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集群样态下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2023-09-20 03:58郝岚王媛史学勇战春梅张翠兰何胜冰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问题的提出育人体系传统文化

郝岚 王媛 史学勇 战春梅 张翠兰 何胜冰

摘要:为解决区域传统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缺乏统领和系统设计的问题,学校联合区域内学校,成立了国学集群,以文化润德、课程养德、实践进德、研训泽德、协同育德五条育人路径,建构起集群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国学教育进课堂、校本、社团、家庭、仪式,与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師资培训深度结合的“五进五结合”模式。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集群有效带动区域内学校,实现了多校一体的九年一贯制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构起特色集群文化;共建了六大课程群80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覆盖1~9年级共计18册的《国学通识》教材;围绕六大实践主题和四大实践模式,设计开展48个实践活动。集群还通过三大工程、十大名师工作室、四式培养,创建研训体系,打造一支流动共享的国学教师队伍;通过示范的师生共育模式、互通的家校共育模式、联动的社会共育模式,建立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创建书院制管理模式与机制,以课程为核心,以评价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学生、教师、课程、书院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群样态下的传统文化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国学集群;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理念根植于中华民族崇德向善、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学校立德树人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国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弘扬国学精粹,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要建立科学的国学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及管理机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国学教育,汲取传统文化智慧,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研究的问题

“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是哈尔滨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有效提供发展环境与经验,提升办学质量与水平,引领整个区域内的学校朝新优质的方向前进。

1.集群式发展突破共性问题,实现优势互补

新区区域跨度大、薄弱学校多。各学校推行的传统文化育人方式缺乏顶层规划设计和系统的育人体系。集群式发展,是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2.集群式发展构建课程体系,丰实教育样式

目前国学教育覆盖不广、内容相对单一,需要梳理整合全区学校特色国学课程资源及实践经验,以丰富多彩的国学特色活动为载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集群式发展提升教师内涵,植养国学底蕴

各校国学课程教师水平良莠不齐,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学生的自我实现、自主发展与主动发展的能力很难得到提升。

(三)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胸怀“两个大局”,提出“两个大计”,在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做出了富有鲜明立场和时代特色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这些重要论述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突出了旗帜鲜明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执着坚定的人民立场;抓住了战略重点,展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体现了笃行担当的实践指向。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解读

(一)国学集群模式

自哈尔滨新区教育局启动“一体化、一中心、双引擎”创新驱动工程以来,由哈尔滨市实验学校、哈尔滨顺迈学校领衔组成的“明德国学集群”和“至善国学集群”,为实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标,在“共建、共享、共进、共强”的原则下,积极推进新区国学教育良性有序发展,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机制,探索国学教育有效实践路径,推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扎实落实。

“集群”是指推动集团化、集群式发展,将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作为动力“双引擎”,通过强强联合打造新区教育品牌,通过组团发展助力薄弱学校协同提升。“明德国学集群”“至善国学集群”共计15所学校共同开展国学教育,构建文化润德、课程养德、实践进德、研训泽德、协同育德五条传统文化育人路径,通过集群师生互动、集群课程共建、集群资源共享、集群文化互鉴,创新特色发展路径,打造特色发展品牌,以“一群一品”推动“一校一品”,加快新优质学校培育步伐。

(二)构建传统文化育人体系

1.文化润德,以文化体系为内核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作为“国学集群”集群长学校,建校之初就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校之本,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打造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紫冰花文化”。“紫冰花文化”,立足于城市文化特征———紫丁香与冰花,旨在以丰实师生的生命为价值取向,培养实验人优雅气质和坚毅品格。

集群将集群长学校的校园文化融合而成形成集群国学教育的文化内核,以“传承经典、创验未来”作为核心价值;以“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经典文化、发扬中华文化”为理念;以培养正品行、求真知、怀天下的雅行少年,培育有学习力、感染力、创造力的国学教师为目标;以涵养师德、温暖生命、厚植家国情怀为风尚,形成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将以“致广大”的理想格局,创新落地“尽精微”的育人举措,既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又要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彰显育人特色,涵养新区学子精神[1]。

2.课程养德,以课程体系为载体

集群统一课程载体,形成特色课程体系。实验学校和北京崇贤馆历经两年,共同开发编制了一套九年一贯制《国学通识》教材,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学校推广使用这套教材。学校成立“六大课程群”,形成传统文化滋养下传递真善美的力量。

(1)《国学通识》统一载体

《国学通识》教材包含“诗教”“经典”“汉字”“史学”“实修”“声律启蒙”“武术启蒙”七部分内容,教材包含1~9年级共计18册,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实现教材一体化。同时细化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目标、学习内容、载体形式等。以当地民俗、民间艺术等独特教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活化课程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和领悟国学知识的精粹。集群成员校采取一课多讲,教师走校制,观摩交流研讨,深入成员学校实地考察,完善国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深入推广国学教育。

