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初探

2024-03-03 06:36王海航沈亦军黄呈炜王扬才沈伟良斯烈钢
中国水产 2024年1期
关键词:养殖区营养盐贝类

◎ 文/王海航 沈亦军 黄呈炜 王扬才* 沈伟良 斯烈钢

在海水连片养殖区构建以藻类增殖、贝类过滤、植物净化为主要功能的海水藻—贝—植养殖尾水处理模式,利用增殖海洋微藻降低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通过贝类的滤食将颗粒物及增殖的藻类转化为贝类生物量,再运用耐盐水生植物及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养殖尾水,形成了以大规格贝类苗种为主要产出的尾水资源化利用新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净化养殖尾水,还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调动养殖户处理养殖尾水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对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

养殖尾水处理是海水养殖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海水养殖尾水盐度高、可生化性差,处理难度较大,海水养殖目前仍缺乏成熟的养殖尾水模式。宁波市自2018年开展养殖尾水治理工作以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了以藻类增殖、贝类过滤、植物净化为主要功能并资源化利用的海水藻—贝—植养殖尾水生态化处理模式,后在连片养殖区开展验证。该模式集成生态沟渠、藻贝养殖、湿地耐盐植物净化等尾水处理技术、组合优化处理工艺,利用贝苗中间培育形式将虾蟹产生的有机碎屑、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废弃物资源转化为贝苗产量,使废弃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收获贝类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养殖尾水资源化综合利用,为实现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发展助力。

一、材料与方法

(一)养殖区基本情况

养殖区位于三门湾蛇蟠涂围垦区200ha,由95口单个面积16650m2土池组成,养殖面积约160ha,主要开展以南美白对虾、梭子蟹、青蟹、缢蛏为主的虾蟹贝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

(二)养殖区进排水

养殖区建设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通过潮汐自然进排水。养殖进水通过总闸引入三门湾海水逐级进入干渠、支渠后流入池塘,干渠平均宽度约30m;排水渠道根据池塘面积和地形特点建设,均为明渠结构,逐级汇积到宽度为25m的总排水渠通过入海闸外排入海。

(三)尾水处理单元构建

采取养殖尾水集中处理方式,在排水渠后段建成一条长11m排水河拦水坝和控制闸1座,将养殖尾水改道引入微藻处理池,通过水泵分别抽到总面积8000m2的贝类(贝苗中间培育)处理池,过滤后的海水自然流入植物生态净化池,其中,微藻处理池面积48000m2,平均水深2m;贝类处理池共144口水泥池,每口池面积55m2,高1m,可贮水8000m3,贝类处理池上建有钢架顶棚;植物生态净化池面积约50000m2,包含约20000m2湿地,净化池内放置300m2耐盐植物浮床,详见图1。

图1 养殖尾水处理布局示意图

(四)尾水处理系统水处理量

养殖区的进排水根据海水涨落潮而定,养殖换水集中在7月~10月,养殖户视养殖池塘水质状况在大潮时换水,每月换水3次~5次。养殖区池塘水深平均约1m,每次排换水量约为池水1/10,高峰期养殖区最大日换水量约为50000m3,(大潮时每日约有1/3的池塘换水)养殖尾水通过排水渠汇积到微藻处理池,微藻处理池蓄水量约为90000m3,微藻在处理池利用养殖尾水中的营养盐自然增殖,并通过提水输送到贝类处理池;生产上根据微藻处理池水透明度、贝苗密度和规格适当调节输水量,一般水流量控制在水体每天更换8次以上,即贝类处理池最大日过滤尾水可达64000m3以上。

二、结果

(一)尾水净化效果

该尾水处理系统于2019年底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运行后每年委托第三方分4次对处理后水质进行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二类排放标准,详见图2。

图2 主要营养盐年均值柱状图

根据2021年10月和2022年10对尾水处理前后的数据对比(见表1、表2,此处仅列举养殖尾水三个主要指标),养殖尾水处理后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活性磷酸盐及无机氮3项指标均比处理前有明显下降,活性磷酸盐最大下降为91.18%,经过处理后养殖尾中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均达到SC/T 9103-2007《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规定的二级标准,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活性磷酸盐达一级排放要求。

表1 2021年10月养殖尾水处理前后尾水监测数据

表2 2022年10月养殖尾水处理前后尾水监测数据

(二)尾水资源利用收益

通过养殖尾水资源利用,从2019年底投产到2020年12月止当年生产缢蛏、彩虹明樱蛤、菲律宾蛤仔等各类贝苗18000kg,实现产值380多万元;2021年全年培育各类贝苗28500kg,产值420万元;2022年全年培育各类贝苗38500kg,产值306万元。

三、讨论

集中连片池塘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采用微藻吸收营养盐、贝苗(中间培育)过滤、水生植物净化、湿地处理等技术,利用微藻处理池增殖海洋微藻的过程降低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通过贝类的滤食将颗粒物及藻类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贝类生物量,再运用耐盐水生植物及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养殖尾水,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这种养殖尾水处理技术通过收获贝类的方式将营养盐带出养殖水体,减少了养殖尾水处理的成本,调动了养殖户养殖尾水处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

该模式能有效降低养殖尾水中氮磷等主要营养盐含量,如2021年10月活性磷酸盐浓度处理前后分别为0.28mg/L、0.02mg/L,消减率达91.18%,无机氮浓度处理前后分别为0.95mg/L、0.66mg/L,消减率为30.18%,尾水治理效果与预期相符。由于该连片养殖区规模较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为此对普通池塘养殖尾水采取简易藻—贝—植尾水处理模式,其中贝类处理池采用石板、砖、玻璃钢、塑料、帆布等材料搭建简易陆基贝类流水槽,通过将微藻处理池内养殖尾水输送到陆基平面流水槽,供贝类苗种滤食后再排放回养殖塘重新利用,这种简易贝类流水槽一般经过约40d时间培育,每平方可生产大规格贝类苗种6kg左右,投入与产出比可达1:7,极大提高了养殖户处理养殖尾水的积极性,为海水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养殖区营养盐贝类
广西北部湾近岸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和养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评价*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江苏近海紫菜养殖区的空间扩张模式研究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凉水河子河营养盐滞留能力评估
琼东海域冬季、夏季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2012年冬季南海西北部营养盐分布及结构特征
养殖活动对超微型浮游生物分布影响的研究*
太湖草源性“湖泛”水域沉积物营养盐释放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