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的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2024-03-31 19:08倪然李红星姚振岸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倪然 李红星 姚振岸

摘  要:为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使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并实践“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的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六元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一体六维”协同育人路径和“目标导向、多层次”协同育人体系。

关键词:协同育人;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六元一体”;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16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ctively adapt to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and industrial changes, support servic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and better serve the industry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ultivation of geoscienc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 "diversified,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level" collaborative model for geoscience talent culti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has been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It includes the "six elements integrate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One Body and Six Dimension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ath and the "goal oriented, multi-leve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eoscience talents; "six elements integrated"; training mode

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1-3],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4-6],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校人才培养应能适应社会、行业的新发展,具有自适应能力[7-10]。

江西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西和教育[11]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大力实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实现综合实力大跨越。江西省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引领支撑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经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提升江西地方高校地学人才培养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支撑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府厅字〔2019〕12号)、《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9〕24号)等文件精神,开展了“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的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一  “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育人模式主要内容

“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的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图1)旨在使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导师和家庭从联合思政、方案共制、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协同创新和就业共管等方面跨界联动,依托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体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双创和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从而提升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对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  提出了“六元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通过政府需求调控、行业前沿指导、高校育人主导、企业实践协作、导师第一负责及家庭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方向把控及人才需求分析优势、行业对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沿掌握优势、高校人才培养主体与体系优势、企业的生产实践平台优势、导师对学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优势和家庭对学生培养的情感纽带优势,打破多元育人主体间的壁垒,实现多元跨界联动、全员协同育人。

(二)  建立了“一体六维”协同育人路径

以“产学研用创”融合为目标,多元主体开展联合思政,使思政与专业高度融合;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衔接;通过共享师资、设备和数据等资源,丰富教学硬软件条件和内容;开展人才培养平台共建,使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开展联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高层次人才双创能力培养;通过就业共管,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最终达成教学、生产、科研、双创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合,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三)  构建了“目标导向、多层次”协同育人体系

以“知识广、能力强、素养高”培养目标为导向,建立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综合实训-学位论文”为主的知识培养体系,以“企业实践-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创新创业”为主的能力培养体系,以“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行业优良传统教育-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主的素养培养体系,实现分层次的全过程协同育人体系。

“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育人模式主要解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用融合程度不高造成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重知识培养,轻生产实践、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生硬,协同思政育人模式不清、特色不足的问题”。

二  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育人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地学人才培养中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用融合程度不高造成的教学问题(以地球物理类专业为例)。

(一)  协同建立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

以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生态环境等江西省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核地”行业特色,与江西省地质局等政府部门,地球物理学会等行业组织、地球物理学科评议组等专业专家组织,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深部资源勘探、地质灾害与地下空间探测、人工智能与智能仪器重点学科方向,形成了“思政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学术活动-双创活动-企业实践-社会实践”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图2)。

(二)  构建“一体化、三层次、五模块”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体系

“一体化”指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体系紧密围绕适应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培养目标。“三层次”指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体系从专业基础技能、复杂与综合专业技能、科研与创新创业能力三个层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五模块”指实践创新能力协同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模块分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设计模块、生产实习模块、科研实训模块及创新创业培训模块。通过自主研发、购置、协同单位捐赠等方式获得实验设备。通过校内专业实验室、协同单位共建实验室、国家与省级实验室中心提供实验平台。通过学校专业实习基地、企业生产平台、国家与省级研究中心提供实习与科创平台,支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图3)。

(三)  形成立足行业与地方特色的协同思政育人格局

在“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格局内,基于江西省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基于行业特色,通过企业实践,开展“核军工文化”“优良地质传统”“黄大年事迹”等行业特色的思政育人;基于专业的“重理工知识”特点,融合唯物辩证法及方法论,基于专业的“强应用”的属性,融合“四个自信”和“服务社会”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思政元素。建立将思政元素作为知识组成部分讲授的“内容式”、将思政元素作为知识内涵研讨的“内涵式”、将思政元素依附于“伟大成就”的“条件式”和将思政元素融入科创过程示范的“过程式”思政融合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图4)。

三  结束语

为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使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并依托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类专业实践了“多元、多维、多层次”协同的地方院校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效果显著。

畢业生广受好评。2010年以来,为“核地”行业和江西省输送了高层次专业人才200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成长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部分成为技术负责人或进入中高管理层,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图5)。

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显著提高,2018年以来,获国家与省部级“科创”竞赛奖50余项、国家专利与软件注册权60余项,39人获国家和省级政府奖学金,20余人获得行业学会优秀论文奖和行业培训证书(图6)。学生在南极调查、海昏侯墓探测、2020年江西特大抗洪及地方新冠感染疫情防控等社会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得到组织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图7)。

学科与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地球物理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国家一流专业;教师团队获全国工人先锋号、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2个及江西省科技厅与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组建高水平双师型导师团队60余人,其中企业导师20余人。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1项。

建成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地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等高水平协同育人平台。先后与江西省应急管理厅等政府部门,地球物理协会等行业协会,劳雷工业公司等企业,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共计40余单位签订合作办学(11个)、实习基地(18个)和就业基地协议(26个)。协同育人单位捐赠实验设备10余套,价值近1 000万元。

参考文献:

[1]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2] 胡瑞年,刘璞.新时期高校“新工科”建设及发展路径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9(1):111-122.

[3] 王蓓蓓,高雪梅.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结构之变”[J].物理与工程,2019,29(1):67-71.

[4] 邓居智,李红星,陈辉,等.新工科背景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97):1-2.

[5] 孙庆巍,杨光,张霓.校企协同育人中各方诉求与责任调查分析——以土木类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0):119-123.

[6] 吴剑平,刘莉莉,姚剑雄.国际专业认证背景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物业管理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5(10):199-203.

[7] 桂佳乐,刘保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辩证关系、生成逻辑和实践理路[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30-33.

[8] 廖洁丹,邓桦,何永明,等.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一体化共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9,6(57):25-27.

[9] 赵聘,商宪丽.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3,33(1):123-128.

[10] 吴娜.校企协同育人多元化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24-29.

[1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