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育路径

2024-01-23 00:30朱清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培育幼儿园融合

朱清

高质量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必须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保障。作为学前融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作为特殊需要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公平教育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区域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探寻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育路径,提出针对性建议,推进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学前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剖析发展需求,探索培育意义

目前,支持与培育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理论研究较多,但缺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范例。基于此,我们首先在深入剖析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育的意义。

1.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均衡的需求

每个儿童都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学前期是儿童受教育的起步环节,进行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培育,是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惠民和公平均衡的必由之路。

2.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学前融合教育主要针对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身体残疾儿童和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让他们在普通幼儿园内全融合或半融合地生活与学习。教师对特殊需要儿童尊重接纳的态度、认知理解的程度和教育干预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些儿童能否顺利适应生活与学习,以及生活与学习质量的高低。也就是说,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责任感、胜任力,关乎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3.教师专业能力优化的需求

据调查发现,本区域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逐年增多,然而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未受过融合教育专业训练,遇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往往是束手无策。对普通教师以及他们所开展的融合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本区域承担融合教育的普通教师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手段以及对儿童诊断评估、行为干预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此,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专业结构有待调整,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二、直面专业困境,解决培育问题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培育属于复合型教师的培育范畴。实践证明,这种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组合。目前,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师对融合教育期望偏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相关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不够,社区支持系统欠完善,社会对融合教育的认同度较低等。

1.专业背景不完备

职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的双轨培养,导致学前融合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脱节。本区域的绝大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对特殊教育了解不多,对融合教育更是知之甚少。教育现实提示我们,对没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融合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尤为重要。

2.专业认同底气不足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没有对教师的融合教育素养和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国内关于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培训也并未形成科学化、系统性的体系。融合教育教师培养目标不明确、资格认证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对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认可和重视。

3.专业资源开发不够

我们在深入调研后发现,资源的获得是否便利、利用是否有效,影响着教师对融合教育的信心和态度。在知识资源、课程资源、专家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等不充分的情况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更容易拒绝接受特殊需要儿童。因此,各类资源的识别补充、利用开发,有利于增强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信心,助推他们持续关注学前融合教育,进而积极投入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4.专业研训缺乏实践

目前,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育的模式通常是:理论层面上重点介绍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教育需求等;知識层面上重点介绍不同障碍类别儿童的学习特点及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的环境适应要点等;操作层面上关注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方法,特殊需要儿童的行为观察和教育评估等。对于普通幼儿园教师来说,这样的培育模式缺少实践操作,教师们往往存在“心理准备不足”“听了理论不会用”等现象。

三、多措并举,探寻培育路径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虽然在培养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在学习交流、分享合作、协同互助等方面达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这也成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共同经验。

1.扩大认知场域

(1)优化结构

笔者所在区域已建立较为规范的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育的组织架构,即在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特教教研员、特教指导中心专家的引领下,通过分层培育,已形成巡回指导讲师、巡回指导教师、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普通幼儿园教师等多层次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如下图所示。

在学前融合教育教师队伍培育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层级教师的学习需求,考虑到在教师原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分别设立相应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其中选修内容主要有:给巡回指导讲师增加课程与教学的个性化评估以及管理学高阶理论,儿童观察记录与分析、儿童行为诊断高级操作方法等内容;给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增加特殊需要儿童自理能力训练法,交往技巧实操,行为矫正技术,以及机体康复技术等内容;给普通幼儿园教师增加与特殊儿童交往技巧,教、学具制作,辅具运用与训练技巧等内容。采取分层次、递进式学习方式,形成不同的知识点和培训模块,以此促进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优化。

(2)编制手册

因为普通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面广量大,平时很少有整段的学习时间,所以我们多数时候只能采用“短、平、快”的培训方式,帮助他们比较快速有效地成长。基于此,我们自编了《图解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学前融合教育家长指导手册》,提供给教师和家长进行学习。其中,《图解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编写。理论篇包含什么是融合教育、如何看待融合教育、怎么开展融合教育、如何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交流等28个核心问题。实践篇涉及特殊需要儿童入园准备期、适应期、融合期和转衔期的沟通交流、日常照料、教育评估、家园合作以及社区服务等42个核心问题。《图解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指导手册》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符合幼儿园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工作性质,能比较有效地促进普通幼儿园教师对融合教育的认知内化。

