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蓝色粮仓”让大食物“腥”味十足

2024-03-03 06:36王欣景福涛刘朋于本淑
中国水产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产品渔业水产

◎ 文/王欣 景福涛 刘朋 于本淑

“树立大食物观 ——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践行“大食物观”是在守住我国18 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对人民饮食结构与习惯的一种重塑,明确了水产品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更为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生产对水产品稳产保供至关重要。水产养殖产量=养殖空间×养殖效率,养殖空间和养殖效率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产量。本文结合山东省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现状,围绕养殖空间和养殖效率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山东省渔业高质量提供参考。

水产品作为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是优质动物蛋白来源,在大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6690万t,其中水产养殖产量5394万t,占比80%,表明水产品供应主要依靠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作为“可以减少谷物以换取优质动物蛋白最有效率的技术”,既不与人争粮,又不与粮争地,涵盖多个营养层级,能为人类提供更加优质、健康、安全的动植物蛋白,在保障食物安全和优化国民膳食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域面积广大,河湖众多,是储备水产品的天然“蓝色粮仓”。我们应加强对江河湖海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宜渔则渔,着力解决养殖空间和养殖效率两大问题,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蓝色粮仓”,为大食物增添“腥”味。

一、拓展养殖空间,丰富“大食物”来源

养殖空间直接影响着水产品产量,是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开发低洼盐碱地渔业和稻渔综合混养等方式拓展养殖空间。

(一)研制智能装备,赋能养殖走向深蓝

发展智慧海上养殖主要有深海网箱和养殖工船这两种方式,养殖水体和养殖产量是近海传统小型网箱的几十倍到几百倍。例如“深蓝1号”在离岸120多海里的黄海冷水团海域,养殖水体约5万m3,设计年养鱼产量1500t,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年产值1亿余元。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养殖工船“国信1号”,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t,实现了“种粮于海,产粮于海,存粮于海”。

(二)发展生态养殖,促进大水面渔业可持续发展

大水面渔业具有重要地位,其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淡水渔业的46%、15.42%。大水面渔业发展核心是发展环保渔业及经济水生动物的人工放流,做好生态治理、变闲为用和稳定发展等工作。为发展“以渔治水”和“以鱼养水”的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山东省年均统筹各类资金5000余万元,在大水面湖泊增殖放流鲢、鳙、草鱼、中华绒螯蟹等1亿余单位,有效改善了资源环境,提高了渔业收益。

(三)科学开发盐碱地,建立多元化绿色养殖模式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4.87亿亩,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对有效利用国土资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通过改良水质和选择适养品种开发盐碱地。例如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创了“渔盐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盐田养虾—提溴—养卤虫—制盐”方式,实现对海水“无污染、零排放”式的充分利用,养殖面积33万亩,年产南美白对虾3万余t,养成的盐田虾肉质紧弹、纤维粗、虾青素含量高。

(四)发展稻(藕)渔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

稻(藕)渔综合种养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立体开发,增加水产品产量的同时保证水稻、藕产量不降低。山东省目前主推的克氏原螯虾藕塘生态养殖技术,利用莲藕对水质具有净化作用,藕叶为其遮阳避光特点,为克氏原螯虾创造一个最接近自然的生态条件,平均亩产克氏原螯虾150kg以上,无公害莲藕1500kg以上,平均池塘养殖节能15%以上,减少排放水20%以上,实现亩净增效益2600元。

二、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大食物”产量

在摆脱传统水域限制的同时,我国还通过创新高效养殖模式、发展现代渔业设施、培育高效种子“芯片”等手段提升水产养殖潜能。

(一)创新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率

绿色高效的养殖模式能够在有限的养殖空间内提升水产养殖效益。山东省探索出了北方南美白对虾“135”分级接续双茬高效养殖技术模式,解决北方南美白对虾适养温期短、病害多发等一系列问题,有效提高了养殖池塘资源利用效率,现已累计推广48万亩,总经济效益22亿元。形成池塘虾蟹贝立体养殖模式、浅海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模式,分别在日照、潍坊、滨州、威海等地获得广泛推广。威海桑沟湾“海带-龙须菜-虾夷扇贝-皱纹盘鲍”模式中,平均产量海带达27.4t/ha、龙须菜66t/ha、虾夷扇贝31.5t/ha、皱纹盘鲍18.4t/ha。

(二)提高育种技术,丰富养殖品种

育种技术的提高能够更好地使水产品产得出、供得优、供得多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研发出更高质量的水产新品种是保障水产品产出的关键,目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的水产新品种达到283个。山东鲁东大学研发的刺参“华春1号”具有高温耐受力强、生长速度快的性状,规模化生产养殖18月龄度夏成活率较普通刺参提高30%以上,收获亩产提高60%以上,较普通刺参养成周期可缩短3月~6月,性状稳定,增产效果显著;培育的长牡蛎“海大4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0月龄体重提高62.5%,成活率提高11.5%,与父本相比,10月龄体重提高12.2%,成活率提高16.6%。

(三)发展设施渔业,推进产业升级

设施渔业作为推进水产基础产业升级前提,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了对养殖环境的人工控制,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有力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结合。设施渔业的发展,加快了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达标治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大型智能养殖等模式的推广,有效提高了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集约化水平。目前,设施渔业以高效设施和渔业装备为重点,主要包含网箱养殖、循环水装备、流水槽、陆基圆池等。2021年,全国网箱养殖产量达124万t,工厂化养殖产量达68万t。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对渔业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指导我们从更广的维度认识和把握粮食安全。构建大食物观,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建设“蓝色粮仓”除了上述两方面工作外,要有系统思维,多措并举。

(一)健全扶持政策,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践行大食物观,打造“蓝色粮仓”需要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制定水产养殖发展规划,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种业振兴战略相互融合,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设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生态、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发展水产加工业,烹饪丰富的“大食物”品种

水产品加工业是渔业生产的纵向延伸,对践行大食物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把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视为“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养殖水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立足市场需求,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水产品,加强水产品加工副产物利用率,建设现代化水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提升水产加工品储存技术,建立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产、加、购、运、储、销供应链,建成一批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导的现代加工产业园。

(三)加快智能渔机研发应用,提升水产“大食物”生产效率

智能渔机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成果,能够在减少人力物力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建议在引进其他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为水产养殖智能化、装备化提供技术支持。大力推广智能渔机研发应用,积极推进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设施渔业集约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投入产出率。

(四)加强渔业技术推广,培养落实“大食物观”人才

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渔业技术推广体系,保证新品种、新技术的顺利推广,提高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合理布局渔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重点加强乡镇及区域站建设,为渔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科技问题提供有效的服务。加大渔民技术培训力度,形成长效的渔民培训机制,提高渔业生产者科技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提升品牌效应,培育高品质“大食物”产品

加强水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公共品牌认定,鼓励水产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升水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对水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细化水产品标准要求,完善质量认证体系,为提升品牌效应提供品质保障。组织开展一系列品牌宣传、推广和保护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

猜你喜欢
水产品渔业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