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红毛鸭品种介绍与现状研究

2024-03-20 10:07邹梦云张危红熊小兰康昭风唐维国韦启鹏谢金防熊立根黄江南
中国畜禽种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板鸭红毛吉安

邹梦云,张危红,熊小兰,魏 岳,康昭风,唐维国,韦启鹏,谢金防,熊立根,黄江南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绿色健康养殖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2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作为江西省重要的“土特产”之一,吉安红毛鸭承载着重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已于2007 年7 月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深入实施农业种业振兴,促进江西省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吉安红毛鸭的品种资源概述

1.1 品种来源

南安板鸭是江西的特有名品,被誉为“腊中之王”,自明朝起即为食客所珍。然而,20 世纪90 年代初,南安板鸭质量逐年下降,导致出口的市场份额减少。江西省外贸厅联合省科学院调查发现,问题在于加工原料鸭的质量不符合标准,从而影响加工成品的质量。在调查中,他们意外发现一个适合新形势下加工南安板鸭的较佳品种——吉安红毛鸭,该品种的养殖历史悠久,且已被民间用于板鸭加工近百年,但尚未通过评估,也未被正式记载。吉安当地群众根据加工板鸭的原料需求不断对该种进行选择,逐渐形成了红毛鸭的原始种群,基于毛色和产地,当地人称其为“吉安红毛鸭”[1]。

20 世纪90 年代末,经吉安市畜牧兽医局等几家单位提纯选育,经报江西省畜禽品种委员会审定,达到地方品种要求,该鸭种被正式命名为“吉安红毛鸭”。2001 年,吉安红毛鸭被正式列入江西省畜禽品种志。2007 年7 月,吉安红毛鸭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1.2 吉安红毛鸭品种资源评价

吉安红毛鸭是一个板鸭加工专用的地方优良资源品种,肉质优良,鲜销腌用均佳,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腌用型品种。该品种的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良好、耐粗饲、觅食能力强、瘦肉率高,羽毛生长与体重增长同步,加工后的板鸭成品呈桃圆形,皮板色泽白亮如玉,肉质香嫩,成品出口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2]。吉安红毛鸭成年母鸭、公鸭体重分别为1.75~1.85kg、1.85~1.95kg,母鸭一般在135~150 日龄开产,500 日龄产蛋量为230~240 枚,平均蛋重64.5g,产蛋期蛋料比为1∶3.6,受精率85%以上,受精蛋孵化率90%以上[3]。

1.3 外貌特征

吉安红毛鸭大小适中,体型短圆,体躯紧凑,颈部粗短,前胸宽,胸肌发达,前胸深、宽基本一致。成年公鸭的头颈部羽毛呈灰红色,翅和躯干羽毛呈褐色或棕色,腹部和尾部羽毛呈灰白色夹带红棕色,性羽为灰色,镜羽为灰色,胫色为桔红色,喙为青黄色,脚蹼为桔红色。母鸭头、颈、翅和躯干以浅棕红色或棕色为主,腹部和尾部羽毛呈灰白色,镜羽为灰色,胫色为褐红色或棕红色,喙为褐棕色,脚蹼为桔黄色。雏鸭的羽色呈黄色,头顶及尾端有小块区域呈浅灰色。成年吉安红毛鸭公鸭和母鸭的外貌特征见图1。

图1 吉安红毛鸭

1.4 原产地自然生态条件

吉安红毛鸭原产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属吉安市境内,地跨东经113°46′~115°56′,北纬25°58′~27°58′,主产区平均海拔876.4m,总面积19006.53km2。分布区域为吉安市105 国道沿线的10 个县(区),包括新干县、吉水县、峡江县、永丰县、吉州区、青原区、吉安县、泰和县、遂川县和万安县[1]。吉安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80d,青草期超过11 个月,年平均气温为17.1~18.6℃,年平均降雨量为1350~1680mm,相对湿度为65%~80%,年日照时间为1580~1800h。夏季多东南风,3 级左右,冬季为西北风,3.5~4.5 级。境内环境优美,山地、丘陵构成地形,赣江贯穿南北,形成吉泰盆地,土壤主要为红土壤,pH 值为4.5~5.5。水资源丰富,赣江及其支流纵横贯穿,水库、池塘众多,水质良好,符合饮用和工业用水标准。水利设施和优质水资源为吉安红毛鸭的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有助于其特色品质的形成。

