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子
——黄铁山的水彩画艺术

2024-03-10 00:54黄晶晶湖南美术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4年1期
关键词:铁山水彩画水彩

◆黄晶晶( 湖南美术馆 )

蒋祖烜曾在《边缘的美景—黄铁山和他的水彩艺术》一文中说:“黄铁山是自然之子。”“自然之子”这四个字用来概括黄铁山先生的艺术与人生是最恰当不过。首先,在艺术上,他追求“美来自自然”的创作原则,在他笔下自然山川被赋予诗意,每一幅画都是一首自然的抒情诗,他的画“美在自然”;画如其人,他总是从容、乐观,谦和,宽容待人,凡事顺其自然,不计较得失,有其人格,才有画格。

1938年,黄铁山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山门镇,1953年从武冈县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湖南省艺术师范学校(前身为华中艺术专科学校),1954年,学校合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他受教于王正德先生,他常随先生外出水彩写生。1956年黄铁山考入湖北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后改为湖北美术学院),从魏正起、钱延康、孙葆昌先生学习水彩画;同时,从杨立光、万昊先生学习油画,从张振铎、王霞宙先生学习国画。1959年毕业后他被分配至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现湖南省文化馆)工作,在美术组长陈白一先生的带领下,从事群众美术的组织、辅导、研究工作,并开始水彩画的创作。1961年,他去安化柘溪水电站写生,创作了《柘溪水电站组画·电站晨雾》《库区鸟瞰》,年仅22岁的他首次在全省美展中获奖,前者被选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南风光》第一辑。1984年,作品《金色伴晚秋》荣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写生速写练习 黄铁山

黄铁山的艺术观来源于自然,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他还曾自刻一方闲章“静悟造化”,以激励自己到生活中、到自然中去。在从艺七十年的水彩画生涯中,他坚持深入生活,深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把写生当做创作学习的重要功课。早在华中艺术专科学校读书时,他常随老师王正德先生在湘江边、渡口、学校周边等地直接面向自然写生,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他入职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工作,其间先后在农村工作历时八年,在此阶段内创作的速写和水彩写生小稿不计其数。在画材极其匮乏和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利用可找到的一切材料来写生和创作,哪怕是方寸片纸。为了画出韶山全貌,他甚至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开山辟路。为艺深入山中,又不为群峰障目,正是骨子里这种勇于探索、另辟蹊径的精神,成就了黄铁山“一览众山”的艺术“真面目”。

黄铁山在《水彩画创作观念谈》一文中,提出画好水彩画要处理的辩证关系,其中之一是生活和创作的关系。他认为真实生动的生活原型、真诚深刻的感受体验、真挚质朴的艺术表现,才能创作出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所以,读他的画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作者的真情实感。

他所绘题材广泛,自然山水、人物场景、异域风情,佳作频出。这些年来,他醉心于三湘四水,特别是关于故乡题材的创作,娓娓诉说着思乡之愁,水色交融中流露着无尽诗意。并且,他从未停止对自然的写生,常年带着自制小画箱,从小幅的轻描淡写到大幅的鸿篇巨制,从抒情的轻音乐转变为交响乐式的雄浑博大,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黄铁山多年来一直坚持写生,切实做到“行万里路”,走过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描绘过很多异域风景和人物,但是他更热衷于描绘湖南的乡土风情,特别是故乡的人和事。他曾说:“名山大川对我来说似乎总是陌生的美人,我乐忠于默默地画我深爱的乡土风情。”他的创作依托于故乡人民朴素温情的生活情境,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民族的风俗人情等等,成为他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吴冠中在给黄铁山的一封信中说到,“人至晚年,梦里人生,落笔成艺”。如今他人艺俱老,返虚入浑,从心所欲,悠游于艺,如凌顶劲松,历霜雪而常青,老而弥坚,更加焕发出自然活泼的生命之姿。从山乡小镇的一个青年,到湖南水彩画界的一面旗帜,进而迈向全国,黄铁山已成为中国水彩道路上的领军人物,朝朝暮暮已过70年,85岁的他仍此情不改。

2023年10月19日

黄铁山15岁时的课堂习作《静物》

洞庭渔光曲水彩1994年黄铁山

猜你喜欢
铁山水彩画水彩
《樱云》水彩
《暖阳》水彩
《泊》水彩
铁山变220kV断路器非全相保护存在的隐患及处理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我的铁山我的情
漂亮的水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