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多维思维,提升写字教学的整体效益

2024-02-01 10:09杨淑文
新教育·科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激活思维

杨淑文

【摘要】学生写字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对审美的领悟,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方法,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关注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享受写字带来的愉悦体验。在此提出要彰显直观素材,激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聚焦汉字内涵,历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借助汉字文化,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激活思维;整体效益;聚焦内涵;汉字文化

中华民族的汉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在经历了数千年演变之后,不仅承载着传递信息、抒发情感的作用,同时也兼备了极强的文化特质和审美效能。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字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写字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对审美的深刻领悟,这就意味着仅仅关注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关注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在书写中体验到愉悦,为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己之力。

一、彰显直观素材,激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

1.创设游戏,在形象思维中感受汉字节奏

小学生正处于直观性、形象性思维阶段,那些冲击视角的直观性资源,往往更容易激活他们的思维动力。教师就需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契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同时结合学生相对感兴趣的点,提升汉字的书写速度和效果,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对于相对简单的“一”字,学生识记字形并没有任何难度,也用不着耗费太多的经历,但要想写好这个“一”字的横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写好“一”可以为后续写好其他的汉字奠定基础。为了契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教师可以将指导学生写好“横”画,与生活中的溜冰结合起来。一开始运笔时,就如同溜冰一样,需要稳妥扎实的起步,紧接着是合适的顿笔,然后是有序平稳的运笔,并在行将结束之际,做顿笔和回峰处理。整个过程应该与溜冰时的状态吻合,既要做到轻盈,同时也要体现相应的迅捷。由于将写字与学生感兴趣的溜冰活动有了统整,学生的关注力就被充分激活起来,在揣摩和感受汉字书写技巧时,就不再是纯粹的记忆,而是基于自身对溜冰活动的了解,以思维认知的方式做到了真正的理解。

这样的过程,契合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学生将自己的写字始终与具体的游戏性活动进行关联,在愉悦和快乐的氛围中,毫无声息地运用了自身的思维,推动了写字能力的有效发展。

2.角色表演,在形象思维中品味汉字气质

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形象性特征,在第一学段体现得更为鲜明。这一阶段的学生喜欢将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以具象化的方式处理,但难以提炼、概括成为相对抽象的事物。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定位学生的思维特点,而采用相对机械和生硬的方式进行灌输,写字就成为了一种硬性的任务,学生写字的兴趣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激发,而且始终将自身处于绝对被动的状态,他们在写字过程中应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终将消失殆尽。鉴于此,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做好写字的准备,不妨可以采用表演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特征,把握汉字呈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从而推动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迈进,进而掌握并内化自己的写字方法。

以教学“人”字为例,很多学生在写这个字时,只是简单将其看成是撇和捺的组合,写出来的字机械、僵硬,无法展现撇捺两个笔画之间的协同气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借助幻灯片将“人”在汉字演变中的具体过程展示个学生,从一开始的甲骨文到后来的金文、隶书、行书、楷书等,學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字形变化,更是体悟了这一简单的汉字背后所蕴藏的丰富涵义和价值。在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感性体验之后,教师不妨组织学生以角色体验的方式加以展现,可以是两个学生或者师生合作的形式,用自己的身体作笔画,或者用两只胳膊作笔画,边表演边描述笔画之间的关系和书写时的注意点,不仅记住了汉字的字形,同时更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统整起来。

这样的教学引领下,学生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接受者,更为关键的是以一个积极体验者的角度把握了汉字组合的基本特点,更好地推动写字素养的高效发展。

二、聚焦汉字内涵,历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1.把握部件组合特征,在逻辑性思维中揣摩独特意蕴

汉字的组建和构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直接体现。这种基于直观性层面的视角资源,可以有效而清晰展现出汉字的独特意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不要笼而统之地将其混为一谈,可以分别从不同的部件入手,既要把握不同部件分开来的作用,同时也更要关注其组合起来的效能,继而对汉字形成合理化推测和想象。

汉字组建过程中有大量的会意字,这些汉字有着明确的表意目的,在所有的汉字中可谓特点鲜明。教师就需要在激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过程做好相应的指导性工作。以生字“明”为例,这个汉字就是由“日”“月”两个部分组合而成。教师如果仅仅告诉学生左边一个“日”,右边一个“月”,学生只能从机械的文字符号的角度展开书写,而忽略了汉字所具备的价值。教师不妨从学生常态化的生活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太阳和月亮,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就能够将这一汉字所指向的意蕴蓄积在内心世界,从而将汉字构建过程中逻辑元素融入到自身的意识深处。类似于这样的会意字还有很多,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一味地埋头书写,更需要激活学生的意识,想象汉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将符号化的汉字转化成为一幅幅画面,或者以视频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具体而鲜明的认知,凸显汉字的价值和内在意蕴,深化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字形把握。

2.洞察汉字结构特征,在逻辑性思维中内化哲学意味

汉字的书写决不能窄化为技术化的层次上,因此教师不能成为汉字书写方法和要领的传道者,而要让学生在经历实实在在的书写过程,洞察汉字背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学生一起感知和探寻汉字中的文化特质和中华文明,巧妙地利用写字契机,在学生现有认知和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开辟道路、架设桥梁,以借助写字教学历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把握汉字结构时,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书写原则和要领,比如汉字结构的平稳组合、主次有别、穿插避让等,其实这些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将汉字的书写与学生基于传统文化下的做人做事进行巧妙的融通和整合,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教学“旦”字的书写,在学生观察字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书写这个汉字,需要注意些什么?很多学生都关注到,最后的一笔横画要写得较长,以支撑起上面的“日”字。学生的这些观察发现肯定是对的,但从写字教学的视角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针对这个汉字的书写教学进行两步扩展:第一步,从单一的汉字,到类群汉字。可以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汉字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二步,则是从汉字入手,将学生的认知迁移到中华传统文化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样汉字结构,其实蕴藏着独特的中华文化处世智慧,做人做事首先应该追求平稳,稳稳当当做事,才能将事情做好。由此,学生逻辑性思维的激发,成为写字和体悟文化的重要组成方式。