1.5 吉安红毛鸭的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和肉质性能

经4 个世代选育后,吉安红毛母鸭的5%产蛋日龄由134~136d 缩短至130~132d;群体达50%产蛋率的日龄由180~186d 缩短至175~180d;500 日龄产蛋量由230 枚提高到242 枚,每枚蛋重由63.5g 提高到65.1g[3]。根据肉质性能测定结果,吉安红毛鸭肉中富含鲜味氨基酸-谷氨酸[4]。

2 品种保护与资源利用现状

2.1 保种场建设

2005 年江西省吉水八都板鸭有限公司吉安红毛鸭原种场正式创办。2015 该原种场被评为国家级吉安红毛鸭保种场。该原种场下游的扩繁场为板鸭公司的订单养殖户提供鸭苗,鸭苗由养鸭户进行育肥,随后再由公司回收并加工成板鸭进行销售。形成以保种场为核心,走种鸭扩繁→商品鸭生产→屠宰加工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

2.2 保种群体数量变化情况

2021 年吉安红毛鸭原种保种规模达到3800只,养鸭专业户有1200 户,年饲养吉安红毛鸭量约为23.2 万只,其中饲养1 万万只以上专业户有20 户。2022 年养鸭专业户的数量增至1300户,年饲养吉安红毛鸭量约为30 万只,原种场饲养量超过3800 只,饲养1 万只以上专业户达到30 户。

2.3 吉安红毛鸭资源的杂交利用

吉安红毛鸭虽然肉质佳,但生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吉安红毛鸭优良特性,对吉安红毛鸭进行杂交选育,为吉安红毛鸭生产性能提高及产业化生产提供基础。

2003 年,董闽鲜等[2]以吉安红毛鸭为素材,以板鸭加工原料为育种目标,采用小群闭锁群体继代选育方法,经过5 个世代的选育,在保持体型外貌与遗传性能稳定的基础上,使得吉安红毛鸭增重速度显著提高。随后,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研究团队引进靖西大麻鸭公鸭与吉安红毛鸭母鸭进行级进杂交,在保持群体生产性能稳定的基础上,使得杂交后代群体各生长阶段的生长速度与体重显著提高,且满足板鸭加工原料鸭要求。2016 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团队与以江西八都板鸭集团为代表的板鸭加工企业合作,引进台湾白改鸭与吉安红毛鸭进行杂交改良,通过对杂交后代继代选育,在保持肉质风味不变的前提下,使得杂交后代比原种吉安红毛鸭生长速度及上市日龄体重均提高20%以上[5]。目前,该杂交后代已成为吉赣两地肉鸭和板鸭原料鸭的主导品种,年推广量超500 万只,在江西优质肉鸭市场占有率达57%。

为筛选出最佳的配套系组合,江西省农科院畜牧所团队再次以吉安红毛鸭为育种素材,引入北京鸭和靖西大麻鸭分别与吉安红毛鸭进行杂交,形成了北(父本) × 吉(母本)(简称BH),吉(父本) ×北(母本)(简称HB),靖(父本) × 吉(母本)(简称JH),吉(父本) ×靖(母本)(简称HJ) 4 个杂交组。测定4 个杂交组合的早期生长速度、屠宰性能、肉质性能等指标,结果表明,与父母代吉安红毛鸭个体相比,4 个杂交组合个体的活体重、屠体重、胸肌重和腿肌重均显著提高,其中BH 组合为最佳配套组合。

