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审美价值激发民族艺术创造力

2024-03-16 11:13杨艳宏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民族艺术中国精神审美价值

摘要:中华文化审美价值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提炼而出的文化精髓,其深厚的底蕴为民族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并持续激发着民族艺术的创造力,随时代嬗变但始终保持着独立的精神和纯粹的品格。我国著名艺术家戴敦邦的创作生涯基本围绕着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典文学等民族传统文化内容而展开,他潜心挖掘其中所蕴藏着的代表中国精神的民族文化审美价值,使之在以民族艺术为主题的创作中升华作品的中心思想,实现了对中华文化深厚内涵的充分挖掘和展现,堪称中华文化审美价值激发民族艺术创造力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中华文化;审美价值;民族艺术;戴敦邦;中国精神

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凝结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和智慧结晶,其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有力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感和精神向心力,并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向全世界展示了厚重的中国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审美价值决定着民族艺术的整体审美水平,立体而鲜活,激励着民族艺术创作者向着普遍认同的审美维度靠拢,从而凝聚成为民族价值体系的向心力,滋养了民族艺术创作。

本文以我国著名艺术家戴敦邦的艺术创作实践为研究对象,生动讲述中华文化审美价值激发民族艺术创造力的故事。

一、戴敦邦的民族艺术创作

戴敦邦,1938年出生,江苏丹徒人。他是我國著名的国画家,擅长画白描和水墨人物,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融会古人丘壑于胸,潜心钻研而自具面目。戴敦邦早年以绘制连环画而进入艺术领域,多围绕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和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创作,其内容厚重精彩、笔墨细腻酣畅,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的《水浒传一百零八图》《红楼人物百图》《新绘全本金瓶梅》等作品代表了传统人物画的一个高峰。戴敦邦乐于自称“民间艺人”,心无旁骛地潜心耕耘于艺术田园之中。卢延光这样评价戴敦邦的作品:“见其智慧、见其信仰、见其关切、见其忧虑,凸显其人文情结。”可以说,中华文化审美价值在戴敦邦的概念里就是“中国风情”“民族派头”。“但凡一个自强与自信的民族与国家,对自己的文化遗产都是呵护有加。”戴敦邦是这样认为的,也在身体力行地履行着自己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他充分磨砺和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立足传统民族艺术并融入新意,更创新格,不断挖掘着民族艺术的时代内涵,用画笔记录和讲述中国故事,积极传递和输出中华文化审美价值的巨大力量。

(一)从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的审美中甄选艺术创作素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环画艺术蓬勃发展,采用中国画形式创作的连环画根植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肥沃土壤之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戴敦邦在用心着意埋头创作连环画的过程中丰富和拓展了自己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也有了自己钟爱的表现主题——与文学、历史相关的人物故事绘画。他调侃自己是“傍大款”的人,经典文学为他的创作提供“主角”,他在文学著作的字里行间反复咀嚼,精雕细琢人物和情境,时有常读常新之感,且在探索与文学精妙之处相匹敌的绘画形式上精益求精。

四大名著是戴敦邦绘画生涯孜孜不倦精心刻画的主要内容,面对中国文学经典,戴敦邦始终坚守着严肃的创作原则:“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做到‘三碰头——原著描写形象、画家笔下造型与读者心中印象三者得以吻合。”他在用情笔墨之中,由心源出造化,成就画面之高明。如《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长篇小说的代表,吸引了历代无数画者心摹手追、穷其奥妙。南宋绘画大家李嵩曾绘制宋江等人画像,可惜现已失传;明代变形主义人物领袖陈洪绶绘制的《水浒叶子》,促成文学与绘画的双重视觉效应,成就蜚声海内外。海外画家亦纷纷参考中国绘画艺术行为,对梁山英雄好汉的精神面貌进行倾心描绘,如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水浒传》和歌川国芳的《通俗水浒传豪杰百八人》等。而水浒人物故事图今人冠冕则首推戴敦邦,他遥接陈老莲古法,出入堂奥又躲其造型、学其造化,在严谨构思、铺陈画面中力求点明和升华主题。早在连环画盛行的年代,他绘制的《三打祝家庄》《野猪林》等水浒故事连环画,意象浓烈精粹,已经成为文学故事连环画的经典之作。1994年,戴敦邦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剧《水浒传》塑造的故事人物形象共计108幅,这些具备多样性格的人物形象塑造吸收了民间传统绘画手法,形神夸张,灵动跳跃,百人百面但面面不同。系列人物形象紧随电视剧的播出而走进大众视野,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深入人心,每一个人物的面貌、身形、气质都与《水浒传》原著高度契合,电视剧也据此选择角色,最终获得了动态视觉和静态描绘的双向成功,赢得了广泛好评。

唐诗宋词之美,最能豪放世情、婉约人心。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高峰,交汇着现实与浪漫,辉映着婉约与豪放,承载着历代文人对家国、忠孝、爱情的不懈解读,对当下亦有着无尽的启迪意义。苏轼曾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戴敦邦的绘画艺术围绕着唐诗宋词进行别样的艺术构建和解读,他平心静气地领略着诗情画意,以笔墨功力为本原,但不沉湎于堆砌画面,常以画龙点睛之笔斩断芜杂的枝蔓,实现了既可远望又能近游、既显超脱又见深入的辩证,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戴敦邦采用自身纯熟的技艺对《长恨歌》这一讲述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长篇叙事诗进行了生动的描绘,随着诗歌情节的跌宕起伏,画面境界出神入化,从“杨家有女初长成时”的初露粉黛,到“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耽溺欢爱,从“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穷途末路、生离死别的戏剧性转折,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至天界追问的悲剧性高潮,最后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含悲吟叹,使得今人重睹和共鸣于千年前深沉悱恻的旷世爱恋,大胆而丰富的表现手法跨越天上人间的恣意想象、现实与浪漫主义交织的强烈情感,直追这首千古名篇的艺术风采。

