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赋能与IP 定制:长篇科幻小说创作趋势

2024-02-01 13:16
新疆艺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科幻宇宙小说

□ 彭 超

科幻题材小说《红石》封面

电影《流浪地球2》在春节档全国院线的热映,电视剧《三体》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等平台热播,再一次掀起关于科幻的热潮。关于“下一个刘慈欣”在哪里的讨论,又被提出来。近年来我国科幻小说创作情况如何?如何促进科幻创作与科幻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对2022 年长篇科幻小说的盘点,或可提供参考。

2022 年中文长篇科幻小说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准,从创作内容上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经典科幻题材依旧是热点,比如江波的《红石》对太空题材的书写,邓思渊利用计算机行业前沿技术知识创作的《先知机器》,都可视为对经典题材的延续与开拓;二是“元宇宙”成为长篇创作的热门选题,出现大量相关作品,但亮眼之作较少,作品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是历史科幻的逐渐升温,作为舶来品的科幻与本土文化结合,凸显中国科幻特色,两部年度重磅作品《不动天坠山》《天启》均为历史科幻;四是网络科幻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络小说以纸质图书形式出版,实现跨媒介传播,科幻元素也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重要赋能点;五是科幻创作的产业化倾向,出现不少IP 定制科幻小说,其或成为今后科幻文学发展的新态势。

从作者分布来看,既有成熟的科幻作家,如江波、梁清散、燕垒生等,他们均有新作发表;又有新人作者,比如雷思杰、贾樨、雷钧等,他们的长篇处女作给读者带来惊喜。中文原创科幻小说的出版渠道多元,如香港山顶文化出版了黄海峰的《虚拟时光旅行》,新加坡新文潮出版社推出了雷思杰的《巴别塔纪元》。

2022 年中国科幻小说主要作品有江波的《红石》、邓思渊的《先知机器》、梁清散的《不动天坠山》、燕垒生的《天启》、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贾樨的《异时之夏》、雷钧的《希望你是人类》、袖侧的《攻略不下来的星辰》、黑山老鬼的《从红月开始》等。这些作品也代表着近年来科幻创作的发展趋势,既有对经典科幻题材的传承与创新,又体现出中国科幻的本土化创作特色。

江波的《红石》和邓思渊的《先知机器》对经典太空歌剧、信息技术等题材进行延续和开拓。《红石》延续了“银河之心”系列三部曲的宇宙架构,具有太空神秘主义色彩,“红石”的设定也致敬了阿瑟·克拉克笔下的“黑石”。红石是正二十面体的红色宝石,来自蛮荒星,被真理教视为圣物,其守护者可以用红石引导和控制人的思维,红石也可以为宇宙舰队提供驱动能量。因此,红石成为宇宙各势力争夺的对象,上演了一场场夺宝大战。小说行文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红石争夺展开叙事主线,十分具有可读性。双男主的设定、对不同文明等级和阶层的思考、对命运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探讨等,也让作品颇具深度。而不足之处在于,这部小说更像是系列作品的开篇之作,重要设定尚未充分展开,略显拖沓。《先知机器》的作者是科技行业从业者,他利用当下计算机行业前沿知识“超算”来构思情节,体现出技术审美趣味。故事节奏紧张,开局即悬疑,抛出一个“抓捕前总能消失的嫌犯”,是典型刑侦小说的开头。而后抽丝剥茧地引出幕后故事,将“神谕机”的技术内涵一一道来。看似普通的网络犯罪案件,在调查中逐渐揭开神秘面纱,总体来看是一个惊险曲折的科技惊悚冒险故事。但在小说的结尾处,平行宇宙的未来人凭空出现,强行解决紧张冲突,略显突兀和生硬。

一、元宇宙的“虚假繁荣”

“元宇宙”对于科幻而言,并非全新概念,早在1992 年,美国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就在《雪崩》一书中创造了“元宇宙”(Metaverse)一词。2021 年10 月28 日,马克·扎克伯格正式宣布 将Facebook 更 名 为Meta,即“ 元 宇 宙”(Metaverse)的“元”,这让“元宇宙”概念大热,成为业界新的增长点,也成为科幻创作的热门选题。2021 年,中篇和短篇科幻小说已经对元宇宙展开想象,如糖匪的《你的每一句话都是双重编码》,以不足万字的篇幅探讨虚拟世界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022 年,多部长篇作品围绕“元宇宙”这一概念展开,比如李翦的《零宇宙:赛博法则》、唐袁的《营地》、樊迦的《矩阵之下:真相》、高泽龙的《元宇宙2086》、X 程序的《与光与影与空》等。长篇科幻小说进一步回应“元宇宙”这一话题,尝试着反思虚拟世界及其多重伦理困境。

