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4-03-31 17:06张雅妮
高教学刊 2024年37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张雅妮

摘  要:该文旨在比较分析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发展历程、政策与制度、成果和问题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建议。首先,该文简述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历史背景和现状,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和启示。接着,从历史发展、现状对比、政策制度、成果问题、共性差异五个方面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然后,该文从国家层面、教育制度层面、教育管理层面和教育教学层面四个层面提出建议。最后,该文在结束语中指出,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和经验,但也面临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和挑战,中国应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现状对比;成果问题;共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32-05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olicies and systems,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Japan,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is basis. Firstly,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and Japan, and elaborates on the research purpose, methods,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is study. Subsequently, a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rom five aspec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mparison, policy systems, achievement issues, and common differences. Then, the paperproposes suggestions from four levels: national level, educational system level, educational management level, and educational teaching level.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in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China and Japan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exper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but they also face some common and uniqu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hina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paths that are suitable for its own national conditions while absorbing and drawing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reform; comparison of current situation; outcome problem; common difference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支撑。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个经济大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一直是各自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两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和重点截然不同。在历史上,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开始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现在,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逐步扩大,但在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上还需要加强[1]。日本高等教育则在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国际竞争压力的同时,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试图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国际化。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历史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议。

一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它们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异同点和经验教训,并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建议。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官方报告、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信息来源,对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各种信息来源的梳理、分析和比较,探讨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教育质量、教学体系、学生发展、教师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  研究意义和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启示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历史和现状,探讨它们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异同点和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启示。

首先,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历史和现状,可以深入探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经验教训,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从而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再次,通过比较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影响,可以探讨其对教育质量、教学体系、学生发展、教师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影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具体的启示。

最后,本研究提出的建议和启示将有助于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三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对比

(一)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概述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高等教育始于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历经唐宋明清等朝代,经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建设的挑战,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扩张。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一,拥有众多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人才,对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日本的高等教育始于公元7世纪,受中国唐代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了独特的“私塾”教育模式。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并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得日本的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日本拥有着众多世界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优秀的教育资源,对于推动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总体来说,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本论文将分别从政策、管理、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对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和分析[3]。

(二)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对比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都得到了快速扩大。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到10%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同时,高校数量也从不到100所增加到2 800多所,学生总数超过4 000万。在日本,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虽然相对较高,但也在持续扩大。截至2021年,日本的大学数量为780所,学生总数为270万人左右[2]。

2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也存在差异。在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围绕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发展进行的,包括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积极发展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等。而在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则更多地关注于促进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推进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包括增加大学之间的联合课程、推进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等[3]。

3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

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也有不同的做法。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科评估、高校评估和教师评估等机制来实现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活动。在日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措施则是推动大学教育改革,包括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实践教育等[4]。

4  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差异。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推动教育国际化等方式来实现的。而在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则更多地关注于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双重学位项目、联合研究等方面[5]。

四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比较分析

(一)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发展历程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始于二战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和社会转型的需要,教育体制和制度都经历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开始注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加大投入,进行改革和创新,推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如学士学位制度、大学评估制度、国际化战略等,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少子化、大学多元化、雇用机会萎缩等[3]。

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机遇。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措施,如大学分类管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校竞争机制建设和教育国际化等,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并逐渐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大学数量过多、办学水平不均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6]。

总体来说,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加大投入和支持,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4]。

(二)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的对比分析

在政策和制度方面,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教育管理和领导体制方面,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相对独立,大学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而中国则更加注重中央集权和政府干预。例如,日本的大学通常由校长和教务长等职位组成的管理层领导,而在中国,大学通常由校长和党委书记共同领导。

在招生制度方面,日本高等教育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和选择性。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考试分数决定了大学的录取名额[6]。而在中国,高考制度是统一的入学考试,录取名额则由政府和高校共同分配。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日本和中国也存在差异。日本的大学教育强调学术研究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在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工科类专业的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在近年来的变革中,逐渐引入市场机制,注重社会效益和就业导向,同时也倡导教育多元化和开放性。而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虽然在改革中也有所调整,但整体上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三)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和问题的对比分析

在成果方面,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首先,两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国家的经濟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次,两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近年来推行的“双一流”建设和日本高等教育实施的“特区大学计划”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中日两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首先,两国高等教育的腐败问题仍然存在,例如中国高校的论文抄袭和日本高校的贿赂问题。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非理工科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会更具挑战性。此外,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两国高校也需要更多地关注跨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的问题[5]。

