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什政府对韩国反美主义的认识与应对
——基于美国解密档案的解读

2024-01-30 03:04詹德斌
安徽史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光州韩美军主义

詹德斌 梁 志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关系学系,上海 200336;2.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

针对前述不足,本文拟利用近年来解密的美国政府相关档案,聚焦于布什政府如何认识和应对韩国的反美主义及其政策效果。选择布什政府的原因在于,冷战结束前后是全球反美主义急剧上升的时期,而布什政府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时期。目前公开的一些档案也展示了布什政府在应对反美主义方面的一些考虑,并且相关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重要的是,“新冷战”正日益成为政界、学界和舆论界谈论的热点,也正成为一些国家制定政策的出发点。一些民调还显示出,韩国民众的对华认知日趋负面,同时却表现出了强烈的亲美倾向。(3)Pew Research Center,“Increasingly Negative Evaluations of China”,October 5,2020.Choe Sang-Hun,“South Koreans Now Dislike China More than They Dislike Japan”, The New York Times,August 20,2021.Laura Silver,“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Remains Broadly Negative as Views of the U.S.Rebound”,Pew Research Center,June 30,2021.Richard Q.Turcsanyi and Esther E.Song,“South Koreans Have the World’s Most Negative Views of China.Why? ”The Diplomat, December 24,2022,https://thediplomat.com/2022/12/south-koreans-have-the-worlds-most-negative-views-of-china-why/.在此种背景下,深入研究冷战结束前后美国如何认识和应对韩国的反美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般认为,直到1980年代初期,韩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总体上都比较正面。(4)Balbina Y.Hwang,“Anti-Americanism in Korea: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 U.S.-Rok alliance”,East Asia, Vol.20(2003),pp.60-73.Gi-Wook Shin,“South Korean Anti-Americanis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Asian Survey,Vol.36,No.8 (August 1996),pp.787-803.例如,1981年实施的一项民意调查要求受访者说出他们最喜欢的外国是哪一个,60.6%的人选择了美国,是第二选择瑞士(9.4%)的六倍多。(5)Cited in Kwon-Sang Park,“Korean Perceptions of America” ,in Reflections on a Century of United States-Korean Relations: Conference Papers,June 1982,eds.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The Wilson Center (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1982年韩国主流报纸《东亚日报》实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当时韩国人最喜欢的国家是美国(61.6%),58.1% 的人认为韩美关系“令人满意”。(6)See Hahm Pyong Choon,“The Korean Percep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in his Korean Jurisprudence,Politics and Culture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1986),pp.488-511.正因如此,当1982年3月18日位于釜山的美国文化院突然遭到纵火并且造成人员伤亡时,韩国举国对此事件感到震惊。《东亚日报》评价称:“众所周知,过去世界多地发生出于各种动机的反美示威恐怖事件,但韩国一直被视为反美骚乱的无风地带。”(7)[韩]社论:《釜山美国文化院遭纵火》,《东亚日报》1982年3月20日,第2版。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舆论中的亲美主义基本上让位于反美主义。(8)Gi-Wook Shin,“South Korean Anti-Americanis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p.787.据媒体报道和统计,截止1984底还没有显著的反美口号出现,但1985年之后突然增加,仅当年4月就发现了46件反美、反核、反对全斗焕总统访美等印刷品。(9)[韩]曹炳喆:《运动圈学生反美口号进入危险水平》,《京乡新闻》1985年5月25日,第3版。1985年5月,一群学生占领了位于首尔的美国新闻处大楼数日,要求美国就光州事件期间的行为正式道歉。同年晚些时候,一群学生占领了首尔的美国商会,抗议美国的“市场恐怖主义”,这个口号已成为学生抗议词汇的一部分。这些反美行动在1986年春天达到顶峰,学生和工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美军和核武器撤出韩国,并谴责美国支持韩国军政府和使朝鲜分裂永久化。示威者与防暴警察在工业城市仁川发生暴力冲突,标志着自1940年代以来韩国反对派首次公开表明自己是反帝国主义者,并强调韩国自1980年以来的主要发展:出现了一个有组织的(虽然主要是地下的)运动,认同第三世界并要求彻底改变韩国社会以及该国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10)Tim Shorrock,“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South Korea in the 1980s and the Rise of Anti-Americanism”,Third World Quarterly,Vol.8,No.4(1986),pp.1195-1196.一些激进学生占领或放火烧毁了美国的官方设施,而农民和商业组织抗议美国撬开韩国市场出售美国商品。例如,1988年学生袭击了首尔的美国新闻处(USIS)大楼和一处军事住宅区,破坏了美国在光州的文化院。韩国三大报之一的《朝鲜日报》1988年5月25日发表社论称,直至1987年底还是以反独裁和民主化为主流的斗争方向,现在转变成了反美。(11)[韩]社论:《“反美”的实体》,《朝鲜日报》1988年5月25日,第2版。1984—1989年曾在美国驻韩大使馆和驻釜山总领事馆担任领事的凯瑟琳·史蒂文斯 (Kathleen Stevens,后担任驻韩大使)在美国领事馆的设施遭占领和纵火袭击后不得不住在美军基地哈亚莉亚(Hayaliya)营地,而不是釜山市中心。1989年10月13日拂晓,当6名携带自制炸弹的大学生翻过美国驻首尔大使馆围墙进入馆内时,格雷格(Donald Gregg)大使夫妇只好穿着睡衣逃离。(12)[韩]孙济民:《对经历过1989年美国大使馆纵火事件的格雷格大使的采访》,《京乡新闻》2015年3月6日,第4版。

