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产种业体系发展现状

2024-03-03 06:36曹爱英何川黄文李森汤理思沈钦一
中国水产 2024年1期
关键词:鲟鱼苗种种业

◎ 文/曹爱英 何川 黄文 李森 汤理思 沈钦一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紧跟国家部署,近年来不断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并初见成效。笔者从北京市水产种业管理体系建设、所开展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北京市水产种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等多方面入手,阐述了北京市水产种业体系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要求各地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2021年通过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提出了种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2023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也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一、北京市水产种业管理体系

(一)市级水产种业管理机构

2019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机关机构改革,将水产种业同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管理职能统一划归种业管理处,在编人员6名。2021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事业单位改革,明确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北京市水产种业管理技术性、辅助性和事务性工作,由种业休闲科履行职能,科室共有技术人员8人。

(二)区级水产种业管理机构情况

2021年统计,北京市13个涉农区中,农业农村工作共涉及18家单位的19个科室(单位),总人数为164人,其中,参与水产种业的工作人员共61人,男女比例为37:24;在学历分布中,本科及以上人员47人,占比77.0%(见图1);在年龄分布中,35岁以下的人员6人(占比9.8%),36岁~49岁人员为33人(占比54.1%),50岁及以上人员为22人(占比36.1%)。

图1 学历分布图

2021年~2023年,开展水产相关政策落实、第一次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北京市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水产)项目、水产苗种良种推荐服务及其他工作。

二、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一)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单位确立

2021年,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主体责任 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农种发〔2020〕2号)和《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确定和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工作的通知》(京政农发〔2020〕127号)要求,经公开申请、区级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确定了12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承担相应种质资源保护主体责任,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主要负责人由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

经过两年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首次建立了纯种鲟鱼核心保种群、宫廷金鱼保种群,作为重要的水产种质资源活体库,有效保护了鲟鱼、宫廷金鱼种质资源,提升了物种遗传多样性,对维持物种种群的存续、创制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二)启动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

为落实《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京政农发〔2020〕24号),2021年1月21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园林绿化局联合印发《关于组织申报北京市特色畜禽、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通知》(京政农发〔2021〕5号)和《关于组织申报北京市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的通知》(京政农发〔2021〕6号)。

1.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中明确宫廷金鱼及鲟鱼是北京市独具特色的珍贵种质资源,采取活体保护方式,每个种质资源分别建立两套保种群体,即每个种质资源确定两个项目承担单位。经企业申报、区县推荐、专家评审等系列程序,最终确定12家水产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单位,6家单位为鲟鱼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保护品种为施氏鲟、西伯利亚鲟、达氏鳇;6家为宫廷金鱼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保护品种为鹅头红、王字虎头、蛋种绒球。

2.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

北京市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果四大种业开展。在水产中,聚焦鲟鱼、观赏鱼北京优势特色物种,探索“揭榜挂帅”的项目组织方式,支持产学研推优势力量共同开展联合攻关。

(三)开展第一次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为全面了解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情况,根据农业农村部工作部署,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第一次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经2021年~2023年间的努力,完成第一次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了解了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情况,并形成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报告及名录。

三、北京市水产种业发展优势

(一)资源丰富

从2021年普查的结果来看,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丰富,共普查出89个水产养殖物种,这些物种几乎涵盖了主要北方水产养殖品种。

(二)政府支持

自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以来,2020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科委、财政局、园林绿化局下达《关于印发〈北京现代种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京政农发〔2020〕24号),旨在保护和发展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品种。2021年,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启动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与种质创制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以项目为载体,集中优势资源,产学研推多措并举的形式支持北京市水产种业的发展。

(三)特色分明

北京市特色水产种质资源品种重点包括鲟鱼等冷水鱼、宫廷金鱼等观赏鱼。北京市自1996年开始启动鲟鱼产业化养殖,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推广鲟鱼产业化发展的地区,引领并推动我国鲟鱼养殖发展进程,已成为我国鲟鱼苗种主要产地;宫廷金鱼作为中国国粹,在北京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在全国观赏鱼发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四、存在问题

