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声自然流淌

2024-03-29 20:47王健
今古传奇·少年文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烟火作文情感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拥有作家的身份,这对我来说几乎纯属意外,但回望过去,生命里又仿佛有着一连串或隐或显的机缘等在那里。或许,让心声自然流淌出来,很多人也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篇章。

柴草堆里,有如天赐的《钟鼓楼》

现在回想起来,我完整读完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刘心武老师的《钟鼓楼》,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20世纪70年代,我出生于湖北随县环潭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子被涢水河三面环绕,河面上没有桥,出入非常不便,信息更加闭塞。我全然记不清,是在谁家灶房的柴草堆里,发现了一本准备当作引火纸用的《钟鼓楼》!那个时代,我们日常能读到的顶多是黑白的连环画,能找到一本书真的很稀奇。

当时是初中二年级暑假,得到这本书后,我利用放牛的时间贪婪地读完了。当年我到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20公里外的镇子,但是透过这部小说,我第一次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有生活气息的北京,而不是平时只能在收音机整点播报才能听到的“滴滴滴……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点整”里的那个遥远空洞的表述。在书中,我知道了钟楼和鼓楼,知道了四合院,知道了部长、局长、编辑、翻译、大学生、工人、医生、演员等各种身份的人,也知道了北京的豆汁和婚俗,模糊地感知到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整本书故事精彩,内容丰富,仿佛让我穿越了地域和时空,心中增添了懵懵懂懂的辽阔感和纵深感。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本厚达400多页、30万字的书,竟然写的是一个四合院早上五点到下午五点共12个小时里发生的事,真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原来故事可以这样讲啊”,我不禁感叹,充满了对作者由衷的敬佩,也萌生出“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讲故事”的念头。

刻骨铭心的借书经历写成了《借书记》

小时候家里农活儿多,父母忙得没时间照顾我。我有五个姐姐,她们都很宠我这个弟弟。我两三岁时,姐姐们去三四里地外的村小学读书时,轮流背着我,把我带去學校放在她们座位中间,让我跟着一起上课,其他同学都好奇地围着我看热闹。可能是因为接触的人多,我的语言表达比同龄人稍早一些,也稍强一点儿,后来写作文也占了一些便宜。印象中,我最受鼓舞的是初中二年级周本奎老师对我的一篇作文的点评和表扬。

那时,初二下学期就开始提前上初三的课程,需要去借比我高一年级的表哥用过的书。我趁着黄昏赶回20公里外的家。父亲一听说要借书,连晚饭都顾不上吃,马上陪着我走夜路往姑姑家赶去。漆黑的秋夜里,父子俩走在狭窄起伏的山路上,风呼呼地刮着,带来一丝丝凉意,也把我们的对话吹得无影无踪;两边灌木丛碰得太近,有时候需要推开小树枝才能挤过去,草丛里快要冬蛰的虫子们争着鸣叫,周围都是黑黢黢的,远山已看不清,近处的树影幻化成各种形状,像蹲在那里的一个个怪物。

我又冷又饿还有点儿怕,父亲感受到我的心思,从胸兜掏出一支烟,叼在嘴上,侧转过身又摸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双手围拢起来挡住风,在手心里划燃了火柴,低头把烟凑进去点燃了,并连续吸了几口,烟便一明一暗地燃烧起来。然后,父亲吁出一口气,喷出了一口浓烟。在点燃的火柴和火红烟头的微光里,我清晰地看见父亲脸颊上刀刻般的皱纹和杂乱的半白头发,手指上满布的裂痕也更加突兀和惊心。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说:“马上就到了,有老爸在,什么也别怕。”说完,左手夹着烟,右手牵着我,向姑姑家走去。在淡淡的烟味里,我感到浑身温暖起来,胆子也大了起来。

我把这次经历写成了作文《借书记》。周老师把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特别表扬了我对细节的观察很细致,描写很细腻,画面感很强,情感内敛但饱满。这也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写好一篇文章要有意识地积累素材和写作方法。

周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我记忆犹新,并促使我养成了两个小习惯:一是把看到的好词好句及时记下来,消化吸收,并尝试改成符合自己喜欢类型的词句;二是带个小本本,随时记录自己头脑中偶尔闪现的火花,待到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这些都鼓舞了我写作的信心。高中阶段,我担任学习委员和语文课代表,在班级设置了“作文墙”,每周把同学们的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营造了浓厚的写作氛围。我还被老师安排到其他班级进行写作交流,结识了更多热爱写作的同学。那时候还没有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我也没有获过那种高层次的大奖,但也持续受到了一些有益的写作训练。

乡村,我创作的沃土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我只是断断续续、零零碎碎写一些文章,2008年开始比较规律、集中、持续地写作一些乡村题材的篇目。周国平老师的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在《岁月与性情》中写道:“一个人的童年,最好是在乡村度过。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人,归根到底都来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归于土地。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他有许多同伴,他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他本能地感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这句话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心,这正是我一直想表达而又表达不出的话语!