从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国报纸上也充斥着有关反美运动的新闻报道。例如,用“反美”作为关键词检索韩国报纸数据库(newslibrary.naver.com)发现,四家报纸(《京乡新闻》《东亚日报》《每日经济》《朝鲜日报》)1984年刊登的报道中只有111条含有“反美”字样,而且主要是有关其他国家反美活动的新闻,但1985年增加到283条,1986年621条,1988年712条,1989年859条。美国被韩国媒体描绘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是从民族分裂到威权主义和社会不平等等一系列韩国弊病的最终根源。

韩国学生和工人的反美运动以及媒体的广泛报道无疑影响着韩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这可以从同一时期实施的各种民调中看出。韩国现代社会研究所1987年5月26日—6月5日实施的民调显示,85%的大学生认为朝鲜半岛分裂的责任在美国。(13)[韩]统计:《85%大学生认为美国造成南北分裂》,《韩民族新闻》1988年9月16日,第11版。首尔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1988年10月以首尔五所主要大学和釜山大学的700名大学生为对象实施的民调显示,将1945年进驻的美军视为“解放军”的不过1.6%,而视为“占领军”的达47%,有51%的大学生将其视为日本之后的新统治者,绝大多数人都将朝韩分裂视为美国的责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认为美国在光州事件中没有直接责任的只有3.6%,67%的大学生认为美国间接支持全斗焕,甚至有28.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该事件背后的操纵者。基于以上认识,60.4%的大学生认为驻韩美军应该撤出,认为需要遏制朝鲜南侵而有必要驻扎的只有1%。(14)[韩]赵宪注:《大学生反美意识根深蒂固》,《东亚日报》1988年11月17日,第14版。6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积极支持韩国的威权主义,只有5.8%的人认为美国为韩国的民主化做出了贡献,91%的大学生要求收回韩军作战指挥权,认为美国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的比例为50.6%。(15)[韩]崔由灿:《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50.6%认为美国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韩民族新闻》1988年12月2日,第7版。韩国87%的劳动者认为韩国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国家统一,73%支持美国撤出核武器。(16)[韩]统计:《87%劳动者赞成统一是根本任务》,《韩民族新闻》1988年8月12日,第6版。

由此可见,1989年1月上台的布什总统一开始就面临着棘手的韩国反美主义问题。特别是,布什总统计划在2月底借出席日本天皇葬礼之机出访东亚,其中包括韩国,所以美国政府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

在筹备布什总统访韩、奎尔(James Danforth Quayle III)副总统访韩,以及卢泰愚总统访美过程中,美国驻韩大使馆、国务院以及情报机构着重分析了韩国国内形势和韩美关系,其中包括对韩国反美主义的研判。在上述政府机构看来,导致韩国反美主义的原因如下:

(一)“光州事件”的影响。布什访韩前夕的1989年2月23日,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局编写的《东亚太平洋动态》专门分析了韩国反美主义,断定“1980年光州事件后反美主义开始在韩国抬头”。(17)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这一论断也表明,美国并不认为在此之前存在反美主义。美国国务院在给奎尔的简报中称,一些韩国人“错误地”认为,美国默许了全斗焕在1980年5月“光州反政府民众起义”中采取军事行动,进而导致200人死亡。“许多韩国人”仍然认为,美国未能阻止或谴责全斗焕的行动。韩国人相信美国心甘情愿地默许全斗焕上台,因为里根政府上台后第一个邀请全斗焕进行国事访问。(18)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