2.拓展实践场域

(1)创建实践基地

融合教育的学习培训与其他内容的学习培训不同,它更强调教师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实例越多,应对的能力就越强,对持续提升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胜任力越有帮助。我们在区域内创建了融合教育实践基地,给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以此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场。目前,本区建立的实践基地分为四种类型,即幼儿园的实践基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基地、残联机构的实践基地和爱心家庭的实践基地。幼儿园的实践基地主要以街道为单位,本区有13个街道,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园。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基地设在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班,每周二向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开放。以上两类实践基地都采用随访制,先通过电话、网络平台等方式进行联系,然后现场核验身份就可以入园入校。残联机构的实践基地主要选择区域内办学规范、条件较好的民办机构,每月可以接收3—4次的教师见习、实习活动。爱心家庭的实践基地主要选择区域内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给予一定帮扶。以上两类实践基地均采用预约制,需要提前两周上报区资源中心,再由区资源中心或残联机构统一安排。

(2)组建研究联盟

针对区域内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自助课题研究项目,开展了长达7年的相关研究。随着课题研究成果的逐步推广,目前已有鼓楼区以外的8个区域的幼儿园陆续加入了后续的研究。笔者深有感触,与本区域外幼儿园的长期沟通与合作,使本区域的教师有了更广泛的实践空间和机会,教师的专业视野得以拓展,协同合作能力得以提升。

3.构建资源平台

(1)邀请专业人士,形成专家资源库

我们成立了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区特殊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讨论交流,主要是确定研究方向、不断改进相关工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由大学教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心理医生、儿科医生等组成的区域特殊教育专家学术团体,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发现典型案例,助推个案研究。

(2)招募志愿者,组建片区协作体

我们在区域内招募融合教育志愿者,建设以辖区内融合教育基地园为核心的学前融合教育协作体。针对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长、幼儿园教师的困惑和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让幼儿园、家庭与社会共同发力,形成多方面、立体化的儿童成长支持系统。例如,盲道的畅通,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离园时间的弹性安排,特殊需要儿童的家庭护理服务等。

(3)创建管理平台,统筹专项资源管理

我们创建了相应的区域管理平台,主要涉及区域内资源教室设施设备的统筹管理、融合班级设施设备的统筹管理,以及专供特殊教育的玩具材料的统筹管理等,这样不仅解决了普通幼儿园供特殊需要儿童使用的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已建的资源教室由于人员不稳定或缺少运行经费而闲置的问题。

4.建立优化机制

建章立制能促进工作的深入持久。有关融合教育教师培育机制的建立能让教师获得专业保障和归属感,机制的完善能助推教师获得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1)制定行为标准

我们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初步拟制了《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行为标准(试行)》。具体内容分为师德与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行为三个部分。专业知识部分共分为2项,主要涉及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及其保育和教育的知识等;专业行为部分共分为6项,主要涉及观察与描述、设计与实施、创设与营造、协同与评估、沟通与交流、支持与服务等(见下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确保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日常行为规范有效,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

学前融合教育教师专业行为标准(试行)

(2)健全发展机制

持证上岗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因此,我们抓住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中小学资源教师培训与认证的契机,申请并组织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专场培训与考核认证,完善了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学前融合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协同区残联、街道和社区每年开展一次“学前融合教育宣传周”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宣传主题,如2023年的宣传主题是“特别的爱,特别的你”,邀请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参与宣传并进行跟踪报道。每年均有区级“最美融合教育教师”“德育一枝花”“融合教育征文”评选展示等活动;区教师发展中心每两年滚动组织教师融合教育基本功大赛、融合教育优质课和融合教育论文评比等活动。近期,区政府在调研审议的基础上,拟为中小学(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发放专项津贴。

(3)关注专业指导

家园互动的联合机制和巡回指导制度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家园互动的联合机制主要是合理共享儿童发展动态信息,科学发挥家委会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作用,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优质和谐的教育环境。巡回指导制度由区教师发展中心和区资源中心负责统筹,每年一次实施对区域内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园的巡回指导,每次指导时长视园所情况而定,基本保证入园6个小时,通过与园长、教师座谈以及进班观察、现场指导、资源评估、家长交流等环节,重点了解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情况、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情况、融合教育教学情况、家园沟通情况等,并进行现场沟通指导,后期形成报告。这些机制都高度关注对教师的信念和情感培养,促进教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可,并积极主动参与研究和实践。

随着融合教育發展新情况、社会家庭新需求的出现,我们将与时俱进,以求最大限度地在制度、资金、专业、情感等方面,给予学前融合教育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效的支持,建立、完善区级层面学前融合教育教师培育体系,进而助力区域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培育幼儿园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爱幼儿园
《融合》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