源,教师应避免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杜绝只是为了在课堂上体现信息化手段或活跃课堂气氛而使用线上资源的做法。就其在混合式教学中的作用而言,线上资源应重点为教学服务,紧密对接国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对收集到的线上资源做一定的取舍和甄别,选择最能契合国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资源,最能达成国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资源,最能调动学生深度思考的资源进行推送和运用,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线上资源在国学课堂教学中的功用。

(三)开放共享性

当下,人们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已成为极其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线上资源有很大的开放性。除部分付费资料外,师生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源是极为方便的,也可以将自己拥有的资源在平台上进行共享。因此,国学课程在选取线上教学资源时,也需秉持可开放、可共享的原则,借助一定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国学经典线上资源库,在对应授课主题的基础上,将富有良好效果的课程视频、精品课、试卷、随堂练习等传至云端共享,便于同上一门课的教师能够讨论、借鉴和交流,进而对线上资源进行有机组合或创造加工,使之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也让学生能够享有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

(四)交流互动性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化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和限制[3]。这提醒我们,线上资源作为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支柱,在选取时应注意交流互动这一原则。具体来说,当教师在某一信息化平台推送了学习资源之后,还应围绕所推送的线上资源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或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究意识。待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在后台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的回复和点评,确保学生在进入正式的课堂学习之前,就能够通过与教师的个性化互动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层次的思考,使之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通过线上资源的交流互动,一方面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实现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回复,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个性化,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

三、高职国学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

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信息化平台和手段。以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所开设的《国学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以国学经典,即儒家“四书”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向上向善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主线的公共基础必修课。通过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诸如仁爱观、君子观、学习观、孝悌观等专题,寓价值引领和理想抱负于其中,培养崇德向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以超星学习通为主要的信息化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课前:聚焦、启发、对应

《国学概论》课程中的专题内容呈现出一个共性,即体量大、内涵深、解读方式多样化,要将厚重的文化思想在有限的几次课时中加以呈现,且能引发学生思考,这需要教师找出一条能够贯穿课堂的主线,紧紧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教学,方能在国学文化的海洋中找到清晰的航行方向,进而引导学生点亮智慧的灯塔。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的工作除了常规备课、梳理教学思路之外,还应对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线上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处理和整合,秉持主题对应性原则,使得最终所推送的学习资源能够与课堂教学主线相衔接,达到启发学生思考,服务课堂教学的目的。

以《国学概论》中《孟子的抱负》这一专题为例。课前,教师于超星平台向学生推送了三种类型的线上学习资源,一为人物图片,并附任务:请从孔子和孟子的画像中,对比这两位人物的不同。二为电子读物,并附任务:阅读《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总结孟子文章最大的特色。三为慕课视频,并附任务:从视频学习中,你能否总结出孟子身上最大的长处?

通过课前任务,首先,引导学生聚焦“孟子”这位儒家代表,调动身心对其精神与性格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借助线上资源附带的学习任务,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关注孟子身上的两个点:“有气势”和“好辩论”;最后,由这两个点分别对应到接下来的两个课堂主题,主题一:孟子的“气”从何而来?主题二:孟子“好辩”的背后是什么?可以看到,教师着眼于整个教学设计来选取相应的线上资源,有利于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信息中找到切入点,提升教学环节的关联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二)课中:探究、深化、收获

如果说,课前是“开胃菜”,重在刺激学生“味蕾”,激发其思考,那么,课中就是“主菜”,在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堂主题进行讨论,发散思维,从表达、交流和探讨中,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让国学经典中的人文精神与生活实际产生联系,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人格态度。当然,不同的学生,其消化能力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消化这盘“主菜”得到营养,这就需要教师选取并设计能够助力学生有想法、有话说的线上资源,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结合知识内容,对国学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有更深更广的理解,进而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以《国学概论》中《性善之义》这一专题为例。课中,教师在超星平台上传了三个线上教学资源,一为平台互动投票题:你倾向于人性善/人性恶?二为网络视频:《2021 年感动中国—爱心厨房》;三为电子读物: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全文。首先,以投票互动引发学生对人性善恶进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历进行分享,表达观点,从而认识到: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动态的。既然人性无法简单地予以定论,那为什么儒家依然要将孟子的“人性善”作为基本观点?或者说,为什么“人性善”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观点被大部分人所认可呢?在研读典章、解析文本之后,教师适时推送《感动中国—爱心厨房》和《警察与赞美诗》这两个线上资源,引导学生发现“性善”这一观点中所蕴含的向上的自信和努力,以及不忘初心,坚守本真的信念。由此,深化对“性善之义”的理解,纠正对人性的片面认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和对他人的包容。

(三)课后:巩固、拓展、应用

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在课后阶段通过设计任务,布置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以《国学概论》中《论学》这一专题为例。课后,教师首先要将课件及相关的课堂资料上传至超星平台共享,方便学生随时复习回顾;其次,在超星上向学生推送“我说我学”的课后任务,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专业技能或职业规划,简述“学习”之于个人的作用及意义,以文字或视频的方式提交至平台,其中优秀的学生作业反过来也可以成为本课线上教学资源的一部分;第三,在超星上推送与儒家学习观相关的阅读文本和微课视频,布置相应的思考练习,以此拓展认知深度,提升思维广度。

从上述应用过程中可以看到:线上教学资源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开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在这一过程中,也促成了教师身份的转变,即由纯粹的课堂讲授者变为线上的引路者和线下的答疑者,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的国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将道德品行、人格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落到实处,提升职业院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在高职国学课程的教学中,线上教学资源是引发学生课前思考,推动学生课中探究,巩固学生课后拓展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能否围绕课程目标与内容,对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推送、选取和应用,关乎着课堂最终的实施效果,也决定着“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形态及教师身份的有效转变。

猜你喜欢
国学教学资源资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