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1-02 13:01廖宗魁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45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技经济

廖宗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基调。在具体工作上,部署了九大内容,其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新一年经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长期和可持续性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也是“以进促稳”的体现。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新一年经济的第一项重点工作,排在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前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而是说明当前的内需问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刺激来解决,需要依靠推动新模式的发展,才能长久而根本的解决问题。如果说政策刺激是注重在短期内推动需求回升,形成“稳”的格局,那么“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从长期和可持续性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这也是“以进促稳”的体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 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其内涵呢?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政府网、海通证券研究所测算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新态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

传统生产力,是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基础,以机械化、电气化、化石能源、黑色化为主要特征,它对资源的消耗多,容易带来环境污染等不可持续问题。新质生产力,则是以信息技术革命和智能化革命为基础,其科学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也更可持续。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 2035 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发展总体目标。”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处于新旧动能、新旧生产力转换的关键节点。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機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海通证券认为,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对于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国家而言,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是其成功的关键。亚投行在其工作论文中指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中高收入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认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三点。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层面要补短板、筑长板、重视通用技术。产业层面要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如何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几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首先是稳存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同时,“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粤开证券认为,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要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传统产业要加速转型。这意味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口,政策会进一步支持重点产业增强全球影响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这也会带来技改投资,有利于稳住经济基本盘。

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也要发挥好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其次是促增量,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大力推进、加快推动的领域,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另一部分是开辟新赛道。即“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华金证券认为,未来产业新赛道在当前我国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明确商业应用路径,我们可以通过科创研发形成某些领域的先发领先优势的方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2年的13%以上。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在经济中占比快速上升。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202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行业占GDP比重将上升至17%。

最后是增强资金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任何一项科技创新的突破都离不开前期资金的大量投入。华金证券认为,不同于传统行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有短期风险较高、长期收益预期好的特征,仅靠债务杠杆融资这类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资金是不够的,直接融资、特别是多层次股权融资市场的建设对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融资支持作用。

粤开证券指出,可以预期,2024年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在投资范围、投资策略、杠杆适用等方面给予更多宽限;另一方面,在投资退出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例如支持在私募股权二级市场流转、开展份额转弱,强化其转让过程中的税收保障等。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