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那些用“传统文化”忽悠你的人

2023-09-25 08:05李少威
时代邮刊 2023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 李少威

“易经研修班”“国学实战班”,这类许久不见的广告,又通过各种渠道推到了我们眼前。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热潮”似乎又在酝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它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的成长之间,是相互支持、互相成全的关系。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扶持、鼓励与传承。

我们也应当正视一个庞大社会通常具有的一种特点,那就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一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会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投机性。比如在文化领域,很多人在吃“文化”的饭,而这些人“吃文化饭”的方式又突出表现为投机。过去的经验证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肯定,会唤起市场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一些投机人士就会用各种形式主义的包装,把传统文化转变为一种与其本身意义相关度很低的牟利产品,误人子弟,甚至让腐朽重生。

在过去,这种商业化的、价值甚微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所谓“传统文化”,主要有几种表现方式,值得我们警惕。

一是神圣化和神秘化。自赋道德价值,不容置疑,单向灌输,谓之神圣化;故弄玄虚,带有迷信色彩,诉诸超自然力量,谓之神秘化。这两者往往是同时现身,对人产生一种被忽悠的效果,目的是让参与者自觉地花钱。

二是鸡汤化。在微信群、朋友圈热传的各种来路不明的写手文章,热衷于假借圣贤之口,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刻意曲解,将所有“古人智慧”都解读为一种精神按摩、心灵鸡汤,将传统文化“愚蠢化”。如若再以所谓“权威”“导师”的身份出现,揣摩社会心理,进行商业话术包装,往往信者甚众,这也是所谓“传统文化爱好者”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三是庸俗化。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表达与历史、现实故事结合,进行一种阴谋论演绎,并且自己生造一些新名词,伪装成一种现代实用理论,用以指导商业管理、人际相处、职场制胜等。这种情形之下,圣贤往往以一个“管理大师”“社交牛人”的形象出现,他们深通世故,预测未来,无所不能。

四是表象化。或安排扶持资金,将财政资源浪费在一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之上;或拿教育做实验,把一些与现代通识教育无关的所谓“传统文化”塞入必修课程或课外活动;或规定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上班穿民族服装……这几种表现方式往往还会制造商机,形成明显的利益链。

五是沉滓泛起。女德班、豫章书院,以及那些诱导家长让孩子脱离义务教育专门研习“国学”的机构,都是前车之鉴,应当尤为警惕。

如是种种,归根结底都是无视“优秀”二字,刻意利用社会人心焦虑的角落,放大取利。面对传统文化,面对产生于过去特定时代的观念、意识和文艺形式,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审视眼光,应当明确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服务方向,理解其基本精神、基本逻辑以及现代性因素,审慎拿来为今天所用,而不是任意抓取、僵化照搬,甚至刻意扭曲,以达到为自身利益诉求服务的目的。

就这一认知而言,面对市场化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首先有提问的精神,对照审视。远离那些背离常识的东西,远离一切厚古薄今的说辞,远离一切与现代化背道而驰的“文化”,清醒地去传承。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