基于汉字结构的哲学考量,还可以体现在其他的结构形式上。比如有些汉字在结构上存在着鲜明的主笔,在指导学生书写汉字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先从主笔入手,支撑起整个汉字的骨架。唐代诗人杜甫曾经有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中华文化讲究先主后次,先要解决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则可以迎刃而解。这一生存智慧,在汉字书写中也得到了较为集中的体现。比如指导学生书写“全”字或者“中”字时,就能明显感受到汉字在构成中的主次之分。只要抓住主要组成部分,就能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妙用。“全”字上面的“人字头”和“中”字的最后一笔“竖”,都是力承千斤,是能够凸显汉字笔画和结构的主要笔画。

除此之外,汉字的“穿插避让”也是书写时的重要准则和要领之一。比如“村”字,左边的“木”字最后长长的捺画,已经变成了短短的“点”画,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了解表面的这一形态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策略,故意将“村”左边的这个“点”画,写成长长的捺画,组织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写成捺画之后,笔画就伸向了右边的“寸”字,使得原本结构紧凑的一个汉字完全拆解开来,甚至变成了两个字。当学生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点拨引导,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汉字在部件组建成相应的结构时,为了字形的美观得体,常常会做一些调整,这就与我们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文明礼仪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汉字书写过程中这种“穿插避让”的原则,正是这种优秀文化的代表和体现。教师就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与写字进行联系,从而利用逻辑推理能力,将写字与生活、与文化的感知深入有效地统整起来。

三、借助汉字文化,历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能力不仅是生命个体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永久性动力。很多教师都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知误区,他们认为汉字是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既往知识的重新构建,因而是不需要创新的,只需要老老实实地继承即可。

诚然,每个汉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来源,其内在的价值、内涵以及所蕴藏的文化都是非常鲜明的,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用到的汉字,与古代原始的汉字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迁和发展,其本质就是汉字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凭借自己当下对汉字的了解,溯源而上,在了解汉字起源的基础上,找准本义和当下内涵之间联系,让学生真正掌握把握字形;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对汉字字源字理的探究,进一步夯实学生对于当下汉字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在书写汉字时,绝不是机械层面的描画符号,而是在展现中华民族独特而博大的文化。随着汉字字形的变迁和内涵的发展,决定了学生必须要以发展性的视角、创造性的思维融入到识字过程中,从而为实践性书写练习提供认知上的支撑,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协同发展。比如对汉字的拆解,包括拆解独体字、拆解合体字的不同部件等,都可以认识到不同的部件、不同的笔画,汉字都有着丰富的价值,通过拆解之后的理解,教师就能够利用不同部件所指向的文化内涵,以创造性思维进一步丰富对汉字的感知与理解,将学生直观性思维、形象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有机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写字效果的不断提升,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以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为例,比如很多学生都容易将衣字旁和示字旁搞混淆,究竟是一点,还是两点,使得很多学生云里雾里。探究其中的原因,就能发现内在的根源很多,但其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学生并没有能够从其所指向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因而出现了写字上的种种错误。如果教师只单纯讲解这两个偏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则始终处于相对零散和被动的状态;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则完全被僵化。即便能够书写全部正确,最终也都是纯粹性记忆的功劳,这与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任何联系。整个过程学生的理解是缺失的,感知更是无从谈起,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成为了摆设。

鉴于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含有“示字旁”和“衣字旁”的汉字时,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汉字大意和字源字理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展开记忆,比如有的学生了解到“衣字旁”的汉字,都与衣服相关,就想到了这样的区别策略:衣服都是两个袖子的,衣字旁最后的两点,就好像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袖口;还有的学生尝试将变化了的“衣字旁”和“示字旁”,逐步还原成古代的“衣”字和“示”字,掌握古代汉字与作为偏旁字形之间的联系。

第一种方法,紧扣文化内涵,需要学生以创造性思维找准两个偏旁之间的区别;第二种方法,依循学生的认知顾虑,也需要以创造性思维展现汉字长期变形的轨迹。整个指导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机械讲解,而是将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自己,真正推动了学生写字整体性效益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针对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认知动力,积极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关注力和兴趣点,这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写字教学也是相同的道理,我们不能只做写字方法和技巧的傳达者。如果仅仅是从教学的视角出发,看似输出的内容丰富,甚至是精准的,但学生并不一定能够接受。此时,教师就需要站立在学生学和学生练的角度,顺应学生的直观性思维、理性化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写字指导,为学生搭建掌握技巧、感知文化的桥梁,助推学生写字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的高效发展。鉴于此,教师就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并在激活不同学生思维状态的基础上,展示出自身独特的个性特征,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历史文化的天空之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虹.例谈小学低段写字教学中的观察指导[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6).

[2]黄小元.把握文本特点,玩转随文识字—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1(19).

[3]蒲旭亚.重笔画  养习惯  激兴趣  练技能—一年级写字教学策略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21(12).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激活思维
不要让“汉字”没有了“文化”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基于“汉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探讨
指向核心素养,词串识字教学的应然追求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
运用电教媒体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