2021 年的“首届全球元宇宙征文大赛”,旨在以优质科幻IP 加速元宇宙内容世界的繁荣。该项比赛分为“科幻”和“文学”两个赛区。科幻赛区侧重对“元宇宙”的科技设想,“科幻硬核度、文学性、娱乐价值”是科幻赛区对作品考核的三大标准,要求将VR、AR、区块链等与元宇宙相关的技术作为必要元素内置于作品中,并且要逻辑自洽,具有可读性,而不是“技术说明书”;文学赛区围绕“元宇宙”概念展开,注重文学性,侧重对故事的雕刻。2022 年,该项比赛结果公布,科幻赛区的《铁镜》《面孔》《卞和与玉》等11 部作品获得“奇想奖”,文学赛区的《永生世界》《我是剑仙》《最终序列》等10 部作品获得“开元奖”,作家伪戒的《永生世界》获得“最佳人气奖”,“90 后”科幻作家东心爰凭借《卞和与玉》获得“元宇宙奖”。大赛评委姬少亭评价《卞和与玉》,“以物理算法锚定虚拟世界,以数学的确定性赋予虚拟世界的物品以价值的大胆设想,给予了现实中元宇宙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价值的启示”。据笔者观察,已出版的“元宇宙”相关作品,从技术设想和内容框架上尚未超越经典赛博朋克所达到的高度。以《与光与影与空》为例,这套书共三册,号称“以赛博朋克为名,写一个当代神话”,演绎东方神秘主义宇宙法则。作者“X 程序”是编剧孙健敏的笔名,其跨界创作了这部科幻小说。《与光与影与空》对虚拟世界进行构想,将新唐城设定为多文明宇宙业力的枢纽,悟空寺修理厂内蕴含的“曼荼罗”构成虚拟世界,容纳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素材,正如佛经所云的“纳须弥于芥子”。新唐城里的细微变化会导致宇宙剧变,宛如蝴蝶振动翅膀,产生蝴蝶效应。在与宇宙规则、强权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光”“影”“空”三人寻找各自生活中的那道光,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当人类被权力和金钱改造异化,沦为低级物种的弃民时,是否存在自救可能性,作为共同体的人类社会是否还有重建的希望。故事渲染东方神秘主义,但情节略显拖沓,并无太多新意,也没有更为深刻的反思。在小说每一章节的末尾,用“本章回顾”来总结该章内容,用“小贴士”专门解释该章出现的专有名词,在降低读者阅读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阅读乐趣和思考乐趣。

科幻题材小说《先知机器》封面

现有的“元宇宙”相关作品,更多是受到资本驱动,根本目的在于,借文学作品推动元宇宙概念的普及和推广,以助推元宇宙产业的发展。这也导致,尽管围绕“元宇宙”进行创作的长篇作品从数量上颇为可观,但值得肯定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对“元”的理解存在误区而让作品缺少对技术的反思与批判。何为“元”?“元”本身意味着对世界本质的研究,是亚里士多德所创造的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打破虚构与现实的界限,揭示出虚构性,并对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在认识论的层面上,以理性的态度对传统认识论进行改造,试图带来对世界的新的理解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的发展,真实与虚拟、现实与科幻之间的边界正在被打破,现实往往比科幻更科幻,如果没有对“元”的真正理解,没有对技术的警惕,没有深切关注技术变化给人类情感、精神、文化、价值观等带来的冲击,而只是单纯地描摹虚拟世界或是未来人类生存图景,或是想象某种技术,可能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了。

历史科幻题材小说《天启》封面

二、历史科幻与“中国性”

历史科幻是近年来的热门题材,是用想象来建构“或然历史”,设定某些假设性条件,进而描述其给历史演化带来的后果。故事主人公可能会进行时间旅行,或是进入平行宇宙,不同的世界演绎出不同的历史,极具传奇色彩。2022 年,燕垒生的《天启》、梁清散的《不动天坠山》、唐晋的《鲛典》、黎幺的《从始至终》等长篇科幻小说调用了历史传说和传统神话等资源来重构历史,带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

