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藏区茶叶市场贸易竞争及其原因探析

2024-03-29 22:30
福建茶叶 2024年2期
关键词:藏民茶业藏区

卢 山

(新南威尔士大学 商学院,澳大利亚 悉尼)

明清以来,四川的边茶依赖引岸制度垄断了藏区市场,形成了自然的市场优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茶和滇茶开始进入藏区茶叶市场,对边茶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滇茶和印茶的销售打击下,原为边茶所垄断的藏区市场,最终为边茶、滇茶与印茶三方所瓜分,形成了三方自由竞争的格局。藏区三方茶商虽然竞争激烈,但每一方都没办法打败另外两家茶商,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每一方的产品相比其他产品都具有同类不同质的特点,即每种茶叶在竞争中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三方茶商都各有哪些方面的比较优势呢?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探讨近代藏区茶叶市场竞争问题。

1 三方茶叶在藏地的区域销售优势

明清到上世纪初,边茶在藏区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藏人不可一日无茶”,茶叶是藏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甚至对藏区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边茶主要销往康藏、甘肃、青海等地,甚至远及不丹、尼泊尔、锡金等国,其销量每年消费约16万担:其中西藏13-14万担,康区约2万担,青海约1万担。

边茶在藏区市场的这种垄断局面首先被印茶打破。1833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阿萨姆地区成功试种茶叶,不久又将茶业种植扩展到大吉岭、南印度等地,并且相继成立了50多个茶叶公司。1881年,在伦敦和加尔各答,“印度茶业联合会”成立,该联合会设立了“科学研究部”和“茶叶试场”,主要研究茶叶的种植、采摘、制造、管理等方面问题,力图通过提高茶叶的质量,增强其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由于采取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印度茶叶产量获得迅猛的发展:1896年印度茶叶出口量为150,421,245磅,1915年增加到340,433,165磅,增长率达到226.32%。[2]为了销售这些增加的茶叶,英国商人将目标瞄准了潜力巨大的藏区茶叶市场。1888年1月,英国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1890年)和《中英藏印续约》(1893年),允许印度茶叶运往西藏销售即为其中重要的条款。1914年7月,英国政府私下与西藏代表签订了《西姆拉条约》。在该条约的庇护下,藏印间茶叶贸易增长迅速。印度茶叶就是这样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侵入中国藏区(以拉萨为中心)市场。

随后,云南的滇茶也日渐进入藏区茶叶市场。在历史上滇茶销往藏区的贸易一直存在,只是因为历代封建王朝严密控制藏区茶叶输入量,而滇茶又被严格禁止输往藏区市场,所以它在藏区的销售额并不大,以民间走私行为居多。但是,这种局面到了清代晚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印度茶叶开始大批量输入藏区市场,执行了几百年的边茶引岸制度遂致瓦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清政府抱着过去的传统观念,允许印度茶叶销往藏区市场,却禁止国内生产的滇茶销往藏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而且在这一时期,川藏间的茶叶贸易因为军阀战争而受到阻断,滇茶则趁机输往藏区。这样,在清末民初时期,滇茶因为路程较(边茶)近,价格较(边茶)低廉,在藏区有些地方,滇茶的销售量已超过边茶。

三种茶叶在藏区市场形成了各自占有优势的区域销售市场。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藏区茶叶运输费用昂贵的原因所造成的。藏区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现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及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险要,交通十分不方便,这就导致交通运输费用在茶叶的贩卖成本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边茶从打箭炉(康定)运到拉萨,其价格翻了十几倍。自民国以来,由于印度茶叶低价销住西藏,边茶销量日减,并逐渐被排挤出西藏主要市场。[3]也就是说,边茶的销售地区(如西藏)很多被印茶所侵夺,但有些地区(特别是邻近康定地区)的市场印茶是没办法占领的,因为印度茶叶运输过来销售的话,其运输成本也要大为提高。印度茶叶虽然生产成本低廉,但如销往康区(现在四川甘孜州),恐怕价格也要上涨不少。因此,边茶、印茶和滇茶在其各自生产的邻近地域都有比较优势:边茶以康定为销售中心,滇茶以佛海为中心,而印茶则以印度大吉岭为中心,形成了各自占优势的销售区域。

2 三方茶叶形成各具特色的比较竞争优势

三种茶叶在藏区形成竞争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有各具特色的比较竞争优势。

2.1 边茶在三方茶叶中最具有质量竞争优势

边茶适合藏人的口味,是内地销往藏区的专供茶,因此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春耕以后,秋收以前,雅安茶园的茶农用小刀将茶树的枝叶采摘下来,通过杀青和晒干,去除初制茶杂物,分级拣选为砖茶、金尖等原料,再通过烘烤、蒸煮、发酵等方式,制成粗茶。通过这些方式制成的边茶,色香味俱浓,经煮耐泡,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在制作过程中,为了解决藏区人民“不辨权衡”,在计量上容易发生争执的问题,所以雅安茶农在制茶时将茶叶蒸压成块,既有利于统一重量,又便于运输,边茶制作好后通过长途运输到藏区销售。清代以来,各路边茶的制作形状、包装、品种[1]都基本形成了自已的定式,并世代传承。但边茶也存在一些问题:边茶制作过程基本都是通过手工操作,过程繁琐效率低,而且卫生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所以,如果与近代国际制茶工艺比较起来,就显得有点落后。