2.4 制定标准规范品种鉴定

1999 年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制订并发布了《吉安红毛鸭》(DB36/T 342—1999)。2019 年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吉安市农业畜牧局、吉水县畜牧兽医局起草制订,并由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新的 《吉安红毛鸭》(DB36/T 342—2019)。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育种关键技术亟待突破

吉安红毛鸭种质优良,但存在饲料转化率低、早期生长速度慢、养殖效益不高等问题,是制约吉安红毛鸭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主产区引入多个蛋、肉鸭品种,且饲养方式落后,造成吉安红毛鸭品种混杂、退化,饲料转化率低,生产性能下降,严重制约了该品种的饲养和推广,削弱了吉安红毛鸭产业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吉安市地处我国南方,夏季长期高温、高湿的环境极易引起鸭的热应激反应,造成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给吉安红毛鸭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尽管吉安红毛鸭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的优点,但抗病基因资源挖掘、研究、利用不足,抗性遗传基础不明,良种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抗逆、抗病品系缺失。

3.1.2 环保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硬约束

养殖技术水平落后,部分地区养殖仍以水域放牧或半放牧饲养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低。红毛鸭作为肉蛋兼用型品种,采食量大,产粪量也大,且粪便含水量高,一般为70%~75%,不易干湿分离,处理难度较大。此外,不少养殖场对鸭粪不进行妥善处理,肆意排放,给空气、土壤、水体造成污染的同时还带有大量病原菌,给人民生活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同时,疫病频发和滥用抗生素,导致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超标,引起广大人民对畜禽产品安全的担忧。此外,前几年由于环保问题,许多地方鸭舍被强行拆除,有的县甚至出现全县范围内禁止肉鸭养殖、现有鸭舍一律拆除的做法。日益突出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限制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对吉安红毛鸭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因此,如何寻求肉鸭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之路,实现吉安红毛鸭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 产学研联合的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建立

吉安红毛鸭产业链上缺少可以调动资源和衔接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的龙头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育种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而良种品种需求更多的是企业或农民。基础研究与育种应用脱节,良种商品化率低,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良种繁育体系尚未形成,导致整个创新体系缺乏活力,整体研发水平难以提升。

3.1.4 精深加工不足,全产业链亟待完善

吉安红毛鸭产业的一体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上下游的生产能力存在不匹配问题,主要产能集中于养殖环节,而精深加工领域的产能相对薄弱。大多数板鸭加工由小型加工厂主导,规模化加工厂数量较少。其次,吉安红毛鸭产业链较短,加工产品的品种单一。缺乏集养殖、销售、屠宰、加工等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性鸭业龙头企业,尤其是产品加工企业。此外,品牌建设亟待加强,产业的文化价值待挖掘。尽管吉安红毛鸭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品牌体系不够统一,分散在农业企业的集合品牌中。品牌保护意识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导致品牌滥用和市场秩序混乱。此外,未能充分突出“正宗性”、“原产性”和“生态化养殖”的特点,从而未能有效推广这些优势。

3.2 对策建议

3.2.1 给予吉安红毛鸭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营造利好产业发展环境

吉安红毛鸭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依赖政府提供的政策引领和资金扶持,还需要积极发挥政策制度优越性。为创设宽松的吉安红毛鸭产业发展环境,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放活养殖用地、减免农林特产税以及贷款优惠,以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此外,在吉安红毛鸭种企按法规办理设施农用地、林地、环保和动物防疫等审批流程中,政府部门应给予充分支持。同时,政府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对吉安红毛鸭种业市场的监管,对于违法生产、经营以及侵犯吉安红毛鸭品种权的行为,采取高额处罚并推动入刑。另外,要充分挖掘吉安红毛鸭种业技术支撑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协会与科研机构通过多渠道、多元化的方式提供优质的肉鸭育种、养殖、加工和推广等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技术领先、操作熟练、运行规范、服务高效的社会化肉鸭育种与生产的科技人才,推动肉鸭育种、养殖和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