(二)美国对韩国民主化的冷漠。在给奎尔的简报中,国务院援引美国新闻处实施的一项民调称,“一小部分人”认为,相较于促进韩国民主,美国对维持在韩国的影响力更感兴趣。美国认为,尽管韩国在民主化方面取得了进展,但自 1986 年以来人们对美国对韩国民主承诺的怀疑有所增加。(19)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美国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之一是,里根政府时期的国务卿舒尔茨1986年5月8日访韩期间的言论曾令韩国民主势力极度不满。韩国民主化运动的两大“斗士”金大中和金泳三曾在媒体上公开批评舒尔茨的访问“令韩国人失望”,“(此次访问)在帮助韩国民主化方面一事无成,并且可能使学生、工人更加反美”。(20)[韩]《两金称韩国人对舒尔茨访韩感到失望》,《东亚日报》1986年5月10日,第1版。当时美国驻韩大使馆也向国内汇报了使馆政治官员同金大中谈话的内容。金大中抱怨舒尔茨的访韩令人“震惊”和“沮丧”,因为韩国人认为舒尔茨的讲话是对全斗焕政府的支持,是打反对派的耳光。美国驻韩大使馆评价说,金大中原本期待舒尔茨向首尔传达“变革之风”的信息,因此对舒尔茨国务卿在此期间重申美国政策深感失望。(21)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Kim Dae Jung on Shultz Visit,Anti-Americanism and Political Prospects”,May 23,1986,in DNSA, KO00545.拥有32名国会议员的反对党新韩国民主党(NKDP)也通过美国驻韩大使馆致信里根总统,表达对美国对韩国民主化政策的失望。(22)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ROKG Opposition Legislators’ Message to President Reagan”,May 23,1989,in DNSA,KR00137.

(三)美国在经贸上对韩施压。美国无疑知道经贸问题是造成韩国人反美情绪加剧的原因之一。美国国务院在布什访韩前的一份简报中就提到,“韩国人还认为,就在他们经济开始繁荣的时候,曾经放纵的山姆大叔正在胁迫他们在贸易上做出让步。”(23)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实际上,时任和平民主党(PPD)党首的金大中就曾当面告诉访韩的布什总统说,美国要求韩国农民付出太多的牺牲,这在他们当中制造了不良意愿。金大中称,反美情绪不仅在韩国年轻人,也在一般民众中间扩散。统一民主党(RDP)党首金泳三也断定,相当一部分韩国年轻人现在有反美情绪。金泳三说,正在进行中的有关贸易自由化的谈判在塑造韩国人对美国的态度方面非常重要。(24)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s Meeting with Korean National Assembly Leaders”,February 27,1989,in DNSA,KR00144.金大中批评的是美国迫使韩国开放农业市场,金泳三批评的是美国在贸易上对韩施压。七个月之后,美国国务院在给副总统的简报中如实地援引美国新闻处的民调称,“三分之二的韩国人认为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占了韩国的便宜”。(25)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这说明国务院希望白宫认识到韩国人在经贸问题上的严峻态度。

(四)韩国北方政策的影响。美国驻韩大使馆在为布什访韩做相关准备工作时就意识到反美主义是个“问题”,并在2月8日致国务院的一封电报中专门分析了韩国学生运动情况。电报评价称,当前学生运动的领导人认为,美国支持韩国的独裁政府,驻韩美军是为了自己的地缘政治目的而维持半岛分裂,并对韩国施加经济压力以榨取韩国大众。(26)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 Bush’s Visit to Korea: Student Movement Reaction”,February 8,1989,in DNSA,KO00614.布什政府上台时正值卢泰愚政府开始推进“北方政策”时期,所以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局撰写的《东亚太平洋动态》断定,卢泰愚推动韩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与朝鲜的对话以及调整美韩军事关系的承诺也助长了反美气氛。对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的过高期望助长了这样一种说法,即韩美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27)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国务院在给副总统的简报中也根据美国新闻处的民调称,许多韩国人将1945年朝鲜半岛分裂归咎于美国。(28)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 KR00650.这实际上都是南北关系有所好转之后,韩国人越来越期待统一造成的。

