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麦生产现状与提升思考

2024-03-23 08:02高新欢任立平张胜全叶志杰陈兆波
中国种业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麦北京品种

王 拯 高新欢 任立平 张胜全 叶志杰 陈兆波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北京100097)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2023 年全国播种面积2307 万hm2,总产量1345.5 亿kg,平均产量389.0kg/667m2[1]。北京是北部冬麦区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区域在冬小麦研究和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曾是北部冬麦区重要的种源基地[2]。近些年随着北京城市化发展加快,京郊小麦种植面积大幅缩水,最少时为8200hm2;小麦单产水平也出现了下降,2023年平均产量为358.6kg/667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析导致出现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其中有区域差异原因,也有政策变化、城市化的影响,同时,品种更新、种植技术和种植主体变化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近年来北京小麦生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对改善现状、提升小麦生产水平有重要意义。

1 北京小麦生产现状与变化

1.1 北京地理气候条件与小麦生产特点北京位于39.4°~41.6°N 之间,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全年无霜期180~200d,西部山区较短。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年均降雨量600mm,为华北地区降雨较多的地区之一,但年际间差异较大[3]。

北京小麦播种期为10 月上中旬,收获日期为翌年6 月中下旬,生长时间240~250d。秋旱是影响播种的主要因素,近些年随着播期推迟,秋旱的情况趋于加重。越冬期间平均气温2~5℃,1 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0~-5℃,一般低于-10℃天气较少,需要重点防范越冬期冻害[4]。春季温度回升快、降雨少,群体的形成和发育时间短是制约北京地区小麦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之一,春季返青及时足量灌溉是种植管理的关键。灌浆期加强管理,病虫害、干热风、成熟期倒伏、穗发芽等问题也是制约小麦生产的因素。

1.2 北京小麦生产面积与单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小麦的种植面积呈现增加—稳定—减少的变化过程。1949 年北京小麦种植面积约6.7 万hm2,至20 世纪80 年代一直处于增加阶段,1976 年曾达到20.8 万hm2。进入90 年代后稳定在16.7 万~18.6 万hm2。1999 年后小麦种植面积快速下降,到2003 年降至3.9 万hm2,之后10 年在6.7 万hm2以内浮动。2014 年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以下简称《农业调转节意见》),大幅减少了农业用水,主动调减小麦种植面积,2019 年降到最低8200hm2(表1)。近2 年恢复粮食生产后,2023 年种植面积提升到2.45 万hm2[1]。

表1 2014-2023 年北京小麦生产情况统计

北京小麦单产水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 世纪90 年代一直是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80 年代每667m2产量就达到了300kg 的水平,少数高产村镇达到500kg,最高平均产量为1994 年的394.87kg,当时北京小麦生产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之后的30 年中,平均单产没有太多突破,个别年份产量下滑较为严重,平均产量在340~370kg/667m2之间徘徊。虽平均产量有所下降,但最高产量在不断的提高中,2011 年每667m2最高产量604.8kg,2014年为681.1kg,2022 年达到746.2kg[5]。最高产量的不断突破和平均产量不高的矛盾,体现了北京小麦种植产量水平区域差异巨大的问题。

1.3 北京主栽小麦品种更替北京聚集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在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和技术应用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小麦生产中,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种子管理站为代表的科研单位为北京小麦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京冬系列、京花系列、中麦系列、轮选系列、农大系列、航麦系列等品种为北京小麦生产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主栽品种先后经历京冬8 号、京411、中麦175、轮选987、农大211 等阶段[6],这些品种不仅在北京小麦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北部冬麦区小麦生产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新品种审定速度加快,而北京种植面积十分有限,生产中呈现出品种多样、种植分散、缺乏主导品种的状况。例如在近2 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小麦播种意见中,列出了20 多个指导品种。生产条件好的地块可使用京花11 号、轮选169、中麦1062、航麦247、农大5133、轮选987 等丰产稳产性好的品种;中等肥力地块可选择京麦9号、京麦179、京麦11 等适应性强的杂交小麦品种;旱地或灌溉条件差的地块可选择京花12 号、中麦123、农大212 等节水型品种。还有近几年新审定的高产稳产品种农大0325、京麦17、京麦18、京冬26,节水品种京麦19、京农106、中麦159、京农14-95、航麦3290,优质品种中麦804 可供选择[7]。

