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究

2023-11-26 05:01周青彭媛王晓燕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模式教育教学双创

周青 彭媛 王晓燕

摘 要:近年来,“双创”教育的实践可谓如火如荼,传统课堂模式的改进与优化也推进了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因此,以“双创”教育引领专业教育、落实专创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方针,亟待对舞蹈理论课程进行革新与优化。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分析“双创”理念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程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以期为本专业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探索出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双创”理念;高校舞蹈理论;教育教学;新模式

注:本文系2022年西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学改革项目“专创融合视角下新媒体交互课堂‘四位一体’教学新模式”(2022XJCXCYJGXM23)阶段性成果。

一、“双创”理念的内涵

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思路。“双创”理念迅速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被逐步引入教学,许多院校也开始根据“双创”教育理念、院校地区特点和学校特色开展专业教育与创新融合的教学改革,其中怎样将“双创”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特别是怎样使其与学科教育教学有效衔接,从而培养具备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双创”教育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挖掘一部分学生的潜力[1]。因此,在国家倡导“双创”教育时,西北民族大学正在积极鼓励舞蹈专业学生通过自身专业技能实现自主创业。

二、高校舞蹈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

舞蹈理论课程作为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舞蹈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许多院校在舞蹈理论课堂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课程模式单一。高校舞蹈理论课程一直延续着以教师单向输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常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输、轻实践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自学”的特点较为突出。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能力弱、课堂教学互动性差、技能训练不足。其二,重实践、轻理论。舞蹈专业学生往往更注重实践而忽略理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归因于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归因于舞蹈艺术实践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生更倾向于训练身体技巧,而忽略了理论学习,并没有意识到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導致舞蹈理论课程教学的困难,也致使学生只是掌握舞蹈动作,并不了解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双创”理念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程的

必要性

舞蹈的“专创融合”实施应当在创新创业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并结合舞蹈专业的特点及学生情况,同时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理念,形成该专业特有的“双创”模式。

(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

课程是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课程的实施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舞蹈理论课程作为舞蹈专业领域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其课程模式的设置既要符合该专业学生特点,又要突出课程特性。将“双创”理念融入舞蹈理论课程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舞蹈理论课程模式往往不能聚焦学生特点与学科特色,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较为单一。在此情况下,高校舞蹈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必然堪忧。而将“双创”理念融入课程,首先可以引起学生重视,这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其次,在创新与创业主题的牵动下,舞蹈理论课程的改革必定将新颖的形式与实用的功能相统一。以西北民族大学所开设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舞蹈理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使其感受到舞蹈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舞蹈来源于生活。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实际民间舞蹈文化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的文化与信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还能激发学生表达内心思想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舞蹈理论理解和表达舞蹈情感的能力。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就业机会

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各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激烈的竞争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此一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在当代教育中极为重要。总体来看,“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全面综合型人才是社会需求的大趋势[2]。基于这一需求,高校舞蹈专业可通过课程改革的方式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实践表明,舞蹈专业人才培养逐渐由单一型向多学科交叉、整合型转化。

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舞蹈理论课程为例,其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模式与实践过程三个方面:其一,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它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实现新媒体与课堂的交互,秉承意识强化的主导思想,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多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其二,从实施的具体环节来看,它打破了传统的单箭头教学模式,建立了以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型的双向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个人潜力的开发;其三,从实践的过程和方式来看,它以田野调查为主要途径,在借助新媒体与课堂交互的学习方式中,利用学科融合手段,将舞蹈理论与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深入民间,真实地感受、体验、领悟、学习和表达民间舞蹈文化,产出属于自己的思想成果与实践成果,在对应的环境与情境中理解文化,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拓宽就业路径。

四、“双创”理念融入高校舞蹈理论课程的措施

(一)多学科融合式教学

多学科融合教学是指将多个学科有机结合,使之相互融合与渗透,以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学科之间的整合和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舞蹈理论课程也可以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丰富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课程为例,具体分析舞蹈理论课程多学科融合式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其一,西北舞蹈文化资源丰厚,学生可以采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民间感受西北地区传统舞蹈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非遗舞蹈。前往当地参加传统民俗表演,了解该地区历史文化、民间习俗;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切实掌握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民俗特点;考察其生活环境,亲身感受并体验地方民俗舞蹈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认识西北地区民间舞蹈艺术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使其投身于民间舞蹈文化的建设工作,保护、传承与弘扬西北民间舞蹈文化。