(五)韩国民主化转型的影响。美国对韩国反美主义的生成还有一个很表面化的认识,那就是韩国民主化的影响。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局1989年2月撰写的报告称,“就在几年前,任何高喊‘美国佬,滚回家’的人都会被当作共产主义者投入监狱。但随着韩国民主化,反美情绪已蔓延至普通民众并为社会所接受。”(29)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国务院在给副总统的简报中也判断说,“1987年自由化之前,韩国人在自由表达对美国的看法时会感到受到限制,他们现在可以直言不讳。”不过,美国同时判断称,“大部分(看法)是支持(美国)的,但也有批评和坦率的”。(30)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 KR00650.美国官方的认知与韩国保守势力基本上一致。例如,韩国《朝鲜日报》1988年5月28日就曾将韩国民主化运动的逻辑简化成“民主化=反美=统一”。(31)[韩]韩三熙:《从民主化到反美统一》,《朝鲜日报》1988年5月28日,第2版。

(六)不平等的韩美关系。在美国副总统的亚洲之行(1989年9月19—28日)前,美国国务院9月13日提供了一份有关韩国和日本的简报。简报在评价美韩安全关系时称,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韩国人认为需要美军,但对于需要多长时间持有不同看法。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激起了人们对驻韩美军高调存在的“成本”的不满,包括:错误且广泛地认为指挥关系是让美国将军全面控制韩军;对驻韩美军占领精选土地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包括首尔市中心龙山基地的大规模驻军;认为依据驻韩美军地位协定给予美国军队不公平优待;担心美国的存在和“协作精神”演习以及其他大型联合演习阻碍了南北对话;普遍认为美国核武器的存在带来了将韩国卷入核战争的危险。(32)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 KR00650.

布什政府对韩国反美主义原因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反美趋势的研判,而该判断又对其采取何种对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美国的判断可以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阶段来看:

(一)短期来看,美国认为布什总统访问期间会有大规模示威。美国驻韩大使馆在1989年2月8日发给国务院的一份电报中分析了韩国学生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并据此预测称,布什总统的访问为学生运动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绝佳宣传机会。学生们可能会发起反对访问运动,并用它来为反美观点做宣传。电报同时预测称,这种反对运动可能无法在广大学生中获得大规模支持,所以示威活动的规模应该会比较小。然而,示威者会向媒体,特别是国际媒体展示其反美活动。尽管如此,学生们可能不会真正尝试破坏实际的访问,因为这会引起韩国公众对学生的强烈抵制,毕竟公众会对这样的结果感到尴尬,而且学生领袖们希望保持他们在公众面前的“单纯意图”。学生们可能会选择继续在韩国民众面前呈现反美的痛苦,而不是在美国电视屏幕上展示“反美主义”。(33)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 Bush’s Visit to Korea: Student Movement Reaction”,February 8,1989,in DNSA,KO00614.美国做出这一判断是基于如下认识:反美的主体是激进的学生,而大部分公众并不反美。

在布什总统访韩前十天(2月17日),美国国务院向驻韩大使馆发了一封电报,通报了布什访韩的准备情况,也汇总了过去十天中发生的几起反美示威活动。例如,2月16日示威者向光州的美国文化院投掷燃烧弹,砸碎了窗户玻璃,文化院的外层大厅被烧焦,还造成5名警察受伤。电报称,这是本月发生的第三起针对光州美国文化院的袭击事件。电报还称,驻韩大使馆迄今已两次收到学生团体的来信,抗议布什总统访韩。电报称,在与2月13日抗议活动相关的暴力事件之后,成千上万的农民和学生示威者反对韩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反对进口美国农产品。电报称,“与持不同意见者对抗的担忧正日益增长。”不过,国务院仍认为,虽然学生们计划抗议布什总统访问,但他们知道,美国政府的安全部门会让他们远离现场,所以学生们毫无疑问会利用媒体展示示威情况。(34)Te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U.S.Embassy in Seoul,“Weekly Status Report: Korea,February 17,1989”,February 17,1989,in DNSA,KO00623.在布什访韩四天前(2月23日),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局对形势的判断似乎更加悲观。该局的文件称,“我们预计会出现针对布什总统访问的重大抗议活动”,在持不同政见者反对卢泰愚政府的春季攻势中会出现大量反美信息,因为最近组建的一个激进团体联盟发动了数起异常暴力的抗议活动。美国还担心,长期以来美国的设施一直是抗议活动的常规停靠点,但学生激进分子现在可能将目标对准美国个人。(35)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不过,布什访韩结束后美国的评估认为,反对布什的示威没有当初预期的那么严重。这无疑也影响了美国对韩国反美情绪中长期趋势的判断。

