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参本土化育苗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4-03-03 06:36陈燕婷杨求华刘燕飞黄强谢宇坪王巧煌
中国水产 2024年1期
关键词:霞浦县刺参海参

◎ 文/陈燕婷 杨求华 刘燕飞 黄强 谢宇坪 王巧煌

本文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现场座谈等方式,了解目前福建省海参养殖产业现状以及海参本土化育苗进展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福建省实现海参苗种本土化。

海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所有动物的统称,为生活在海边至8000m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八大珍品之一,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我国海域出产的可以食用海参有21种,其中仅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形成规模产业。目前国内养殖海参以仿刺参为主。

仿刺参隶属于棘皮动物门、游走亚门、海参纲、楯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仿刺参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20m ~30m的浅海,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渤海和黄海,以及日本、韩国和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

一、福建省海参养殖概况

福建海参养殖始于2003年,兴于2010年,利用南北气温差异,缩短海参的养殖周期,形成“北参南养”模式。2003年,福建霞浦县从山东长岛引进仿刺参苗种开展海上筏式吊笼养殖试验,并于2004年在海区小面积试验成功。2004年莆田市引进北方仿刺参苗种开展池塘养殖试验取得成功,2005年即收获成品参233t。随后两年,池塘养殖规模扩大,带动福建漳浦地区,至2007年福建省仿刺参成品参产量达到746t。在前期仿刺参苗种引进主要是以小规格苗种为主(1000头/kg),此类苗种较为适宜在池塘进行生长,增重率高,故而此阶段池塘养殖规模较大。不过由于该养殖模式周期较长,需要16个~17个月,总体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故而海参产业发展缓慢。2007年始,福建开始引进大规格仿刺参苗种(15头/kg ~30头/kg)进行养殖,养殖方式主要是海上筏式吊笼养殖及池塘养殖,整体养殖周期缩短为4个~5个月,且长势较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由于养殖效益好,2010年资本大举进入,福建养殖规模爆发式增长。2011年,福建全省海参养殖产量从2010年的1643t增加到7082t,增长了331%,养殖面积从2010年的195ha增加到1092ha,增长了460%。据《2023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省海参养殖面积1606ha,产量45636t,以不足全国1%的养殖面积生产出全国18%的养殖产量,成为近年来中国海参产业增速最快的产业力量。经调查,福建省海参养殖区域分布于宁德市的霞浦县、蕉城区和福鼎市、福州市的连江县和罗源县、莆田市北岸区、泉州市泉港区以及漳州市的漳浦县和东山县等地,主要集中在宁德市,其中宁德市99%以上海参养殖位于霞浦县(见表1)。福建省海参生产成本中苗种费占50%~60%,饵料费占30%~40%,其他费用如养殖设施设备折旧、人工费、水电、海域租金等费用占10%~13%(见图1)。海参苗种费用对福建省海参养殖效益具有决定性影响。

图1 2021 年~2022 年养殖季福建省海参养殖成本组成(单位/元)

表1 福建省海参养殖基本情况

二、福建省海参养殖存在问题

当前,福建省海参养殖主要问题是海参苗种长期依赖外省供应,优良苗种供应难以保证,苗种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海参后期生长。

(一)苗种定价权完全由北方苗种供应商控制

据调查发现,福建省养殖海参苗种80%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大连市,20%来源于山东省青岛市和河北省秦皇岛市等地,海参苗种完全依赖北方供应,其中,宁德市和福州市养殖区海参苗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山东省和河北省等;东山县和漳浦县海上网箱和池塘养殖海参苗主要来源于漳州市本地,占比很少;据调查,2020年仅霞浦县就购入海参苗1.35万t,购苗款高达22亿元;2021年,霞浦县购苗量达2.5万t以上,购苗款约50亿元;截至2022年12月,福建省采购外省海参苗4万多t。短期集中大量苗种需求,容易引起当地海参养殖户出现哄抢抬价现象,比如2010年底海参苗价为160元/kg ~180元/kg,2011年底则攀升到260元/kg ~280元/kg。

(二)海参良种覆盖率低

优质苗种是提高生长速度、成活率和提升产量的前提。有专家指出,我国海参产业存在“有种无业”的问题,与其它水产养殖品种相比,我国海参良种覆盖率不到30%,海参种业严重滞后于养殖业的发展。福建省海参主产区当地水技推广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养殖大户也反映,北方现有海参良种场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福建省吊笼养殖对高品质海参苗种的需求。

(三)苗种的质量无法保证

种质退化、气候异常等原因造成北方海参育苗和养殖存在病害严重等问题,海参苗中间培育期存在违规使用药物的风险。如2020年“3·15晚会”曝光了关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海参养殖户违法违规使用农药敌敌畏、兽药经销商违法向养殖户出售土霉素原粉等问题,引起社会各方面对海参质量安全的高度关注。2020年,福建省在对霞浦县养殖海参进行质量安全风险监督抽检时也发现药残问题,部分产品可追溯到海参苗种违规使用药物导致药残超标的问题。由于福建省主产区霞浦县吊笼养殖海参的需苗量逐年增加,供求关系不平衡,面对霞浦县本地短期大量、只能从外省购买大规格海参苗种的迫切需求,海参苗种质量问题解决之路任重道远。