(2)形成六大课程群

“国学集群”成员学校在国学教育方面都有丰富的校本课程,集群将各校本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重新分类,开发了“经典”“非遗”“益智”“体育”“艺术”“养成”等六大课程群70余门国学校本课程,形成有主题、有构架的国学校本课程。

“经典类”课程包括“经典吟诵”朗读会、“古风清雅”亲子服饰秀、“大学十一讲”等,旨在通过经典传承,达到浸润国学底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非遗类”课程包括“剪纸课程”“扎染艺创”“景泰蓝掐丝”“皮影戏”等,旨在让学生感知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意义,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益智类”课程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益智教育,包含“华容道”“九宫格”“乐在‘棋中”等,旨在通过传统智慧课程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领域,从而感受到民族智慧的精髓。

“养成类”课程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设了“礼仪”“茶道”“修身”等课程,在国学文化的引领下,使学生修身养性,明德正品,实现了全方位精神浸染目的。

“艺术类”课程包含“紫韵舞蹈”“筝韵古筝”“国画”等,旨在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美、创造美,在传统艺术中获得美的熏陶。

“体育类”课程包含“舞龙舞狮”“太极拳”“剑术”等,旨在感受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培养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培育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3.实践进德,以实践活动体系为举措

集群充分发挥公办校与民办校相结合的优势,将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多学段特点相融合,通过场馆活动体验、生活实践体验、探究活动项目、公益服务项目四大模式,公民意识、社会法治、传统文化、心理健康、理念信念、生态文明六大实践主题,48个实践目标,塑造学生优秀品德。

(1)四模式六主题

集群注重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染,根据不同年段设置不同的实践模式,具有贯通九年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发展性特点。在实践中涉及有层级、有梯度的实践主题:在国家层面践行“理想信念”和“生态文明”主题;在社会层面践行“公民意识”和“社会法治”主题;在个人层面践行“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主题,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内在体验”与“外在行动”的统一,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的践行。

(2)特色实践活動

国学集群围绕六大实践主题,开展仪式教育、传统节日教育、校园节日教育、四季教育、五爱教育和生命教育等48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进行一贯制设计,围绕学生成长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强化了《德泽生命》《实验雅行》《经纬中华情》等精品校本课程在实践活动中的育人导向作用。

(3)共享国学佳节

集群开发节日课程。每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国学集群将这一天定为“国学节”,亲近圣人智慧,致敬国学经典。成员校共同开展“六大课程群”成果展示活动,学生通过多彩的展示诠释经典:剪纸、舞狮、古筝等,扬民族之魂,铸文化之魄[2]。

4.研训泽德,以研训体系为驱动

集群采取“四培”研训计划:成长式培养、技能式培养、引领式培养和交流式培养,打造国学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国学教学能力,推动国学教育发展。

(1)成长式培养

成长式培养属梯度式成长的培养。学校开展了三大工程:把“入门教师”培养成为“胜任教师”的“青蓝工程”;把“成熟教师”培养成为“骨干教师”的“致远工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至善工程”。同时成立了十大名师工作室,使国学教师走向专业成长发展之路。

(2)技能式培养

技能式培养是对于教师专业国学知识素养的培养。包括国学文化、毛笔字、国画、传统服饰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专业培训、交流研讨,提升国学教师团队的国学素养。

(3)引领式培养

引领式培养是专家对国学教师专业化高位引领的培养。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明史专家毛佩琦先生,崇贤馆创始人、著名学者李克等国学大家来到新区,深入集群进行专业指导。

(4)交流式培养

交流式培养是为集群内优秀的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了解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及前沿教育改革,为集群国学教育的研究提供范例,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力,创新性地推进国学集群的传统文化教育。

5.协同育德,以协同体系为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空间,为学生的品德培养构筑了一个健康发展的德育涵养生态,形成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个性指导、家校深度合作、社会资源整合的师生共育、家校共育、社会共育的“一主体三共育”协同育德体系。

(1)示范的师生共育模式

集群教师不是道德观念的灌输者,而是陪伴学生成长的伙伴,是学生行为养成的示范。学校通过自治管理、同龄人教育同龄人的方式发现学生的天性和擅长的能力,对学生开展心理指导、生活指导、学习指导、生涯规划指导,促使所有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和育慧者,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互通的家校共育模式