(二)中长期来看,美国自信韩国的反美主义将会消退。尽管当时韩国的反美主义比较严重,但白宫似乎不是非常在意。因为布什总统在倾听韩国反对派领导人诉说反美主义并要求美国采取措施后就称,他意识到一些韩国人有反美感情,但倾向于认为大多数韩国人向往美国民主。布什明确表示并不担心反美主义。他说,美国和韩国一起走过了很长的路,也将一起走得更远。布什说,美国能够接受批评,也已经受到了很多批评,来自全世界的批评。布什重申,美国将信守对韩国的承诺,包括守护民主,保护韩国的安全,以及促进人权。布什说,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韩国,外交政策都不会被极端主义分子(Extremists)支配。布什总统说,如果美韩政治领导人能够坦率交谈,韩国和美国的民主就能够克服美韩关系面临的挑战,包括反美主义、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36)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s Meeting with Korean National Assembly Leaders”,February 27,1989,in DNSA,KR00144.

布什总统的看法无疑影响了美国政府对韩国反美主义的判断。从美国驻韩大使馆与国务院的相关电文中可以看出,美国确信韩国反美主义会逐步弱化。理由有:一是民主化之后反美势力分裂。虽然韩国的学生运动团结一致谴责美国,但因理论、地理和学校等的差异造成了组织上分裂成不同的派系。在1987年6月大规模的“民主”示威活动中,统一的学生运动之所以能将数十万示威者推上街头,就是因为示威的主题跨越了派系路线。自那以后,该运动从未能够召集超过几千人进行示威。不要说普罗大众了,仅一般学生群体也对再次举行像1987年那样的大规模集会表示冷漠,有时甚至在某些场合对示威者发出嘘声。(37)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 Bush’s Visit to Korea: Student Movement Reaction”,February 8,1989,in DNSA,KO00614.韩国学生在1960年推翻李承晚政权和1987年迫使全斗焕接受总统直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从那以后未能成功地为他们的事业争取到广泛的公众支持。(38)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

二是韩国的主流舆论仍支持韩美同盟。美国国务院情报研究局1989年2月23日撰写的《东亚太平洋动态》分析称,“现在的韩国主流舆论更加支持牢固的美韩关系,除非在贸易问题上出现重大纠纷——大多数韩国人更希望与美国的关系回到更平稳的状态。”美国还发现一个动向,即韩国军方和卢泰愚总统所在政党的强硬派对反美情绪的抬头越来越警觉,这促使卢泰愚降低了调门,转而强调韩美关系的重要性。另外,随着南北对话的停滞,大量的韩国媒体发表社论称,削弱与首尔在危机中唯一可以依赖的朋友的关系是愚蠢的。(39)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in DNSA,KO00624.这一判断与后来美国自己实施的民调结果基本一致。美国驻韩大使馆援引美国新闻处的一项民调称,总体而言,59%的韩国人喜欢美国,而70%的大学生“不喜欢美国”,即对美国的支持存在代沟。电报称,韩国人普遍支持美国的军事存在,甚至在学生中间也是如此。(40)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

三是韩国民众不支持激进反美。美国驻韩大使馆1989年2月8日在发给国务院的一份专门分析韩国学生运动的电报中称,学生领袖们试图通过使示威更加暴力,并在能取得最大宣传效果的地方举行,特别是通过电视来报道其示威场面,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示威活动的影响,也有一小部分学生针对政府大楼或美国设施等引人注目的象征性目标公开发动攻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例如,美国国务院同年9月在给副总统的备忘录中称,虽然韩国人尊重学生运动的传统由来已久,但随着七名釜山警察在与学生的对抗中丧生,持不同政见的文益焕牧师、激进的女学生林秀卿等连续被曝光非法访问朝鲜,今年(1989)春天公众对暴力活动的容忍度明显下降。备忘录称,当前示威活动减少,反美主义很少作为主题出现。现实中的示威活动没有电视上显得那么暴力和更具破坏性,因为它们绝大多数时候是学生和警察之间一种受到控制的仪式(controlled rituals)。警察纪律严明、克制而且通常避免被激怒。(41)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

在对韩国反美主义的起因和趋势分析的基础上,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其中显然也包括吸收来自韩国意见领袖的建议。