3.2.2 推动产学研联合的良种繁育推体系的建立,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政府引导规划、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的背景下,扩大吉安红毛鸭父母代群体数量,形成育种和推广联合体,保存种禽优良基因,提高吉安红毛鸭产业的供给能力,提升产业产品的质量。根据不同地区鸭的生产和消费市场,针对性引入优秀外来品种,对地方良种进行改良型的选育和杂交配套,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吉安红毛鸭良种覆盖率,推动吉安红毛鸭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采用科学的育种方法,积极开展新品系和配套系的育种工作,以配套系进行商品生产,提高核心种源的自给率。支持养殖企业通过改革、兼并和重组等方式,组建综合性的育繁推一体化肉鸭种业集团。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以开发利用促品种保护的方式,确保吉安红毛鸭产业持续蓬勃发展。

3.2.3 挖掘品种资源的种质特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依托科研院所和保种单位,充分挖掘吉安红毛鸭地方品种资源的独特优势。首先,积极开展高品质吉安红毛鸭新品系的生物育种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促进成品深加工和品牌发展,开发适应中高端市场的特色畜禽产品,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为化解鸭夏季热应激和疫病防控等难题,积极挖掘吉安红毛鸭在抗逆性状方面的基因资源,探索抗病育种和营养调控技术,开展抗逆新品系的选育,建立并完善的防疫体系,应用关键的疫病防控技术以保护环境、降低水体污染,提高养殖效益。

加速推进吉安红毛鸭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以吉安红毛鸭原种场为核心,在产业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种禽集团。同时,强化种禽质量管理,加速建设生产性能测试中心,逐步完善性能监测评价机构,开展种禽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全面提升育种水平和种禽质量,夯实特色产品优势区域的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推动吉安红毛鸭产业发展。

3.2.4 探索吉安红毛鸭生态化养殖模式,实现高效、健康、环保养殖

积极探索肉鸭生态养殖模式以取代传统的水面圈养,例如网床养殖和发酵床养殖。结合江西省生态环境特点,将“小水系平养”和“网床+发酵床模式”相结合,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江西地区的吉安红毛鸭生态养殖模式,有效解决肉鸭养殖过程中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将集中收集的粪便经过堆肥发酵等方式处理后可作为有机肥使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保护吉安红毛鸭遗传特点和高品质的基础上,推动其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创立一套高质量、高效益且安全环保的养殖模式,引领吉安红毛鸭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5 推进吉安红毛鸭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构筑完善的吉安红毛鸭品牌市场体系,确保产业链、市场链和价值链完美衔接。产业应坚持以绿色食品为核心,与食品业和餐饮业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适应品牌竞争差异化和数字化时代。此外,应加强品牌的定位、传播、延伸和维护,实现质的飞跃与量的合理增加,从数量发展转为质量和数量并重发展,从粗放型发展迈向提质增效。同时,应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开发餐饮终端消费的新模式,如规划发展肉禽预制菜和“冒烤鸭”等新型产业体系,增加鸭肉消费量,推动产业向更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以应对市场竞争的复杂态势。

4 展望

吉安红毛鸭的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化主体的紧密协作。在国家与省政府的支持下,吉安红毛鸭的品种保护与资源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仍需解决遗传杂交、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养殖技术落后、环境保护和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从重视品种保护、做好品种选育、强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解决。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产学研合作、技术培训、文化价值挖掘等方面提供政策引领和财政扶持,科研院所在保种、育种和养殖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才能推动吉安红毛鸭产业向绿色环保、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板鸭红毛吉安
板鸭香,年味浓
长芦板鸭
金吉安监理公司市场开拓取得重大突破
沙河板鸭营销策划方案
“板鸭”行医记(三)——中医在西班牙的现状
互相羡慕
红毛柳
跳高比赛中的意外
为荣誉而战
救命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