2 农业政策变化与北京小麦种植情况变化

20 世纪80、90 年代是北京小麦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各级政府特别重视小麦生产,生产扶持政策力度大、专家提供科技服务及时、小麦生产农机和装备配套完善。1999 年《关于搞好农用地管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工作的通知》(国土资〔1999〕511 号)发布,北京市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工作,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小麦种植面积大幅下降。2014 年9 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农业调转节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调减小麦种植面积,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下降。2020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 号),提出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恢复粮食生产,北京小麦种植面积连续3 年增幅超过30%,平均产量有所提升,全市最高单产记录也有大幅突破。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北京市对小麦种植相关扶持政策一直没有间断,相关种植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具体帮扶措施持续支持着北京小麦生产。

3 北京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发展差异大不均衡北京各区耕地资源和农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西北山区耕地资源有限,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顺义、通州、房山、大兴等区。以2023 年的小麦收获面积为例,北京小麦种植总面积2.45 万hm2,顺 义8700hm2、大 兴3500hm2、通州5300hm2、房山3000hm2、平谷2100hm2、怀柔870hm2、密云430hm2、昌平400hm2[1]。顺义、房山、大兴、通州4 区占比83.7%,其中顺义占全市小麦面积超过1/3。在单产水平上,土壤条件和耕种管理水平也有较大差异。北京小麦的传统高产区域一直在房山区,多次高产记录都产生在房山区窦店镇。位于南部的通州、大兴产量水平也较高,种植面积最大的顺义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机械条件较好,但沙质土壤较多,平均产量水平不占优势。平谷、怀柔、密云等区近山区,种植面积有限,地力条件和田间管理也相对较弱,平均产量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3.2 水资源缺乏影响生产投入小麦在北部冬麦区生长期长,一般为240~250d,小麦生长的冬春时期为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季节,因此冬小麦种植对灌溉的依赖程度较大[8-9]。北京地区小麦耗水系数一般在700 左右,全生育期需水量在400~600m3/667m2,80%的用水需要靠灌溉获得,而北京市水资源严重缺乏,并且受城市用水量大、地下水超采、南水北调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北京市委市政府在2014 年就发布了《农业调转节意见》,对农业用水进行量化和控制。小麦种植的发展和紧缺的水资源之间矛盾更加凸显。

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北京小麦种植基本需要4~5 次灌溉,分别为冻水、返青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溉量在50m3/667m2,基本都采用喷灌。灌溉频次达到小麦生长需求,但灌溉量对于满足小麦高产还有差距,特别是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的沙质土壤,喷灌满足不了小麦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水资源的缺乏是影响小麦种植的主要原因之一。

3.3 城郊农业产值收益影响种粮积极性北京作为一线大都市,城郊农业更多功能是服务城市发展。在1999 年农业结构调整后,开展都市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经济作物,蔬菜、林果、设施农业等快速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一直压缩。北京高端农产品消费能力强,经济作物、休闲农业等快速发展带来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受经济利益导向影响,农户粮食种植积极性不断下降。

随着京郊现代农业发展,耕地资源更加紧缺,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对于规模化经营种植户,土地租金连年上涨,大部分区域耕地年租金突破千元,部分地区受前期开发因素影响,集体土地租金已经接近2000 元/667m2。按照北京地区小麦产量水平,算上小麦种植补贴和各种扶持政策,如果土地租金超过800 元/667m2,种植户盈利非常困难。高额的土地租金影响了土地留转,限制了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更打击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是限制京郊小麦种植的关键因素。