其二,舞蹈理论课程不同于实践,它不仅仅是基于舞蹈动作层面的分析和学习,还需要通过表象去探究本质,以不同地区或民族的舞蹈形式为原点,通过不同的舞蹈形态来深入探究当地文化,以及与该民间舞蹈相关的其他要素,深入剖析舞蹈形态所生成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外,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方法与理论也可融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课程。要对一个地区或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就必然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俗信仰等等,所以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可以辅助各民间舞蹈的研究;要探索舞蹈的起源、发展及演变,就必然涉及对于当地历史的追溯;要探究民间舞蹈的仪式与功能,就必须了解其民族的文化与信仰观念。因此,舞蹈理论课程实施“双创”教育可以通过多学科融合式的教学策略,尽可能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和认识民间舞蹈。

(二)项目带动课程教学

项目带动课程教学是传统课堂的重要补充,项目学习实际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社会中复杂、具有挑战性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需要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核心素养。

其一,科研项目中的数据资料需要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在校外场所进行探究和实践。如田间地头、社区街道、文化馆、歌舞剧团、艺术培训机构以及中小学等都是学生完成科研项目的重要场所,这也打破了以往局限于教室的学习方式。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形成科研小组,共同制定项目主题,完成任务。学生以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为驱动力,进行设计、实践、讨论、分享,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此过程能够动态地建构学生的舞蹈知识概念,培养其跨学科的思维品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二,项目带动教学的模式能够较好将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学习环境,通过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科研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矛盾问题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舞蹈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认清就业形势,结合未来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舞蹈专业综合素质。教师通过有效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以期实现人才从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的转变。

(三)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生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阵地。如此一来,积极拓展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努力建立稳定而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是舞蹈理论课程实施“双创”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课程为依托,可与部分少儿舞蹈培训机构达成合作,为其提供高素养、高水平舞蹈人才,传播中国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这一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经过实践,学生提升了少儿舞蹈教学能力,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并且能够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贯穿于少儿舞蹈教育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效应。笔者于2023年3月1日与兰州市城关区贝斯曼艺术培训学校的舞蹈教师刘美辰进行访谈,她提到:“我们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也是希望教会学生在跳舞的同时能知道其背后的文化,知道自己在跳一个什么样的舞。在跳舞的时候,我们会抽出课前半个小时讲解(舞蹈)文化,会观看视频,所以现在也是一直在融入(舞蹈文化)。”舞蹈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舞蹈教育中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舞蹈动作的规范与否,更要将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授给学生,给舞蹈注入生命力。通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各个民族与地区的不同舞蹈类型与其相应的文化知识。此外,各个民族民间舞蹈所呈现出的风格韵律与动作特征也在学生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真正地起到理论辅助实践,理论指导实践。

其二,通过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能够独立编创教材及剧目。笔者于2023年5月27日与兰州市城关区驰诚艺术培训机构的贾坤荣进行访谈,对方提到:“我们学校演出的舞蹈作品基本上都来源于网络,老师们不太会去编创作品和教材,一方面是没有太多时间,大多教师都是兼职;另一方面是教师编创能力欠缺,這方面没什么经验,我们的课堂内容也是直接选用考级舞蹈组合和单一基本功训练。”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课程运用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进行民间舞蹈文化探究,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间舞蹈的多样性及所蕴含的文化,通过实践自主编创作品及教材,并将其运用于少儿舞蹈培训机构这一实践基地。这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独立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还能使学生获得更多展现的机会,在此平台中收获经验。

总之,“双创”理念与高校舞蹈理论课程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创新活力,对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实践性较强的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人才培养、行业发展趋势、专业能力等方面寻求课程建设的合理途径。实践表明,舞蹈专业人才培养逐渐由单一型向多学科交叉、整合型转化。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素质优秀、多元发展、适应性较强的新时代人才,“专创融合”的课程改革还必须进行更多的实践探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启.舞蹈专业“双创”教育探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9.

[2]陈艺丹.试论新型美育视角下复合型创新舞蹈人才能力的培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周青,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北民族舞蹈文化与教育。

彭媛,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

王晓燕,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舞蹈基础理论。

猜你喜欢
新模式教育教学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