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幼儿安全感培养策略探究

2024-01-01 16:36孙辉鑫
成才之路 2023年34期
关键词:安全感身心健康心理问题

孙辉鑫

摘要:充足的安全感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儿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家长应与时俱进,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进行教养,以提升幼儿安全感。文章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家庭教育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安全感缺失可能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加强家园合作等幼儿安全感培养策略,以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安全感;家庭教育;幼儿教育;身心健康;心理问题;行为问题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4-0133-04

当前部分家庭并未采取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教养幼儿,导致一些幼儿缺乏安全感,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安全感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体验,是安全、有保障的感觉,是个体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和内在精神需求[1]。家庭,作为幼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对幼儿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庭教育通常被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幼儿实施的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幼儿产生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2]。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形式的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对人的影响是长久、深远的[3]。目前,很多家庭存在幼儿安全感缺失的问题,对此,笔者采用个案分析法,从收集到的案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

如果幼儿缺乏安全感,那么其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消极心理,如依赖心理、自卑心理等,其可能会害羞、胆怯,甚至会表现为无法与人正常交流,难以融入集体等情况。

(1)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幼儿出现依赖心理。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家庭孩子数量较少,这使得部分家庭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自立能力较差。相关案例如下。小A是某幼儿园中班的幼儿,每天早上去幼儿园上学的时候都會哭闹,不肯让家人离开。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他从来不主动参加,幼儿教师要求他参加活动时,他就会说:“老师,我不会。”每天午睡醒来后,他都会坐在床上一动不动,要求老师帮他穿衣服,并说:“在家都是爷爷奶奶给我穿衣服的。”笔者经过和小A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小A爸爸妈妈的工作比较忙,在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他,而爷爷奶奶对他又比较溺爱,会为他做好一切,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因此他从来没有独立处理过个人事务,更没有做过任何家务。由以上案例可知,部分家长习惯于帮助幼儿安排好一切事情,会导致幼儿逐渐形成依赖心理,养成做任何事都要向家长寻找帮助的习惯。因此,在没有家长帮助的情况下,幼儿会感到无助,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会陷入恶性循环,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2)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幼儿出现自卑心理。部分家长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强制要求,如要求幼儿严格按自己的安排进行活动,但对幼儿行为的过分干涉会使幼儿缺乏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变得羞怯,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相关案例如下。小B是大班的幼儿,十分乖巧,一直很听家长的话,在家里和家长相处得十分和谐,所有人都夸他乖巧懂事。在幼儿园,小B很害羞,从不主动和其他幼儿玩耍,遇到需要合作的活动他也不太敢与人合作,遇到满心期待、想要参与的活动也不敢主动参与。老师提问时,他也很少举手,就算举手也只是小心翼翼地把手举在胸前。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或参与活动时,他总是满脸通红,甚至会躲在其他同学后面。被老师夸奖时,他也是低着头不敢看大家。但是,当他自己独处或没人关注他时,他总能很好地完成活动。由以上案例可知,有些家长习惯于为幼儿安排好所有事情,幼儿只需要按照其安排行事即可,完全不需要自己思考。久而久之,幼儿便会习惯于听从家长安排,遇到事情会希望得到家长建议。但是,在幼儿步入幼儿园后,家长将不会每时每刻都陪伴在他们身边,这时如果他们遇到问题,就会缺失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出现退缩行为,进而出现交往能力、沟通能力降低的情况。

2.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幼儿出现行为问题

在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幼儿常常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比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出现攻击行为、安全感缺失出现退缩行为等。