3.4 经营主体多样和变化频繁影响种植发展北京城市快速发展、经济活跃,京郊土地留转相对其他地区开始较早。在土地留转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方式,土地经营权也落到了多样的经营主体手中。早期有村民签订土地长期租赁合同,租金成本较低;有企、事业单位长期租用开展农业科研、生产的;有后期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也有部分土地集体所用统一经营的,土地租用价格是越来越高。小麦种植主体中京郊规模化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占比较大,集体经营也有一定数量,个人农户种植占比不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部分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和集体经营土地因管理精力有限或经济效益低等原因,把一些地块以较低价格转给外地农民,实际生产者又变为外地农民。多样且频繁变化的经营主体在生产中的固定投入不足,对小麦产量和收益的期望不一样,种植管理水平也差异很大,导致小麦种植水平提升缓慢,产量波动较大。

3.5 品种与技术应用落地不到位北京小麦生产缺乏主导型品种,各地区种植品种多样,针对品种的配套技术落实情况也相对较差。大部分地块还延续着经验型或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受经营主体多样和种植户对小麦生产重视度不高的影响,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技术配套落实并不到位。近几年,因品种选择不合适,管理不当导致种植受损、减产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品种选择上,连续几年的暖冬天气,种植户偏向选择丰产性更好的黄淮麦区半冬性品种,在2022 年冬季极端天气中遭遇严重冻害,导致部分地块大幅减产或春季翻耕重种的情况。对于灌溉条件较差和保水保肥条件不好的地块也没有选择耐旱节水的品种,而是采用节水栽培的管理方式。最新的品种和技术多在示范田和高产创建中应用,大面积种植推广落实不到位。

3.6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强小麦种植面积的大幅调整也使原来的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田路、渠和灌溉系统需要随着种植面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个过程中部分农田基础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和保护,已经不能满足小麦生产需要。例如2014 年《农业调转节意见》发布,部分麦田转为林地,原有田间路、渠随着植树造林需求进行改变,灌溉系统使用率大幅降低,部分还出现老旧损坏已不能使用。在后续恢复粮食生产时,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上,部分复耕地块土壤条件、平整度差,排灌条件不足。在生产中,土壤肥力的恢复、基础设施的修缮以及农业机械的配套更新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进一步的投入。

4 恢复北京小麦生产水平的思考

4.1 明确种植主体,给予精准补贴针对小麦种植主体,给予精准的补贴和帮扶,重点进行小麦生产相关直接的支持和补贴。例如在农机作业、农资投入和统防统治方面,减少直接种植者的投入支出。通过直接对种植者的帮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使直接种植者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能够增产增收,提高种植积极性,进而提高整体种植水平。

4.2 种植区域划分,品种技术配套针对北京各地区生产条件和种植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对区块进行具体划分。依据实际地力水平和生产条件给予更具针对性的种植提升解决方案,细化品种与配套技术,重抓落实,因地制宜发挥品种优势。在生产中实现品种技术配套、农机农艺配套。

在品种与技术选择上,通过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聚焦几个主推品种,熟化配套技术方案,推出市场品种和技术规范,改变目前品种繁杂、技术多样的生产情况。

4.3 开展规模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广泛建立规模化示范田,进行品种和技术集中展示,以示范田为基础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实际高产种植案例来吸引种植户,通过集中品种展示让种植户更加了解品种,通过轻简高效的集成技术影响种植户,通过标准化的农机农艺配套来引领并服务种植户进行小麦种植升级。组织种植擂台赛、丰收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升各级政府、农科、农机、农技部门的参与度,共同发力使北京小麦生产提高一个台阶。

4.4 发展优特种植,提升经营产值借助北京高端消费能力市场,发展优特小麦,开展优质、有机、特色小麦种植,从面包、饼干、蛋糕专用面粉,到彩麦、鲜麦仁等食品,开发健康、绿色特用小麦市场。提升小麦后续产业链产值,通过特有种植增加种植户收益,形成都市优特种植与市场供应的高效对接和良性循环。

4.5 发挥科研优势,搭建科技平台北京农业更重要的是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小麦种植要发挥北京科技优势,全面打造北京“种业之都”,并逐步恢复北京北部冬麦区的重要种源地。加入农业中关村科技平台建设,加强小麦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猜你喜欢
小麦北京品种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哭娃小麦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品种选育彩版
北京,北京
种什么品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