(四)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共性和差异性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

在发展方向上,中日两国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鼓励高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途径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两国也都在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鼓励学生参加海外交流、提高外语水平,同时也吸引国际学生来本国学习[6]。

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具体措施和实践上: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日本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行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例如项目学习、实习、就业支援等,而中国则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行了更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例如双创教育等;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上,日本更加注重评价的多样性,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学校排名和论文产出等指标。

在高等教育的治理结构上,两国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日本的高等教育体系相对较为分散,有多个独立的大学集团,而中国则更加注重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并逐渐推行高校“双一流”建设等政策[7]。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实践措施和治理结构上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两国在教育发展方向和目标上的不同取向,同时也为两国相互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  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建议

(一)  加强政策保障与考核评估

政策导向应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非数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是追求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而忽视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政策导向应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鼓励高校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实践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

经费保障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需要充足的经费投入,而当前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学费收入和政府拨款。因此,国家应该逐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探索多种经费来源,如企业捐赠、社会捐款等,以支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8]。

考核评估制度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当前的考核评估制度主要以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应该重新设计考核评估制度,建立以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制度,以激励高校改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6,8]。

(二)  不断完善教育制度

在教育制度层面,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科建设、教师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方面,应该鼓励学校加强跨学科教学和科研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科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同时,应该建立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科评价机制,激励学校和教师在学科建设上的创新和实践。

教师培养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支持,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发展动力。这需要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强课程设计的创新和多样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该建立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课程评价机制,鼓励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和实践[9]。

(三)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在教育管理层面,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改进其行政机构、管理体制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以更好地支持教育改革和创新。具体建议如下。

改进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推进改革。这可以通过减少层级和加强协调来实现。建议设立一个中央高等教育机构来统筹协调全国高等教育,以及设立地方高等教育机构来负责地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协调。此外,应该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改进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以提高学校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议采用更加灵活和开放的管理体制,例如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和决策权,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决策,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来保证学校的质量和效率[10]。

加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在线教学平台,鼓励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和研究,以及加强学生信息管理和服务。此外,应该加强对高等教育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和质量水平。

(四)  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等问题,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需要加强实践性、创新性、拓展性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1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高等教育是国际化的教育形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学生交换项目和双学位项目,提高学生的国际化素质和语言能力[12]。

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师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要加强教师培养,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支持[13]。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改革,才能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  结束语

中日两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存在很多共性,如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国际化,推动信息化建设等。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中国采取了“双一流”建设,而日本则实施了“大学学术评价”制度。这些差异反映出两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14]。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导向、保障经费、改进考核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在教育制度层面,需要在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优化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育管理层面,需要在完善行政机构、改进管理体制、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教育教学层面,需要在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改进。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可以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高等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质的提高和跨越式发展[12]。希望中国高等教育能够在探索中不断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淳,杨帆,江楠.“全球顶级大学计划”背景下日本顶尖高校国际化战略的特征与启示[J].教育评论,2020(11):149-156.

[2] 郭偉,崔佳,赵明媚,等.日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变迁、特征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0(9):91-97.

[3] 杨薇,王光明.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6):80-83.

[4] 熊华军,陈怡静.日本“顶级国际化大学”项目实施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3):3-18.

[5] 韩涛.日本教育国际化战略评述[J].教育现代化,2019,6(97):198-200.

[6] 张照旭,李玲玲,蔡三发.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多维行动路径——基于“全球顶尖大学计划”A类大学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10):3-10.

[7] 太田宽,渡边友希,吕耀中,等.日本大学国际化透视:目标、战略与指标[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6):9-11.

[8] 陈晓清.日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战略——“顶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实施背景、运作案例与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4):39-45.

[9] 伍宸,宋永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53-58.

[10] 安卓,杜瑞军,陈燕,等.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现实挑战及未来走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9学术年会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3):50-56.

[11] 董垌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9(6):56-59.

[12] 陆根书,贾小娟,李珍艳,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本科教学评估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6):19-29.

[13] 李娜.从审核评估视角看地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高教论坛,2018(9):85-88.

[14] 余凯,杨烁.第三方教育评估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来源及其形成——来自美、英、法、日四国的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7(4):16-21.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