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10-16 07:22丁元郑春华陈丽娇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党员教育实践路径

丁元 郑春华 陈丽娇

【摘要】本文以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党员教育为工作原则和导向,论证红色文化在党员教育中发挥筑牢信仰基石、继承红色精神、发挥党员榜样示范作用的重要价值,从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课程思政四个层面探讨将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 大学生 党员教育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1-0037-05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对青年党员提出“要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和严格党性锻炼”。大学生党员是青年党员的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是红色江山重要的守护者。红色基因依托于红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呈现,红色文化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和鲜活素材,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党员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创造的历史产物,具有很好的育人功能。红色文化既包含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又包含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而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形态而言,包含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物质形态有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数量多且广,分布全国;非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鲜活的历史见证和精神素材,譬如“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辛而辉煌的奋进历程中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一、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党员教育是高校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和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引导大学生党员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要求,更是加强党性教育、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必然要求,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挖掘红色文化育人深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筑牢红色信仰之基

大学生党员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就是在高校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大学生党员队伍。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红色文化是理想信念最好的营养剂,高校要补足大学生党员的“精神之钙”,增强红色文化与党员教育的融合深度与精准度。红色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追求崇高信仰的红色基因,其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孜孜追求之中。近代以来,中国和中国人民处于历史至暗时刻,在各种政治力量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的人间奇迹,其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崇高信仰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打破了过去一切政治力量只为自身利益的思想局限性,强调人民至上,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最高的位置,并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勇气战胜艰难险阻。红色文化里的红色记忆、红色故事是无数革命前辈、先烈用鲜血浇灌理想、以生命捍卫信仰的生动记载。

广西作为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是一片红色文化沃土。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深深感慨:“信仰、信念、信心是最好的防腐剂。”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党员唤醒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深刻体悟革命先辈们在峥嵘岁月为国家和民族牺牲奉献的伟大精神。当前大学生党员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和诱惑。信仰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将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有助于夯实信仰根基。只有将红色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党员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二)铸造红色精神之魂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过程。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表明:文化能够转化为民族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也为民族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就把初心和使命写在精神旗帜上,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标识,其生成和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程中,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因此,传承红色文化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间有着深层的历史逻辑。将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党员教育,是高校培养民族复兴担当者和建设者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党员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效途径。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红色文化的谱系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对其追根溯源,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结晶,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生态,在新时代将焕发更强的生命力。随着我国实力和地位的提升,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和完善话语权体系,红色文化需要更广泛的传播,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必须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红色故事。

文化兴则国运兴,大学生党员是青春符号的象征,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提升党性修养,加强红色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实现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自觉,实现从学习者、传播者到坚守者的转化,讲好红色故事,成为中国好声音的传播人、发言人,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青春能量。

(三)树立红色先锋之范

红色文化精准融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指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等一切社会活动中通过自己的骨干、带头和桥梁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共同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着不同的内涵。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西方思潮冲击和多元化价值观激荡交锋,容易造成尚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思想混乱。高校学生党员来自大学生中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优秀者,是一个有知识、有活力、敢于创新的群体,是发展黨的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应发挥好政治引领、价值引领、知识引领和能力引领的示范作用,特别是以先锋表率的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守住红色阵地,有力地回击西方媒体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抹黑与造谣,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风清气朗的舆论环境。

红色文化是加强党性教育的精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见证。高校只有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才能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党性素养,培养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奋斗的建设者。

二、红色文化精准融入大学党员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是培养党员的重要阵地,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员教育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守正创新的积极探索,已逐步形成了党课专题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育人教学同心圆式的课程群,极大地丰富了党员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然而大学生党员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课程群、教育主体群等的协同与整合,并非简单的扩大与叠加。当前,党员教育课程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明确要求,要将红色文化精准有效地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精准对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精准定位融入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并精准回应青年学生党员成长成才期的现实诉求,解答从理论认同到现实行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断提升思想教育的时效性。高校只有不断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党员教育的精准化,才能引导大学生党员坚定“四个自信”,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确保红色精神、红色基因传承后继有人。