《天启》是燕垒生在“武功院”系列短篇小说的基础上创作的。“武功院”被作者设定为明代锦衣卫分支、高科技研究所,以第一指挥使姚平道为最高首脑,下辖天、地两组。天组以第二指挥使王景湘为首,地组以第三指挥使罗辟邪为首。武功院日常工作是开发新型武器,兼顾谍报、暗杀等任务。小说主人公是王景湘的弟子方子野,为破落传教士的私生子,因混血而有蓝眼睛,外号“碧眼儿”。“武功院”系列包括《天雷无妄》《天与火》,以及外传《无根草》《飘零花》等。2007年,作为“武功院”系列开端之作的《天雷无妄》在《科幻世界》甫一发表,便引起“科幻迷”的热烈讨论,燕垒生以扎实的科学素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大胆的想象,为读者讲述明代天启年间“王恭厂大爆炸”的来龙去脉。2022 年,《天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构建更为完整的世界,想象新的技术路径和新的历史进程。唐代一行大师设计的“光合发动机”,利用光合作用驱动的动力装置带来中华科技大爆炸,及至明代,社会科技昌明、文化繁荣,呈现崭新的大明王朝。天启二年,承载通信功能的寄生植物“信藤”接连遭到破坏,方子野被卷入其中。为自证清白,其意外发现平行时空,进而来到相对落后的另一个明代,两个方子野在不同时空相遇,让故事极具戏剧性。《天启》的精彩不仅在于扣人心弦的故事、流畅的阅读体验、章回体小说的风格,更在于打开了理解中华文明的全新视角,引领读者去想象另一种历史可能性。

《不动天坠山》是梁清散的最新历史科幻作品。梁清散热衷于将科幻小说背景设定为历史朝代,《新新新日报馆》系列(2016)、《济南的风筝》(2018)、《沉默的永和轮》(2021)都是以晚清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不动天坠山》则来到唐代。作者以数学概念“不动点定理”展开想象,小说中,武则天登基之前,大唐遭遇时空异变,发生天坠,一座山城裂变为一模一样的十座山城,在十座山城的中心是不动山。由于相同物质同处一山时,所在世界会彻底湮灭,因此十座山城仅剩下罗山、彭山、咸山。小说主人公顾然能够借助“不动罗”测算山城与不动山接触的方位,自由穿梭于不同山城。小说中的“云瑟石”是令人惊喜的设定,不动山、山城和大唐的时间长度不同,“云瑟石”是时间在不同世界留下的痕迹。小说熔科幻、武侠、悬疑为一炉,顾然是侠士一般的人物,不幸陷入离奇凶杀案,当他从不动山进入罗山时,刚好穿越到大祭司被杀现场,唯有查出真凶方能洗脱嫌疑,而案件真相又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安危。《不动天坠山》的标题颇有趣味,“天坠”和“不动山”是小说的重要设定,将其组合成“不动天坠山”,在让人感到矛盾的同时,又使人忍不住调动想象力与逻辑能力,分析推理情节的种种可能性,从而进入波谲云诡的小说世界。

历史科幻题材小说《不动天坠山》封面

这些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历史科幻作品,用复古怀旧与先进科技碰撞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容易让读者将之归类为“蒸汽朋克”,在笔者看来,或许用“丝绸朋克”更为合适,这是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在创作“蒲公英王朝”系列时提出的概念。竹子、贝壳、珊瑚、纸、丝绸、羽毛等构成技术设想的核心。作为功能性后缀的“朋克”,也让作品带有了对传统的反叛、反抗、改良与复兴,以及对权威的蔑视。近些年历史科幻的崛起,基于中国自身历史与国情,通过想象一种新的技术演进路线,进而重构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是国力逐渐强大、文化不断自信的中国在科幻创作中的显影。这也让中国科幻的“中国性”问题成为值得思考的议题。科幻非外来文类,中国古代就有之,以往的中国科幻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将西方科幻作为比较和对话的对象,以“西方/现代文明”作为参照范本,而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科幻掀起的热潮,现在的中国科幻试图对这一范本进行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性”的“东方/传统文化”范本,这也是近年来中国科幻不断尝试从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资源的重要缘由。

三、网络科幻的崛起

网络与科幻逐渐成为双向赋能点,越来越多网络作家转型创作网络科幻作品,将科幻元素融入作品中,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期待。网络作品纸质出版也成为2022 年原创科幻长篇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起点中文网热门作品《我们生活在南京》,由中信出版集团于2022 年正式出版。黑山老鬼的《从红月开始》是2021 年完结的网文现象级作品,也在2022 年推出纸质版。鹳耳的《迁宿者》先在豆瓣连载,获得“豆瓣阅读长篇拉力赛”幻想组冠军后,于2022 年正式出版。樊迦的《矩阵之下:真相》在出版之前也是先在咪咕阅读连载。晋江文学城人气作品《攻略不下来的男人》,在2022 年更名为《攻略不下来的星辰》出版。

