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彰显更大作为

2024-03-31 17:07吴新明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苏南南通长三角

吴新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调研,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把脉指向、擘画蓝图,就区域协调发展明确要求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强调,要以改革为引领,积极融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战略协同、工作对接和机制创新,实现相互赋能、共同发展。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位于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域,是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唯一的城市,处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在跨江融合、江海联动中肩负承接上海、苏南辐射,沿江向西、沿海向北传导,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南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区域融合格局、全省发展大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跨江融合,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更好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一、突出互联互通,放大“好通”优势

南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南通‘好通”的殷殷嘱托,聚焦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南通路径,系统推进过江通道、铁路网、公路网等规划建设,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交通格局,加快完善襟江带海、联通内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建设过江大通道。围绕实现更多“天堑变通途”,全速推进“八龙过江”通道建设,在已有苏通长江公路大桥、崇启长江公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三条过江通道的基础上,2022年同年开工建设张靖皋长江大橋、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四条过江通道,2024年将开工建设苏通二桥,未来南通沿江每20公里就有一条过江通道,与上海、苏南的关系正由“江南江北”变成“桥南桥北”,同城化效应加速释放。

融入开放大枢纽。积极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主动融入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加大与周边城市交通建设协作力度,携手苏州落实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发挥南通通江达海开放优势,主动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大通州湾”体制机制推进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深化与上海港航合作,南通港口集团与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合资运营的吕四起步港区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2022年南通港集装箱吞吐量列全国第22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港作用日益凸显。

完善区域大路网。优化区域路网布局,均衡分担过江通道功能,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城际交通网络。积极推进沪渝蓉沿江高铁等工程建设,推动南通与上海、苏南地区形成“半小时高铁圈”。完善“三环五射”高速公路网,加快南通绕城高速、洋通二期、沪陕高速扩容等项目建设,促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城际“一张网”。

二、突出协同协作,深化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要求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南通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是江苏的重要经济板块。南通认真落实江苏省委下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手棋”“主动棋”的要求,积极推进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与上海、苏州共同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模式,创新载体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移转化”,打造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示范窗口。率先启动北岸先行区建设,建立工作专班,细化任务清单,全力推动跨区域产业创新协作形成新成果,使其成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新的动力源。

深化产业合作。坚定走好制造强市之路,紧密对接上海与苏南地区的项目、人才资源和创新成果,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项目建设季度观摩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机制,扎实推进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发展南通行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链精准对接、供应链双向融合,全市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建立合作关系,60%的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口岸,70%的规模以上制造类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创新合作关系。近三年来,南通新引进上海和苏南亿元以上项目超500个,2023年1—9月,来自上海、苏南的新签约项目占全市引进项目数量的2/3。

深化创新联动。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策应苏锡常通科创圈建设,着力推进区域创新协同化、科技创新产业化,加快构建同质化创新生态。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立沪通科技创新合作委员会,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深入推进《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做好“通才返通”文章。近年来,南通市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超200个,合作共建平台载体累计超100家,上海复旦大学启东医学创新研究院等相继落地南通。

深化载体共建。充分放大南通土地空间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势,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融入上海“五个中心”、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强一批跨区域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各类合作园区累计落户产业项目数量超3000个。把沿海作为跨江融合的最大承载空间,认真贯彻落实海洋强省建设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加强海洋发展研究,持续推进优江拓海、陆海统筹;积极推动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建设,以新能源、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目前沿海在建百亿级产业项目4个、已建成投产重大产业项目4个,奋力打造长三角万亿级临港产业新基地。

三、突出共保共治,推动绿色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定下的战略方向。南通始终秉持“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力争上游”追求,与上海、苏南共建规划一体、环保共治、生态协同、绿色发展机制,守好大江大海生态本底,奋力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棒”,共同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落实《南通—崇明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筑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与上海、苏州等地签订协议,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推进长江禁采禁捕等工作,加强跨区域环境违法问题协同处置,推动信息共享和联动执法,携手共护长江母亲河。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协同治理、精准施策,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加大“幸福河湖”建设力度,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加大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全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为2022年度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江苏省唯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工作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精心绘就江海风景线。擦亮美丽南通生态名片,深化沿江“美丽岸线”建设,放大五山地区生态修復示范效应,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建设贯通从沪苏通大桥到苏通大桥之间的滨江绿道,打造长达43公里的“南通之链”。沿海建设“缤纷百里”生态带,串联城镇、港口、滩涂等不同风貌,“生态绿”与“江海蓝”交相辉映,“产业强”与“环境美”相得益彰。

四、突出同城同质,共建宜居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南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跨江融合各领域、全过程,对标接轨上海、苏南优质资源,着力抓好人民群众感受度高、获得感强的改革事项,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市。

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深化便民惠民一体化应用,在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与长三角城市实现便利共享。加强学科共建、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医疗领域的交流合作,全市所有医院均已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每年与上海医保异地联网结算超过6万人次。扩容优质资源,办好民生实事,上海仁济医院南通医院投入运营,沪通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与上海、苏南实现市民卡无障碍搭乘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果。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学习上海、苏南先进经验,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加强制度衔接、政策协同,实施审批服务“通城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等66条举措,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证照材料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互联互认互通。不断优化跨江同质化营商环境,打响“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在2022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列第三,电力、纳税、政务服务等6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

放大江海特色文化。紧扣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样板”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保护利用并重,以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为依托,持续擦亮长江文化特色名片。深化文旅跨江融合发展,每年举办南通江海国际文化旅游节,在上海设立南通旅游推广中心,与苏州、无锡等地签订客源互送协议,打响“南通好玩”旅游品牌,越来越多的上海、苏南游客来南通观赏江风海韵、品味江海美食、领略江海文化。

南通跨江融合发展开创的生动局面,充分说明区域发展“流动创造价值”。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南通将以“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格局和胸怀,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持续用好国家战略机遇,学习借鉴上海、苏南经验,更好发挥南通独特优势,推动跨江融合再上新台阶,在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苏南南通长三角
苏南年俗亦动人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