(一)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北京市水产原良种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均相对落后,存在种业龙头企业缺乏、先进繁育技术相对落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北京市水产原良种技术体系建设仍落后于水产种业相对发达的省份。除此之外,北京市水产种业管理体系建设不完整。从调研结果看,多数区县没有专门的水产种业管理人员,且由于机构改革、职能重组等原因,使个别区县分工不明确,人员变化较大,甚至有个别区县无水产种业管理人员。

(二)科研技术力量有待提升

北京市虽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众多,但开展水产种业研究的科研院所仅有地方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央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京大专院校均没有设置水产相关专业。北京市水产种业相关的专利发明、科研投入、技术成果等远远低于山东省、浙江省等水产业发达地区。

(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水产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是发展水产良种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利用生物手段开展品种选育的基础,更是目前观赏鱼种质评价的主要手段。目前,针对鲟鱼和观赏鱼的种质鉴定方法还未完全建立,其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任重道远。

(四)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有待建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鲟鱼苗种企业受运输困难、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就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鱼苗大量积压甚至死亡,再加上随着气温上升面临亲鱼过熟、无法正常生产的风险,行业损失巨大。2023年7月31日,北京市发生特大暴雨灾害,造成房山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等水产种业企业损失严重,特别是房山区很多水产企业生产生活设施损坏严重,同时因停电、停水、道路不通等原因,造成积累的各类鱼类资源毁坏殆尽,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亟须建立。

五、发展建议

(一)着力完善水产良保种体系建设

一是建设“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苗种繁育场”水产种业体系,保证新品种培育、原良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苗种推广养殖良性发展。二是建设北京市水产种质鉴定中心,解决北京水产种业存在的种质混杂、遗传背景不清、良种选育滞后等问题,提升水产良种选育和苗种质量。三是争取政府部门对观赏鱼、鲟鱼、鲑鳟鱼等核心育种群,按照地方特有品种、地方优势品种及地方特色品种分级给予资金补贴。继续开展“观赏鱼种业”“鲟鱼种业”之都建设,重点支持市级良保种场建设,逐步推进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关键育种技术联合攻关。

(二)完善水产种业管理体系,加强水产种业科研力量提升

完善水产种业管理体系,明确各区水产种业管理人员及相关职责,充分发挥基层人员的能力,不断提升水产种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

制定水产种业中长期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大对管理、科研和生产等水产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普遍提高水产种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育种学科、遗传育种中心、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提升水产种业人才培养质量;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人才合作,鼓励种业科研人才到企业从事商业化育种工作和创业创新,从而加强种业人才培养。提高水产种业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规范品种审定制度建设,鼓励选育推广优质、高效、多抗、安全的水产养殖新品种,加强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品种创新各类主体积极性;加快种业技术标准制定,尽快制定水产原种种质标准、水产遗传育种技术规程、新品种经济性状评价方法、与新品种配套的养殖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规范;鼓励支持从业者选择优质品种养殖,提高种业行业门槛,继续加大水产苗种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苗种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水产苗种质量安全抽检力度,防止病害苗种进入养殖环节;强化水产苗种进口风险评估和检疫,营造健康有序的水产种业市场环境。

(四)从普查入手,探索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管理办法

优质水产种质资源除了经济价值,还有较大遗传价值,也是未来品种优化的基石,须应保尽保。保护的前提是做好调查、收集、鉴定和登记整理工作。充分利用第一次北京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数据,从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入手,或从原良种场、种业企业等拥有水产种质资源的单位入手,逐步完善水产种质资源库。其次,建立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定期上报制度,或者先针对主养品种试点定期上报制度。在这些工作中,要积极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相关平台和信息中心,构建或完善种质资源库。

(五)推动建设水产种业园区

自2021年起,北京市已建立了12家保种场,经过两年的运转及督导,保种场总体运转良好,但在此过程中,因土地规划、保种繁育设施老化、保种管理不够规范等诸多限制发展因素,基于水产种质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建议在适宜地区建立冷水渔业、观赏渔业、特种经济渔业、大宗淡水渔业等水产种业园区。

建议种业园区的建设由区县主管部门或企业为申报主体,科研院所提供科研力量,推广部门负责技术支持与项目管理,在3个~4个区县打造多元化、高科技、多集成、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以特色种质资源保存、基础性育种为基础,对北京市的地方特色水产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形成特色产品,助力乡村振兴与北京市水产行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鲟鱼苗种种业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100岁的鲟鱼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