(1)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幼儿出现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有意的、以直接或间接的行为或语言伤害他人身心的行为[4]。一些家长会出现溺爱幼儿的行为,家长的溺爱使幼儿习惯于被满足,当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相关案例如下。小C今年6岁了,是个标准的“独二代”,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很宠爱他,这使得他养成了蛮横无理的性格,常常对长辈们发号施令,时不时还会说脏话,稍有不如意就对他人拳打脚踢。小C的好胜心很强,喜欢与人争高下。有一次,他拿着一个风车在公园里面玩,后来来了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幼儿,也拿着风车,两人很快就玩在了一起。突然,那个幼儿说了一句:“我的风车上面有花花,你的没有,我的风车比你的好看。”小C听了这话,一下子就站了起来,大喊道:“我的风车好看,我的风车是最好看的。”说完,他一把抓住那个幼儿的风车扔到地上,还用脚使劲地踩那个风车。爷爷赶忙上前阻止,小C则边哭边喊:“我的风车好看,我的风车最好看,爷爷打他。”当时,小C年龄尚小,家人们也并没有太在意此事。可是,随着小C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在幼儿园里,小C欺负其他同学的事情几乎天天上演。排队时,因为不让他插队而推搡他人。玩玩具时,因为没有拿到想玩的玩具就把那个玩具从其他小朋友手里抢来毁掉。在课堂上,不想听课就大喊大叫。由上述案例可知,一个幼儿经常出现攻击行为,无疑会影响其正常生活,不利于其健康成长。案例中的幼儿小C之所以产生攻击行为,主要是因为家长无原则的溺爱。在家长的溺爱下,幼儿很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心理。当幼儿在家庭中习惯于被满足时,如果其在与其他幼儿交往时,一旦出现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就很可能产生失落感与无助感,进而缺乏安全感。而为了使自己的安全感得到满足,部分幼儿就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如攻击他人获得安全感。长此以往,会产生恶性循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安全感缺失会导致幼儿出现退缩行为。社会退缩行为是指幼儿在陌生环境下或者面对陌生人时所产生的一种交流、回避、恐惧等行为,也是幼儿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的一种心理抵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退缩行为主要表现为:孤僻、胆小,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等。有退缩行为的幼儿沉默寡言,害怕见到陌生人,但在熟悉的环境中或与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可以高兴地玩耍、交流。相关案例如下。小D今年4岁,是个女孩,家人十分宠爱她。在家里,他活泼开朗、精力旺盛,喜欢说话、玩游戏,有时候活泼得家里人都会觉得他吵闹。但在幼儿园里,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聊天或玩游戏。由以上案例可知,幼儿出现退缩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幼儿过于依赖家长,离开家长或自己熟悉的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使幼儿在陌生环境下表现出胆怯而产生退缩行为。另一种是家长对幼儿关心不够,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感到不安。为了增强自己的安全感,部分幼儿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方式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他人沟通。小D属于第一种。由于担心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部分家长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尽量减少孩子与外界沟通,这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使孩子过度依赖家长,因此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退缩行为。长此以往,幼儿可能会失去交往能力,这对幼儿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3.安全感缺失会影响幼儿社会化

安全感缺失对幼儿社会化发展十分不利,会使幼儿主动或被动地减少与外界的接触。这样,幼儿就会缺少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玩耍和沟通的机会,幼儿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会逊于其他同龄人,进而逐渐缺乏社会性。相关案例如下。小E现在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班级中很少与他人沟通。老师提问时,他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班上同学找他一起学习或游戏时,他也不爱搭理,几乎没有人听过他说话,甚至还有同学在私下叫他“小哑巴”。在幼兒园时,小E也很少与其他同学说话,老师也因此找过小E的家长了解情况。原来,自从小E 2岁时出去玩受了伤后,家长便很少允许小E出去玩,慢慢地,小E越来越沉默。幼儿园老师建议小E的家长多带小E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增加小E与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小E的家长却认为出去玩不安全,不接受老师的建议,并告诫小E不能随便出去。久而久之,小E越发沉默。由上述案例可知,家长的过度保护会使幼儿产生依赖家长的心理,在没有家长陪伴的情况下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与外界社会接触,由此导致幼儿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的交往机会减少,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

1.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途径,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并通过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多通过亲子沟通等途径增加幼儿的安全感。