(一)极力澄清美国与光州事件的关联。里根政府时期,美国曾多次拒绝发表有关美国与光州事件无关的声明,因为担心此举令全斗焕政府陷入困境。(42)[韩]边龙植:《美国政府拒绝发表与光州事件无关的声明》,《朝鲜日报》1986年5月25日,第1版。1988年7月29日,美国驻韩大使馆再次向国务院发电报称,一群持不同政见者接近大使馆,要求大使回答美国卷入光州事件问题。大使认为,提供一些回应比拒绝请求要好。大使馆还草拟了一份题为《美国与光州》的简短声明以撇清与光州悲剧的关系,并计划8月2日给学生。(43)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Official-Informal”,July 29,1988,in DNSA,KO00591.但之后并未见里根政府做出反应。因此,金大中向到访的布什总统抱怨说:美国应该理解,反美感情源于美国政府长期支持韩国独裁政府,并指责美国在解决1980年光州事件方面展现的诚意不足。(44)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s Meeting with Korean National Assembly Leaders”,February 27,1989,in DNSA,KR00144.

在韩国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务院1989年6月20日终于正式发表了《关于美国在光州事件期间的政策和行动的公开声明》,回应韩国国会设立的“光州民主化运动真相调查特别委员会”的调查。美国国务院称,该声明和附录综合了美国政府掌握的所有资料,是一份最终版的报告,不会再有增加的内容。(45)[韩]金昌基:《美国国务院正式声明》,《朝鲜日报》1989年6月22日,第1版。美国明确表示,“我们对进入光州的韩国军队没有控制权,也没有责任,对当时韩国领导人的影响有限。”(46)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美国驻韩大使馆和美国国务院在后来的多份文件中自评称,这份坦率的报告帮助“澄清了韩国民众的误解”。(47)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国务卿贝克(James Addison Baker III)1989年10月13日在致布什总统的备忘录中也称,这份报告“有效地澄清了反美谣言”。(48)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Official Working Visit of President Roh”,October 13,1989,in DNSA,KR00653.

此外,1989年9月27日赴任的新任美国驻韩大使格雷格在上任三个月之后就于1990年1月7—9日前往光州访问,并与60多名各界人士见面,解释美国在光州问题上的立场。虽然访问期间,光州的大学里举行了各种抵制示威,在野人士拒绝与其会面,但格雷格自评称,“此行为恢复光州与美国的和解关系播下了种子”。(49)[韩]洪健淳:《与光州和解,美释放积极信号》,《东亚日报》1990年1月11日,第12版。韩国主流媒体也积极评价其通过公开访问活动开通与光州对话之路。(50)[韩]洪健淳:《与光州和解,美释放积极信号》,《东亚日报》1990年1月11日,第12版。两年后的1992年1月15日,美国驻韩大使馆在给国务院的一份电报中汇报了金大中与格雷格的谈话。金大中称赞格雷格赴任不久就前往光州访问之举对该地区治愈创伤的进程做出了贡献。(51)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Opposition Leader Kim Dae Jung on the North-South Nuclear Negotiations,Domestic Politics,Anti-Americanism and Rice”,January 15,1992,in DNSA,KR00193.由此可见,美国在光州问题上的解释工作对化解反美情绪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降低美国的“可见度”。上世纪80年代,韩国反美运动攻击的主要目标是“美国在韩国存在的象征”,包括美国使领馆、新闻处大楼、文化中心和军事住宅区等。位于首尔市中心的驻韩美军基地以及驻韩美军频繁的犯罪活动导致韩国人相当不满。于是,美国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了一些举措。首先,部分关闭在韩外交设施。布什总统1989年2月27日访韩当天美国就曾决定将光州、大邱和釜山的文化院以及釜山领事馆临时关闭一天。美国给出的理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示威者渗透这些设施的可能性,因为此时韩国各地的数千名警察正被转移到首尔,而激进的煽动者更有可能试图给美国政府和韩国政府制造尴尬。(52)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Closing Mission Facilities in Pusan,Kwangju and Taegu on February 27”,February 24,1989,in DNSA,KO00626.5月9日,美国正式宣布限期关闭光州美国文化院。同月22日,光州市宣布将该设施收归光州管理。1996年10月和1997年4月,美国又相继关闭了位于釜山和大邱的美国文化院,釜山领事馆也从1999年4月起关闭,并将建筑整体移交给了韩国政府。