(二)从对中华民族深刻历史的审美中获得艺术创造动力

戴敦邦早年在接到连环画《秦始皇》的创作任务时,尽管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他也没有因此遽然起笔,而是先深入历史文学中寻找最贴近秦始皇时代的人物体型、服饰、环境、道具,在做到了然于胸后才开始繁重的描绘工作。他尽量缩短自己的休息时间,尽全力扑在创作上,以专注传达人物神采、以勤奋刻画故事精微,最终主题人物、故事情节与连环故事脚本有机契合,画面细节俱在、情态生动,处处可见作者基于对厚重历史思考体会之后的深刻创见,他对民族的历史荣誉感和敬畏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历史真相的还原和描绘,关系着读者的认知与反馈,关系着民族文化传播导向的准确性和影响力,他对此没有丝毫的懈怠。此外,《蔡文姬》《大泽烈火》等都是戴敦邦描绘中国历史人物传记的连环画精品杰作。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时年73岁的戴敦邦受上海市政协委托,前后历时15个月,精心构思绘制了《纪念辛亥百年戴敦邦绘人物谱》,描绘和讴歌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觉醒与涅槃的历程。整部作品分为100张,观众能够从中读出人物的神韵和情感,乃至创作者来自生命深层的真实冲动和创造力。《纪念辛亥百年戴敦邦绘人物谱》独幅成画,连贯起来构成了关于辛亥革命和民族觉醒历程的恢宏叙事,并表现了重要历史人物如孙中山、黄兴等的历史贡献,不仅有铁血男儿更有巾帼女杰,对广大群众的描绘则构成了故事发生发展的大背景,展示了民众在历史浪潮之下的转变,让我们更加全面地回望这段民族的血泪历史。作品虽用水墨技法,但中西融合,人物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人物线条有血有肉、有筋有骨,长卷巨障气势成连绵之势,气韵浑然、从容周流、无所滞碍,惊心动魄间深存浩然正气,观者无不慨叹!

艺术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得戴敦邦从未停止过探索与创作的脚步。2021年,戴敦邦有感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丰功伟绩,以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为脚本,执笔创作了绘画作品《资本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多种方式和版本在中国翻译出版、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也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戴敦邦的绘画作品通过描绘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尖锐矛盾与对抗,着力塑造工人阶级这个主角,并辅以拿破仑滑铁卢战争、美国南北战争、鸦片战争、巴黎公社等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作为画面情节性的补充,在艺术上达到了气势恢宏、震人心魄的效果,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政治理论高度,是戴敦邦作为民族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在创作前期,他如一个学生般认真精心研读《资本论》译著,做读书笔记,以使自己在创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领悟《资本论》的核心思想,并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表现外文经典著作,且精心组织和设计,用强烈的构图、冷峻的色调造成巨大的气势,尽微致广,于技法上充分发力,从而丰富了《资本论》绘画的艺术内涵。对于历史,戴敦邦则心怀敬畏与谦虚,他拒绝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形象旁边落上他的名字。戴敦邦绘制《资本论》,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并开创了大规模、成系统地以中国笔墨描绘相关题材的先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戴敦邦完成了《资本论》三卷绘本的创作,是对这一世纪盛事的献礼,也是对一代伟人表达的敬意。

(三)从对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审美中汲取艺术创作灵感

戴敦邦曾提到自己深信对宗教文化艺术的涉猎钻研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那些宗教神话人物“生前可歌可泣的业绩,以及身后千古流传的美德,无疑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因此,戴敦邦笔下的传统人物也有较多围绕古代神话人物而展开的,包括开辟鸿蒙的盘古、创制汉字的仓颉、首倡农耕的炎帝等,在其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之下饱含中国精神。大量的古代经典壁画,如敦煌的莫高窟壁画、山西的永乐宫壁画和法海寺的明代壁画,都为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可兹参考学习的材料。戴敦邦于20世纪80年代随中国美术家協会代表团参观敦煌莫高窟,被宗教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所深深折服,那些壁画人物的手势、衣裙、姿态等在他脑海中萦绕不去,于是,他潜心临摹体味民族文化遗迹之经典,后以敦煌壁画佛经故事为创作脚本,绘制了连环画作品《布金园》,整幅作品充满着与敦煌壁画气息相通的神秘感和飞仙境界。之后也有更多如《戴敦邦白描观音宝相》等与道释题材内容有关的作品问世,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艺术家受宗教艺术魅力的感染,着意遣发民族艺术瑰宝对其艺术创作灵感的触动。

二、以中华文化审美价值引领艺术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产生的审美价值在艺术领域散发着持续的耀眼光芒,它感染着民族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要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进步。文艺工作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勇于和善于在优秀民族文化中探求其审美价值,从广博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汲取素材和灵感,从而打造出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置身于浩瀚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之中,戴敦邦笔耕不辍,持续描绘着他对中华文化审美价值的理解。作为后学者,我们有义务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以民族文化的现代审美意义引领艺术创作,忠实于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卢延光.笔底藏神[A]//戴敦邦.画外之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2]戴敦邦.红楼梦酣画难描[A]//戴敦邦.画外之言[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3]王悦阳.我自民间来——戴敦邦与他的连环画情缘[J].书与画,2019(08):26-31.

[4][宋]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戴敦邦.戴敦邦神缘造像谱[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杨艳宏(1990—),女,汉族,山西朔州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和创作。

猜你喜欢
民族艺术中国精神审美价值
陕西传统剪纸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再认识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中国文化元素对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探究
论消费社会中民族艺术的商业化与生活化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