当时生活在农村,从经济条件和见识上来说,相对于城里人,我一直是贫乏和自卑的,但隐隐约约中,我又似乎觉得自己拥有一些城里人不知道的东西,并且他们永远也不会拥有的,那就是我与大自然中的大山、小河、动物和植物进行着无声的交流。我看到父母观天象、知天时、懂地利、熟农谚,与那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不畏不惧、不怨不恨、不急不躁、不紧不慢,遵循天地大道之轮回,遵守着自己的处世之道,养育儿女,春播秋收,活出大大的“人”字。他们时时刻刻践行着的生活智慧,与大自然有着更亲密的联结,我对土地充满了膜拜,对父母由衷地敬佩。

正如余世存先生为我的散文集《烟火乡村》所作的序《烟火文明的富教》中所写到的:“我在年轻时也曾以为自己在乡村的成长环境一穷二白,后来研读节日、节气时,才发现自己的成长有着出乎意外的丰富,让人产生了极为踏实的安身立命的感觉。”与此相同的感受似乎也让我涌起了自信,认识到自己富裕的一面。

周国平老师的那段话,让我的模糊认识逐渐清晰了。我觉得天天和我在一块儿的鸡鸭鹅、猪牛羊、猫和狗,野外生活的狼、刺猬、黄鼠狼、蜈蚣等,都各有性格,是那么灵动有趣;菜园里的菜,与母亲心有灵犀,似乎能听懂母亲的话,心情愉快,拔节生长。我觉得我有责任把他们逐个留影,并分享给大家。广阔的大自然里,我自由奔跑,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每一棵树、每一片草、每一只鸟、每一只虫、每一朵云,都与我同在,就连风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和色彩。

在我的眼中,乡村的一切都可以是书写的对象。

写出来,情感就酣畅流动了

写成这本《烟火乡村》散文集,纯粹是无心之举。

乡村生活在物质上的确是清苦的,但父母和姐姐们的爱是饱满的、浓郁的、无尽的,为我遮蔽了很多风雨,让我“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可能与大多数生活在乡村的人感受不同,我体味到更多的是乡村的美丽和美好,特别想把这些美好的感受大声喊出来,由此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叙述冲动。

我抱着好玩的心态陆陆续续写出一系列乡村散文,分享到朋友圈后受到了诸多出生于20世纪50至80年代朋友们的喜爱,他们纷纷鼓励我写下去,刚好2023年有个征集优秀作品的契机,就在活动推动下结集出版了这本《烟火乡村》。

书出版后,收到了更多朋友的关注和反馈。我听到最多的几句话是:“你是不是偷窥了我的童年”“你让我想起我真的曾经那么快乐过”“书被小孩抢走了,动物故事太有意思了”“我流泪了,我以后一定多陪陪父母”。

其实,《烟火乡村》内容本身很平常。我就是以童年的视角,从自己生长的小村庄写起,写人与动物,写儿时游戏、自制玩具,写乡村味道,写至爱亲情,没有矛盾与纷争,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只是重新审视和记录了乡村生活中的那些充满情趣的小故事,描绘了一幅幅充满人间温情和烟火气息的世外桃源图景。可能是挣脱了一般乡土写作的窠臼,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们的金色童年记忆,勾起了淡淡的乡情乡愁。

很多朋友读了《烟火乡村》后也陷入深思:在繁忙喧嚣的大都市里,我们拥有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和便利的现代生活,可我们为什么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孩子们越来越感受不到快乐?《烟火乡村》被比作一股清流,一阵清爽的风,吹拂心田,疗愈心灵。

我想,这些多是溢美之词。但不管怎么样,从读者的各种反馈中,我领会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含义,只要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就一定能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对于为什么想写,未来写什么,怎么写,我心里有了更明确的答案。

想写就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有的朋友充满同情地对我说:“这是你的心血啊,真不容易!”我笑着回应:“这比我的业务工作容易多了。”的确,写这些都是出于我的心潮涌动,不吐不快。那么多感谢和感恩、遗憾和伤痛、热爱和有趣,写出来了,情感就酣畅流动了。2012年,我父亲在从深圳回到湖北老家的第五天突然去世,我未能送终尽孝,內心难以释怀,一直郁郁寡欢,亲人和朋友也没有察觉,直到三年后写出了《父亲走了》,我才真正释然。

正如前面所写到的,心中有爱,眼中就有光,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书写,可以见微知著,也可以阐幽明微。

对于怎么写,我有三个方面的感受。

情感上,要朴实和温暖。一定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体验,不做作,不矫饰,通俗易懂,简单质朴,传递真善美,给人以光、予人以暖。技巧上,要宏阔和细腻兼顾。写文如作画,同样讲究“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要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对于细节的描写力求颗粒度更小,画质更细腻,画面感更强。当然,这些要靠细致入微的观察、符合逻辑的判断和自由开阔的思考去支撑。无论是想表达什么感受,先开个头写出来,再调整,要放得下架子请教,克服“敝帚自珍”心理,舍得删减精炼。题材越来越丰富,写得越来越多,笔头也就越来越活了。

“历史,是被记录的记忆”,没有记录,记忆就消逝了。流淌的心泉上偶尔会涌起美丽的浪花,我愿意做一名客观和诚实的记录者,一名美好和温暖的分享者。

(责任编辑/无可)

一定要表达自己最真实的体验,不做作,不矫饰,通俗易懂,简单质朴,传递真善美,给人以光、予人以暖。

——王健

猜你喜欢
烟火作文情感
Fun in Spring Festival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烟火镇的盛典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烟火镇的盛典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长明未安,烟火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