其次,驻韩美军龙山基地搬迁。1989年9月美国国务院在给副总统奎尔的备忘录中评价称,由于韩国快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正在改变韩国对美国、美国预算以及贸易/市场的优先事项,紧密的美韩关系正经受压力。这份备忘录提及卢泰愚总统曾建议美国降低美军驻扎的“可见度”(visibility),但当时美国因不了解细节而未置可否。(53)“The Vice President’s Meeting with President Roh”,in DNSA,KR00148.国务院在给奎尔的另一份谈话参考文件中建议副总统向韩方表态“同意卢泰愚总统的评估,即我们需要让驻韩美军的存在更加低调”。这表明美韩双方已同意搬迁龙山驻军。不过,美国当时提出了三个前提条件:(1)韩国政府支付搬迁费用;(2)作战能力不会下降;(3)重建符合美国标准的新基地。(54)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 KR00650.奎尔副总统访韩九个月之后的1990年6月,美韩正式签署了在1996年之前将位于龙山的驻韩美军第8军搬迁至外地的协议。(55)[韩]纽西斯通讯社:《1996年之前完成龙山美军基地搬迁》,《韩民族新闻》1990年6月26日,第1版。虽然此后驻韩美军龙山基地的搬迁一再拖延,但达成搬迁协议本身表明了美国的姿态。另外,美国也答应通过谈判将驻韩美军电视网(AFKN)转移到有线电视或特高频无线电波(UHF),以此降低韩国人的反感。

(三)推动韩美关系平等化。美国在化解韩国人认为的不平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让步。一是修改《驻韩美军地位协定》。早在布什总统访韩时,金泳三就曾当面敦促布什说,“如果美国付出充分的努力去修订驻韩美军地位协定并解决其他当前的问题,两国就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56)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resident’s Meeting with Korean National Assembly Leaders”,February 27,1989,in DNSA,KR00144.美国副总统奎尔1989年9月访韩前,美国国务院在给他的简报中称,美国正与韩国政府合作,共同回应韩国的担忧。包括:最近在《驻韩美军地位协定》审查方面取得良好进展,确立新的实施程序;正在进行的驻韩美军和韩国国防部的指挥系统研究。(57)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 KR00650.两周之后的10月13日,国务卿贝克在致布什总统的备忘录中就卢泰愚总统访美和美韩首脑会谈事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备忘录称,韩国的实力增长和安全形势改善使美国能够逐渐在韩国防御方面的角色从“领导”转向“支持”,并重新定义美国的任务。备忘录称,这将向韩国人民和朝鲜表明,韩国是其命运的主人,同时又不会降低美国的威慑能力。(58)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Official Working Visit of President Roh”,October 13,1989,in DNSA,KR00653.经过两年的谈判,美韩于1990年12月修订了《驻韩美军地位协定》,其中包括大幅扩大韩国政府对驻韩美军犯罪行使裁判权的范围。

二是美军移交平时作战控制权。卢泰愚总统1990年2月15日在会见访韩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Dick Cheney)时首次正式提出韩美两国慎重讨论由韩军承担作战控制权中的平时作战权问题,而这一权力一直是由美国人担任的韩美联合司令部司令行使的。1992年10月举行的年度安全磋商会议(SCM)中,美韩就1994年底前向韩军移交平时作战控制权达成了协议。

(四)满足韩国的“虚荣心”。随着韩国的发展,美国越来越意识到积极评价韩国有助于安抚其反美情绪。一方面,称赞韩国取得的成就。由于美国副总统奎尔访韩正值韩国成功举行汉城奥运会一周年,所以美国国务院在给即将访韩的副总统的一份谈话参考文件中建议他开场就赞扬“韩国政治和经济成就以及举办盛大的奥运会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59)“Points to Make”,in DNSA,KR00149.在另一份备忘录中,建议副总统在会见韩国总理姜英勋时借机赞扬韩国经济和政治成就,包括称赞韩国举行的盛大的奥运会给美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简报还建议副总统在会见韩国企业家时也这么说,并在会见韩国意见领袖时强调韩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0)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不过,从目前公开的档案和报道中尚未发现奎尔是否在一系列会谈和会见中表达了近似的看法。