三、福建省海参本土化育苗现状

从2001年起,福建省就开始海参苗种本土化探索,但在2021年前,福建省海参苗种繁育仅停留在科研层面。当前,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已启动第四轮水产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将“仿刺参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列入其中,立足福建省海参产业发展特点,围绕海参种质资源库建设、仿刺参“福参”新品系选育、良种繁育和周年养殖技术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研究,启动海参本土化育苗生产。

(一)种质创制

1.海参种质资源库建设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收集了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养殖海参群体,福建省平潭海域自繁群体以及国内其他经济海参品种(花刺参、糙海参、黄疣海参、玉足海参、方柱翼手参等),构建活体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3000余份和DNA、RNA、精子等200余份。

2.仿刺参新品系选育

以多年、多轮度夏的大规格成品参作为基础选育群体,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展仿刺参速生长品系、耐高温品系和抗病品系选育,选育的速生长家系较对照组生长速度提高41.39%,选育的抗病家系较对照组成活率提高29.70%。其中仿刺参“福参1号”新品系,是从福建省霞浦县、莆田市的养殖群体,经连续三年南方度夏后,从失重率低的个体基础上选育而出的群体。以耐高温和速生长为目标选育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目前已选育至F3代。该新品系在耐温性、生长速度等方面性能均有显著提高,其中,12月龄时在32℃急性温度胁迫下,新品系成活率较对照组提高20%;24月龄时养殖增重率较对照组提高14.15%。

3.在国内首次开展海参秋季苗种繁育试验

2023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参创新团队利用自选育的“福参1号”新品系F2代成品参,通过人工温度调控和专用饵料配方改良优化,对度夏期仿刺参的性腺发育进行促熟培育,实现了秋季种参性腺成熟,并于10月12日催产孵化,共收获受精卵2亿余粒。

(二)苗种繁育

目前,福建省海参本土化育苗工艺有三种模式(见图2 ~图4)。

图2 外购幼体养殖模式

图4 南北接力2 年养殖模式

四、福建省海参育苗优劣势分析

(一)福建海参育苗优势

海参催产季节正常是3月开始(升温苗),至6月结束(常温苗),此时北方天气、水温较低,需要通过升温实现培育,因此能耗较大;而福建省则可用自然水温培育,减少了此部分的能源消耗。

相比于北方地区,福建省培育的海参苗因水温适宜生长速度较快,从3月投放耳状幼体,经过2个月培育,最快的至5月即可长至稚参规格。同期北方需要3个月~4个月。

相比较于北方育苗时期出现的桡足类敌害和红斑病等疾病,福建省海参育苗期间病原和敌害较少,育苗期间基本不发病。

(二)福建海参育苗劣势

1.规格达不到要求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福建省海参育苗尚处在摸索阶段,苗种上市时规格不一,下海养殖前无法让苗全部达到下海养成规格。福建省11月下旬外购北方海参苗下海规格普遍为15头/kg ~30头/kg,而福建省本土育苗同期仅约20%可达到下海规格(30头/kg以内)。剩余至翌年4月,平均规格仅为80头/kg ~100头/kg,经历第二轮度夏,由于自然习性会进入夏眠,体重减轻,至11月时规格可能缩水至140头/kg ~160头/kg。由于培育周期长(约1.5周年)、体质量减轻等因素,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因此,在销往霞浦县进行筏式吊笼养殖过程中,售价甚至可能高于直接从北方运回的海参苗价格,造成销路受阻。

2.数量达不到要求

截至2023年11月29日,霞浦海参养殖外购苗种已达6300车(4t/车~6t/车)。而当前福建省海参本土化育苗企业仅4家,育苗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技术依靠外源

据调查,福建省现开展海参本土化育苗的4家生产企业,繁育等技术工艺均来源于聘请的外来技术人员。

五、福建省海参苗种本土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开展福建省本土海参资源调查和亲本选育

2022年,在福建省平潭县、莆田市和福州市连江县等海区鲍鱼养殖笼中陆续发现稚参,潜水员捕捞也发现海底有海参存在。福建本土海区可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参种群,建议进一步开展福建省野生海参资源调查,摸清福建省野生海参资源情况,收集野生的海参种质资源,由科研院所、高校和推广机构联合开展定向选育,选育速生、抗病、耐低盐、耐高温等具优势抗逆性状的优质海参良种,推进本土海参群体的良种选育及新品种(系)产业化繁育进程。

(二)进一步熟化和提升福建省海参育苗技术

建议福建省发展海参苗种本土化育苗时,在照搬北方育苗技术工艺的情况下,根据南方的气候特点,对育苗条件、投苗时间、环境条件、养殖管理等开展基础性研究,进一步提炼、熟化和提升技术工艺,总结一套本土育苗技术。2023年,秋季海参繁育成功为福建省海参育苗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同时,要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快福建省海参育苗技术人员的培养。

(三)加大对本土海参良种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研发的新品系“福参1号”繁育成功,可为更多本土育苗企业提供幼体,加大新品系的试验示范,推进海参育苗本土化进程。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应及时做好本土海参良种的推广和养殖培训工作,提高养殖户积极性,稳定海参养殖产业,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霞浦县刺参海参
感谢海参
夏眠的刺参
夏眠的刺参
光照对白刺参、青刺参和紫刺参生长、消化及免疫的影响
古今八珍之葱烧海参
海参易变弯,掺了糖
精准发力拔穷根——霞浦县扶贫攻坚侧记
试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对林农有利条件
海参
仿刺参生殖腺营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