天瑞说符是颇受瞩目的网络科幻小说作家,他的《死在火星上》获评第三十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2019),《我们生活在南京》获评第三十二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小说奖(2021),《泰坦无人声》获评第三十三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原创图书奖(2022),天瑞说符获评第十三届华语科幻星云奖“2019—2021 年度新星”银奖(2022)。作为风头正劲的“95 后”网络小说作家,他的三部获奖作品在2022 年都推出了纸质版。《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认为,天瑞说符“这样的硬核科幻作家正在改变网络科幻的样貌”。

以备受好评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为例,小说是以无线电为题材的硬核科幻作品,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与生存在2040 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通过无线电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繁华的现代都市与荒凉的未来废土形成对比,两个身处不同时空的中学生承担起拯救世界的重任。硬核的科幻设定、精彩的构思、细腻的情感,加之以现实城市南京为背景,以及相对节制的篇幅,让作品在网文圈和科幻圈都颇受好评。小说在叙事技艺方面,也表现出较高追求,尝试采用“元叙事”的手法,故事叙述者名为天瑞,与小说作者同名。小说正文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按照故事发展线索,讲述少年白杨与少女半夏拯救世界的历险故事;另一部分是“天瑞”所做的采访实录节选,包括艰难的时光慢递、摸索与总结中的三大定律、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场抵抗战役等章节。这种结构,让阅读过程充满张力,当读者试图获得沉浸式阅读体验时,叙事者将其从虚拟幻象中拉扯回来,不仅提醒读者作品的虚构性,也让读者获得思考的空间。

整体而言,网络科幻小说和传统科幻小说在叙事方式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媒介的不同。传统科幻小说篇幅有限,对作者的叙事能力要求更高,要在一定篇幅内进行合理的故事构思;网络科幻小说则是动辄百万字篇幅,比如“无限流”这一热门网络小说分类,主人公在平行世界快速穿越,完成任务,作品容量更大。《攻略不下来的星辰》是晋江文学城女频网文作家袖侧的作品,既是“无限流”,又是“快穿文”①,作品有着逻辑合理的科幻设定,宇宙中存在高等文明,高等文明从其他星球掠取擅长世界观构建的人类,去唤醒某种意义上死去的高等文明个体。小说主人公韩烟烟原本是晋江写手,被外星科学家抓到飞船上成为构建师,在“系统”的陪伴下穿越到不同世界完成任务。在不同的世界,韩烟烟拥有不同的身份,小白领、异能者、大小姐、卧底女警、女大学生、家族继承者等。当她得知快穿是假象,实则是被外星邪恶科学家绑架奴役后,便展开自我拯救,从被世界操控,逐渐变强到控制世界,最后绝地反杀。小说开头是常见快穿套路,容易让人弃读,中后段情节高潮迭起,给人惊喜。小说将女主人公的疑惑与痛苦、挣扎与反抗这些精彩部分都放在中后段,对比开头的平庸,形成较大反差。与《我们生活在南京》不同,《攻略不下来的星辰》作为“女性向”网络科幻小说,“科幻”只是单纯的设定,并不构成叙述的核心要素,爱情仍占据作品的中心位置,尽管其在这部作品中是被解构的对象。作者从女性视角讽刺套路,解构爱情,赋予作品难能可贵的清醒感和批判色彩。

网络科幻小说的迅速崛起成为网络文学发展转型的重要趋势,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等头部网络文学网站也在不断加大对科幻题材的支持力度。与传统科幻小说相比,网络科幻小说更擅长融合其他元素,比如将科幻元素有机融入玄幻、仙侠、都市等不同类型中,这种融合不仅为网络文学发展增添了新的生长点,也为中国科幻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四、IP 定制与创作的产业化

热门科幻IP 的开发,如《三体》《流浪地球》等,先有科幻小说发表出版,而后改编为电影、电视剧、动漫,同时周边衍生品也在不断地开发。2022 年的科幻长篇小说出现多部影视、动漫、游戏的IP 定制作品,即根据IP 来创作相应文学作品,如灰狐的《火星往事》和《终钥战纪》、碎石的《刺客信条:长安望》等。这是科幻文学创作产业化的新动向。