另一方面,表达对韩国民主化的支持。为了汲取舒尔茨访韩的教训,美国国务院在提供给副总统奎尔的备忘录中明确称,副总统此行有两个目标,其中之一是表达对韩国民主发展的钦佩,但也要表达对近期韩国人权问题的关注。备忘录建议副总统在韩国做如下表态:“韩美在安全、贸易和更广泛的民主方面拥有共同利益。美国将韩国视为平等伙伴;坚决支持韩国人民争取更大程度的政治自由化和充分民主的努力。……除了支持韩国的民主愿望外,美国不扮演其他任何角色。美国支持韩国在人权方面的持续进步。”简报建议副总统在会见韩国意见领袖时就反美主义问题表达以下看法:“作为舆论制造者,你们对公众对美国的看法有很大影响。我们不奢望韩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美国人的自我看法相同,但我们确实希望得到公平、平衡的评价。”(61)OVP Memorandum for the Vice President,“Korea Scope Paper”,September 13,1989,in DNSA,KR00650.

布什政府见证了韩国反美主义的消长。韩国反美主义在这一时期的消退有多方面原因,但无疑少不了美国自身的努力。对此,美国政府也有积极评价。国务卿贝克在1989年10月13日致布什总统的备忘录中开篇就评价说,“韩美关系非常好,反美情绪正在消退。”(62)Memorandum for the President,“Official Working Visit of President Roh”,October 13,1989,in DNSA,KR00653.至布什政府行将结束的1992年5月,国务院韩国处处长卡特曼(Charles Kartman)在给克拉克(William Clark)大使的备忘录中也评价说,“虽然反美主义还没有消失,但不再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了,即便在光州亦如此。”(63)From Charles Kartman to Ambassador Clark,“Korea Issues”,May 8,1992,in DNSA,KO00743.美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韩国意见领袖的认知一致。金大中1991年12月27日在与驻韩大使格雷格的谈话中表示:“韩国的激进运动已经衰落,反美感情已经减弱。”(64)Telegram from the U.S.Embassy in Seou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Opposition Leader Kim Dae Jung on the North-South Nuclear Negotiations,Domestic Politics,Anti-Americanism and Rice”,January 15,1992,in DNSA,KR00193.由此可见,布什政府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缓和反美情绪的作用。

不过,美国对韩国反美主义根源的认识显然还不够深刻,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够彻底。因为美国始终不愿公开承认反美主义就是美国造成的,担心公开承认这一点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反美主义,进而影响美国在韩国乃至东亚的利益。美国甚至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最近爆发的反美情绪凸显了韩国人对美韩关系的复杂情绪。韩国激进分子继续让美国成为他们国家所有弊病的替罪羊(从1945年的分裂开始)。”(65)United States of State Bureau of Intelligence and Research,“ROK: Anti-Americanism”,East Asia-Pacific Dynamics,February 23,1989,p.12,in DNSA,KO00624.也就是说,美国总体上认为激进分子是反美情绪的主体,而且认为反美主义的根本原因在韩国内部,所以美国主要是期待激进分子减少,或韩国民众不再支持激进的反美活动。正如卡特曼所分析的那样:“学生激进分子的减少是(反美主义消退的)一个因素。”(66)From Charles Kartman to Ambassador Clark,“Korea Issues”,May 8,1992,in DNSA,KO00743.正因如此,美国仍继续在经贸等问题上对韩国施加开放市场的压力,继续维持驻韩美军的治外法权,至今也没有向韩军移交战时作战控制权,仍在塑造朝鲜为敌人,暗地里阻止朝韩和解统一。

反美情绪显然不只是所谓“激进分子”才有,而是植根于美韩关系不对称性,植根于美国的霸权行径。因为从美军占领韩国开始,韩国就出现了反美运动。韩日关系正常化期间,韩国国内也掀起了一场反美浪潮,因为韩国人认为美国在迫使韩国对日让步。(67)Mobius J.Mark,“The Japan-Korea Normalization Process and Korean Anti-Americanism”,Vol.6,Issue.4 (1966),Asian Survey,pp.241-250.正因如此,只要韩美关系没有实现平等,美国仍然维持其在韩国的特权并阻止半岛统一,潜伏的反美情绪遇到合适的气候和土壤时又会出现,例如2002年韩国掀起了大规模反美运动,2008年也是如此。

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出现了对华负面认知的情况,东亚近邻韩国尤为突出。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准确地分析原因,并主动采取有效举措,从而为两国关系的改善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猜你喜欢
光州韩美军主义
年味儿
新写意主义
学礼仪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
近光灯主义
美《国防授权法》修订案规定驻韩美军不少于2.2万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最大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