(1)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些家长希望能全面掌控幼儿,让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幼儿的人格没有被充分尊重,这对幼儿全面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家长应树立民主意识,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首先,要在家庭教育中尊重理解幼儿。幼儿是独立的人,并非谁的附属。在家庭中,家长要积极听取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的选择,多鼓励幼儿,做幼儿的好朋友,平等地与幼儿交流,从而使家庭形成民主的氛围。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幼儿得到了家长的尊重,会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从而充满自信,肯定自我价值,对家庭充满归属感,并逐渐形成安全感。其次,家长要正确引导幼儿。幼儿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成熟,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不代表要满足幼儿的所有需求,而是要给予幼儿合理的自由与管束。例如,在幼儿一帆风顺时,家长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而在幼儿遭遇挫折或思想出现偏差时,家长要耐心引导,以帮助幼儿成长,使幼儿的安全感逐渐建立起来。最后,家长应学会鼓励幼儿。尽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成为人中龙凤,但家长必须明白,每个孩子都不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以免给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家长要多鼓励孩子,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例如,在孩子获得进步时,家长要毫不吝啬地夸奖孩子。而在孩子的表现不符合期望时,家长也不要大肆指责,更不要打击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重拾信心,进而能够在下次取得理想成绩。用鼓励的方式纠正孩子错误,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使其获得前进的动力,形成安全感。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幼儿既不会恃宠而骄,也不会惧于表达,这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安全感的形成。

(2)加强亲子沟通,开展亲子活动。沟通是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亲子沟通能使幼儿感受到家长的爱,增强幼儿对家长的信任感和依恋感,提升幼儿的安全感。家长要增加与幼儿的沟通,学会倾听幼儿的想法,以促进幼儿安全感的形成[5]。亲子游戏有利于增强亲子沟通,增进亲子感情。在游戏中,家长不仅是幼儿的家人,还是幼儿游戏的参与者、指导者,是幼儿的好朋友、合作者。家长的多重身份转换,可以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家长全方位的爱。家长可以带领幼儿出去游玩,在游戏中增进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培养幼儿安全感。

2.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

(1)家长应注重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当前,部分家长只重视幼儿的智育,忽视幼儿的品德教育,这并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要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6]。具体来说,家长不仅要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还要帮助幼儿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如爱护环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俗话说“上行下效”,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做到知行合一,要在言谈举止等方面为幼儿做好表率,以便在潜移默化中给幼儿以正向影响。

(2)家长要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一方面,在很多家庭中,部分家长担心幼儿无法做好,甚至会给自己添乱,因此不让幼儿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过分宠爱幼儿,不舍得让其劳动。这两种想法都不利于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幼儿形成依赖心理,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上述案例中的小A就是如此。家长应该给幼儿分配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在他们很好地完成任务之后夸奖他们。这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升幼儿对家庭的归属感,有利于幼儿安全感的形成。

(3)家长要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应该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例如,家长可以通过鼓励,让幼儿自己整理房间,自己穿衣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从而让幼儿懂得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有效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3.加强家园合作

对于幼儿来说,家庭和幼儿园是他们生活的两大场所,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影响都非常大。若家庭与幼儿园沟通不畅,幼儿家长将无法有效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导致幼儿产生疑惑心理,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徘徊不定[7]。这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幼儿安全感的形成。基于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联合起来,共同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家园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家庭和幼儿园联合对幼儿实施安全感引导教育的手段,其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还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表现,从而改进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方式,提升幼儿安全感,使幼儿得到全面健康发展[8]。具体来说,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积极与对方进行沟通,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幼儿教师能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实际情况,两者共同制订合理的教育培养计划,共同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当前大部分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都很高,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很高,因此对家庭教育较为重视。然而,部分家庭并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教育存在偏差,这对孩子安全感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发展都极为不利。对此,家长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以有效帮助幼儿形成安全感,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晓娟.幼儿安全感缺失的家庭教育归因与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杨丽.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马丽敏.中美家庭教育比较研究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3.

[4]杨慧慧,吴海龙.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及其干预的个案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3):48-53.

[5]李艳超.浅谈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4):113-115.

[6]黄菁.“独二代”幼儿早期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7]贺慧.家园合作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2):57-61+98.

[8]孔露,张斌.改革开放四十年家园合作共育政策的回顧与反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9,6(03):76-82.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Sense of Safety in Family Education

Sun Huixin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Xianyang 712082, China)

Abstract: Adequate sense of security is beneficial for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nd good famil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young children to gain a sense of security. Parents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times, create a suitable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ir children, and adopt correct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to raise their childre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sense of security. The article uses case analysis to analyze case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finds that a lack of sense of security may lead to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affecting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sense of security in family education, such as creating a warm and harmonious family environment, conducting multifacete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home cooperation, are proposed to assist children in their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sense of security;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issues; behavioralissues

猜你喜欢
安全感身心健康心理问题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