与印茶及滇茶相比,从边茶的口味和质量上来看,它还是藏民的最优选择。因为长期饮用边茶,部分藏民已经习惯了边茶的口味,他们不会一下子抛弃边茶,即使边茶再贵,他们也把饮用边茶作为一种习惯和享受。如当时调查资料显示,印度茶叶进据了西藏市场以后,边茶在西藏仍占有一定的市场。市场上边茶销量减少,反而使川茶成为市场上珍稀货品,也因为如此,边茶在西藏价格飙升,一般的藏民没有经济实力饮用边茶,他们只能选择印度茶叶,边茶成为藏族上层僧侣阶层消费的特供商品。李锦贵在《西康边茶之研究中》指出,边茶因性凉而能解燥,西藏上流社会的僧侣和藏民喜欢将边茶的茶梗及茶叶碾烂后拿来当茶饮。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藏上层人士曾通电国民政府,希望政府能采取必要措施来供应边茶,以解决西藏境内边茶严重缺货问题。当时内地最大的茶叶公司——中国茶叶公司一度委托另一家制茶公司——澄积公司,将边茶通过空运的方式输往印度,再通过陆路运输的方式,转运到拉萨,终因运输成本太高,代价太大,收效甚微。[3]

总而言之,印茶在和边茶竞争的过程中,虽然价格虽然很有诱惑力,但有时候藏民积累的口味一下子还是不能改变过来。所以印茶销往西藏市场的初期,“虽畅行于藏,然不过后藏一带”。[1]另外,藏族人民养成了嗜好边茶的习惯,所以常有“非此莫属”的饮茶行为。在早期,印度茶叶输入西藏时,藏民就对印茶口味非常反感。他们认为印度茶叶属于热性,不如边茶清心爽口。而且在当时民间盛传印茶由机器制成,所以有点闷头且涩口。在这些小道消息普遍传播的情况下,印茶虽然以低价销售,但也无人问津。因此,印茶在最初进入藏区的时候,对边茶的地位尚未构成严重威胁。英人洛斯特霍伦(Rwstnen)也认为英国茶叶倾销政策的失败,主要原因是藏民喜好川茶,“因川茶所含单宁和儿茶成分,较印锡茶所含为少,故川茶的滋味,特别优良。”[2]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川总督刘秉璋曾上奏朝廷时指出,印茶过去也曾有暗中进入西藏,但是“藏人不食,印茶遂阻。”张荫棠在《使藏纪事》卷三中说:“商上岁放商债千万,久资为利薮,亦不愿印茶搀夺,然苦无法禁阻。”[2]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藏民较易接受边茶与滇茶,比较排斥印茶,甚且有些藏民宁愿购买价高10多倍的边茶而不愿意购买印茶。

2.2 滇茶也有其自身特色

滇茶以茶味浓郁、香气韧劲著称。滇茶主要生产品种有紧茶、圆茶、方茶和散茶四种,其中紧茶是销往藏区的主要品种,该茶产自云南佛海,采用春尖、二水、谷花三种原料,分底、中、表三层配制,蒸压成团后包装而成。紧茶形状最初为“团茶”,因在运输过程中,经过长途跋涉千山万水运到西藏后,茶叶发霉问题非常严重,1912-1917年,云南佛海茶厂经过一系列的改良,将其改制成带把的“心脏形”紧茶,每7个为1筒,笋叶包装,紧茶间都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能持续散发水分,不致在长途运输中发生霉变。这种改良深受藏民喜爱,紧茶通过滇藏茶马古道运往藏区,从此也成为藏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2.3 印度茶叶的优势在价格和推销手段

印度本不产茶,19世纪30年代初,为谋茶利,英印政府开始从中国引进茶籽茶苗来发展茶业。经过几十年努力,19世纪后期印度茶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茶叶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与当时的中国茶业经济相比,印度茶业完全是一种全新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论在茶叶的种植、采摘、制造还是销售等方面,均具有其自身优势。印度茶业非常强调科学地进行茶园开辟、选种、管理、采摘等,其茶园大多分布于阿萨姆高温多雨的山区,这里的土质极适宜种植茶叶。印度茶业还很重视选种,“种子采选均系应用最新式作物育种原理”。印度茶业在茶园管理、除草、施肥和采摘等方面均有其严格的标准。不仅如此,印度茶厂还非常注意更新制茶机器设备,其制茶各环节全部采用机械化生产,其机器制茶效率很高,12分钟可制成350磅茶叶,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机制茶叶较手工制茶更为干净,比用炭焙制的茶叶味道更好,而价格则低廉甚多,“货色均一律,虽天气不时,无虑也”,印茶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茶叶质量和茶叶产量。[4]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到,边茶、印茶、滇茶三方在藏区都有自身的竞争优势:边茶茶味浓厚,唐宋以来一直在藏区处于垄断销售地位,藏民已经被其深深地影响,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近代以前,滇茶在藏区受封建社会茶叶垄断政策影响虽然销量不多,但还是有少数私商茶贩将其运入藏区市场,加上滇茶本身质量较好,因此也深受藏民喜爱。而印茶作为市场的后来进入者,其味道不符合藏民口味,在开始进行市场的时候是受到藏民排斥的。针对这种市场情况,印茶主要采用了价格竞争手段和现代的营销手段来加强其在藏区的销售。综上可以看到,近代藏区三种茶品在市场竞争方面非常激烈,但因三方茶叶各有其比较竞争优势,依然各自在藏区能拥有属于自已的销售市场。

3 结语

近代以来,藏区茶叶市场经历了从垄断到竞争的一个发展趋势,并进而形成了具有垄断竞争特色的市场。在市场的压力下,各茶商被迫进行改革,引入先进的生产方式,从而开启了现代产销模式的转型。藏区茶叶市场虽遭到印茶的价格倾销,但因为其各自具有质量比较优势和销售区域比较优势,边茶、滇茶及印茶也都能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猜你喜欢
藏民茶业藏区
古道散茶香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贵州茶业大事记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请菩萨找零
茶业新星——“冷泡茶”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