(一)以党课专题教学增强红色文化阐释力度,增强理论自觉

目前,大学生党员在理论学习中存在认识深刻性不够、日常生活中学习自主性不强、自律意识不强、主动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高校要借助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自觉意识。党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高校要不断升华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性认识,深刻认识党的创新理论是立足于国情和时代所创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是被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把握好理论的关键在于培养理论思维,高校应让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学习理论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党史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党史知识阐释党课专题理论。例如,教师讲到党的历史使命时,通过设计解读毛泽东早期文稿《心之力》的党课专题教学,讲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故事,结合对“延安精神”的深刻剖析,帮助大学生党员更深刻地认识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本质。又如,讲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通过设计《改革开放到春天的故事》专题教学,教育学生党员深刻把握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本色。大学生党员只有深刻理解党的理论,才能正确判断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教师在阐释理论的过程中要重视研究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个性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探索适合高校学生党员接受和认同的教育模式,以新媒体搭建“网上党校”新平台。大学生党员是运用互联网交流、学习最活跃的群体,教师可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搭建红色文化教育新平台,发挥新媒体音、文、画的技术优势,通过新媒体展示红色故事里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工作。要重视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力,依托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软件,把红色文化故事与学生党员光荣事迹进行互动式、联动式展示、发布,既展现继承红色基因穿越时空的教育效果,又起到激活其他党员精神动力的作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丰富红色文化融入形式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有效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鲜活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在于“课”,在探究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精准设计教学内容与精准选取融入方式是关键。具体而言,一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内涵,精心设计、加工教学内容,根据学情引入课外红色文化素材,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使之与统编教材相呼应。精心“再加工”教材的过程与内容,往往取决于教育者对课堂的想象力和驾驭力。为此,前提条件是要广泛收集实物的史料、照片及文献,要收集与整理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梳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融合的内在逻辑,才能把握好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拓展的深度。比如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可以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统一战线”去阐释,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党的组织能力的认识,运用“赶考之路”阐释党的纪律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系统思考教学设计,以红色文化作为教学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系统化、一体化的模块,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党员学思践悟,提升党性素养,增强大学生党员对党、民族、国家的信心和认同。二要不断创新、丰富思政融合的教学模式,结合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代表性的校级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提高红色文化课程的建设力度和开发力度。利用融媒体、VR、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内涵,使大学生党员深切感受从革命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新时期各领域模范人物的人格力量。信息技术促使教学模式多样化、生动化,赋予了红色文化育强大的感染力,教师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以采用启发性问题导入、历史性之问溯源、现实性之问共情、体验性主题认同的模式,以社会热点、新闻舆情为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

(三)以实践育人体系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拓宽党课教育渠道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党的優良传统,党员教育要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实践育人体系是推进党员教育知行合一的桥梁,以红色文化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党员组织生活积极发展的内在需要,凸显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时代性,推进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与党员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了党建工作引领“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实践育人体系具体而言是实践教学,其形式有主题党日活动、校园文化实践、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实践育人效果是考核学生党员党性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指标。

高校应积极拓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创新路径,结合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以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在校园文化创建方面,增强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红色校园环境,通过阅读红色经典、唱红歌、表演红色话剧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应创新实践方式,树立“互联网+红色文化”的理念,通过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促进校园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活动的与时俱进。在校外实践方面,可以开展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或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并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广西高校可充分利用桂北、桂西南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大学生党员参观红色基地,让学生担任“宣讲员”,提高大学生党员在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形式多样、内容翔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党员磨炼意志、增长才干、锤炼党性、升华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培养担当意识。

(四)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课程思政是党员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將红色文化资源精准融入课程思政,凸显红色文化政治引领功能,高扬思想旗帜,有利于推动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宗旨意识、提升能力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合力是推动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了“分类指导”,提出了课程思政“精准化”建设的要求,推动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精准融合”,既促进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发挥了红色文化凝心聚力、培根铸魂的作用,提升了党员红色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高校要分析不同专业学生党员的思想特征,了解他们的思维活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知识需求、情感诉求等,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新时代发展需要,梳理、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另一方面,高校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内容交叉融合。比如旅游、会展专业课程挖掘、开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基地”等相关的教学内容,提升党员的党性意识;哲学、文学类专业课程凸显红色文化故事的价值引领,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经济学、管理学课程或理科课程可对应红色历史文化精准施教,让大学生党员德才兼修、诚实守信。因材施教、精准融入,把握好红色文化融入各类课程的结合点、交汇点、契合点,以红色文化的“原味”增添专业课程的“鲜味”,提高专业课程的趣味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党员对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认识,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代党员教育要不断推进红色文化融入的厚度、精度、准度,丰富育人资源、强化育人根基、拓宽育人平台,推动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泰城.红色资源与高校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王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研究[J].北京教育,2016(12).

[3]曾祥薇.广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的实践路径探析[J].大学,2022(9).

[4]梁龙凤,周国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的路径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22(8).

[5]班惠英,向专.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三重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

注: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精准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2B39)、“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改革研究”(2022B43)及桂林理工大学高职专业分级建设线下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元(1977— ),江苏扬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郑春华(1966— ),广西灌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丽娇(1992— ),广东湛江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党员教育实践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开展“两学一做”,要抓住三个关键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设“微党课”的探讨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