《火星往事》是融创文化自主研发孵化的机甲类科幻IP,讲述在未来火星上,人与机甲、人与AI 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故事。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融创文化拟同步开展小说、动画番剧、电影、线下场馆、元宇宙平台等不同内容的生产制作,以期实现资源互用、效率提升、成本优化。故事由灰狐创作完成,机甲形象由融创文化旗下制作公司设计完成,动画番剧已和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 站)达成战略合作,院线电影预计2024 年开始制作。与此同时,通过IP 授权、社区运营、线下体验馆等形式,进一步打造品牌。故事主角赤红机甲也将作为数字虚拟偶像进行授权和运行。这种科幻IP 的开发和长链条运营模式将深度改变科幻小说的创作模式,预计会有更多IP 定制科幻小说出现。从2022 年的情况来看,几部IP 定制作品得到的评价并不算太高,热门元素的堆砌、科幻设定的欠缺、油滑套路的情节,让很多科幻读者对此持保留态度。

《终钥战纪》是腾讯动漫科幻IP《终钥之歌》的主线内容小说。《终钥之歌》由陈楸帆担任设定总创作,构思宏大,讲述未来千年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变革,“终钥”指的是改变未来的高精尖端科技,围绕“终钥”发生的故事汇聚成《终钥之歌》。《终钥之歌》将未来千年划分为七个时代,分别是黄金时代、混沌时代、重启时代、蜕变时代、降临时代、终耀时代、轮回时代,《终钥战纪》聚焦于“终耀时代”,将故事重点放在人类与超级AI 的关系上。“终钥”系列涵盖赛博朋克、废土、虫穴、机甲、星球争霸等多种热门元素,动漫、主题曲、影视、游戏、音乐剧、剧本杀等正在同步开发。在资本和平台的多方运作下,科幻小说的内容创作既受惠于IP,又受制于IP,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如何在既定的世界观框架下完成具有新意的创作将成为挑战。

《刺客信条:长安望》是科幻游戏《刺客信条》的衍生小说。《刺客信条》是由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研发的动作冒险类游戏系列,第一部发行于2007 年。玩家在游戏中控制刺客完成任务,在任务中穿插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到现代,该游戏以超高自由度和精良制作赢得了全球游戏玩家的喜爱。《刺客信条》主系列有十二部,延伸系列、衍生影视、衍生漫画与主系列一道丰富“刺客信条宇宙”,《刺客信条编年史:中国》是其中涉及中国元素的外传性质作品。《刺客信条:长安望》是本土原创衍生小说,并没有对应的《刺客信条》游戏参考,小说以唐代武则天时期的长安为背景,将《刺客信条》的科幻设定有机融入中国历史。作为《刺客信条》中国原创系列的开篇之作,《刺客信条:长安望》的出版也为国内科幻创作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即与游戏产业进行跨行业、跨媒介合作,实现融合发展。

科幻产业的发展给科幻小说的创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在改变创作生态的同时,也为科幻小说提供更多“破圈”的机会。

结语

近年来,长篇科幻小说创作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除了传统科幻小说外,网络科幻小说成为重要成长力量。“科幻+”或将成为未来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科幻元素与热门类型结合,出现“科幻+武侠”“科幻+悬疑”“科幻+推理”等新形式。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几年,传统科幻与网络科幻之间的差异将逐渐减少,科幻产业对于科幻创作的影响将不断加大,更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作品将持续受到欢迎,这些将构成科幻发展的新业态。

或许,对于中国科幻而言,摆在面前的紧要问题不单是如何发现“下一个刘慈欣”,而是建立起高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从“灰姑娘”(1986)到“寂寞的伏兵”(2010),再到刘慈欣获得雨果奖(2015),中国当代科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如今从事科幻创作的群体不再发愁发表和出版的机会,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报刊、网络平台、写作比赛致力于发掘优质的科幻小说和有潜力的科幻作家。问题在于,作品出版之后呢?是否有来自读者、评论者或是市场的有效反馈?当下科幻的热闹,是真实的繁荣,还是虚假的幻象?从长远来看,科幻的发展,需要形成创作、出版、阅读、评价的良性互动,将作者、编辑、读者、评论家都纳入科幻生态圈,以高质量的评价促进高水平的创作,以扎实的内容赢得长期市场。

注释:

①“快穿文”是由穿越小说延伸出来的网络文学类型。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从原本生活的年代离开,带着系统或任务穿越时空,到另一个时空展开活动,结束之后前往下一个时空进行活动。主要分为系统快穿、任务快穿,系统快穿是主角意外死亡携带系统穿越时空,任务快穿是主角要在不同时空完成任务。快穿文的节奏相对较快,缺点是多次穿越容易让读者觉得乏味,有流水账之感。

猜你喜欢
科幻宇宙小说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宇宙第一群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这宇宙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