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集群成立三级家长协会:集群家委会、学校家委会、班级家委会,配合集群落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利用网络手段,如学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宣传国学教育。同时打造本校国学教育平台,开辟家校共育专栏。学校通过开展“家风家训”“家长讲坛”“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形式,丰富家校活动,营造携手共育的氛围。

(3)联动的社会共育模式

集群积极挖掘社会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主动联系本地宣传文化、共青团、机关工委等部门和组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结合哈尔滨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域文化特点,让学生在欣赏哈尔滨编结绣、阿城版画、东北皮影戏等民族技艺中增强民族归属感,并发挥松北新区“中国北方智谷、松江水韵新城”的文化驱动作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和参观松北新区系列创新企业的科技活动中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学校开展“经纬中华情”研学活动,教师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文化、历史、艺术等授课内容,利用假期到主题城市进行研学体验活动,践行“五色教育”“四史教育”,培养学生以世界为课堂,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三)六大书院管理评价

集群的课程研发中心通过书院形式全面负责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成立了人文书院、雅美书院、智云书院、阳光书院、致远书院、星月书院(见图1)。六大书院的设置基于育人目标、发展领域与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主题、内容、方式和成长模式进行科学设计,对教师资源、学校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六大书院结合学生学习模式和成长方式,形成课程评价单、书院评价单。对课程内容的个性化、教育性与品质感进行全面监控,对课程资源的特色化、时代性和影响力进行全面的整合,对学生核心素养精神品质进行全面诊断。集群兼顾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四个方面的反馈,使课程评价科学合理。集群借鉴实验学校“成长护照”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评价。书院聚焦每年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价反馈报告,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赋能集群的运行机制。

四、成果效果与反思

(一)成果效果

1.创建了“多校一体一贯制模式”,形成育人体系

解决了传统文化育人途径冗杂的问题。15所学校形成集群,用4年时间完成了九年一贯制国学教育资源的系统性建构。通过两个国学集群长的引领,各校之间协作互助,带动新区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逐渐创建和定型了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这“多校一体一贯制模式”使得教学、科研、教培、运营、成长效果、家校等多方面进入了一种有序、标准化的运行模式。

2.创建了“多重交互课堂模式”,丰富课堂模式

把传统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成三种“共学共进”的丰富教学模式。形成诵读课堂、演绎课堂、情境课堂多样交互的课堂形式,通过感官刺激与学习体验全方位地感受國学文化的魅力。集群4名教师在省市交流会上做双师课堂展示,多篇国学教学设计获得国家级奖励。

3.创建了“五进五结合模式”,拓展国学形式

在传统文化育人的五条路径下,促进国学教育“全覆盖”,形成“五进五结合”的模式,国学教育“进课堂、进校本、进社团、进家庭、进仪式”,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师资培训深度结合。2017年12月,集群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现场会上做了观摩课《我的第一本线装书》,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3]。

4.创建了“校园书院研训模式”,完善课程管理

一是成立课程研发部门,建立系统课程机制。六大书院把原有分散、无序、重叠的各种国学活动,按内容梳理分类,形成六大课程群;二是形成有序的课程结构安排。固定的时间、匹配的教师、指定的地点、规划的内容,形成规范的课程设置;三是总结出课程评价体系。更好地调整、改善、选择、推广课程。书院在实践中将校本教材进行整理,50余本校本教材已结集成册。

5.完善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提升教师素养

集群以集群长为引领,将优秀学校的传统文化建设进行分享,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成员校坚持统筹规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项目研究和同步培训相结合,坚持学校特色和区域经验共享相结合;通过“四式培养”的研训体系提高成员校教师的整体素养。实验学校课题“紫冰花开———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研究”获得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二等奖,成为全国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

6.完善了“家校互联养成模式”,践行多方共育

形成对学生、教师、家长的量化和非量化的调研方式。通过问卷星、校长有约、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对国学教育进行评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已经准确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96.81%的家长对“孩子所在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声誉”感到“满意”。

7.创建了“校长博约论坛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成员校长提升了文化领导力、教学领导力、技术领导力、人际领导力、未来领导力,助推了新区教育改革创新步伐。集群内有3位校长相继成为哈尔滨市校长发展共同体主持人,在实践发展中完善了学校文化特色,在“杏坛博约”校长发展论坛、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分别进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交流分享,深受好评。“国学集群”传统文化的育人体系的经验,在区域内得到了推广。

(二)成果反思

首先,4年来,教师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学教育形式、课程与活动,但是将实践经验向理论的转化还不够专业,依然停留在单一问题的探讨层面,全区集群教育的理论深度有待提升;其次,新教育发展趋势中,融合信息技术方面有待提升;最后,集群国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力有待提升,只有与其他地区的国学教育建立长期交流、研讨、合作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区国学教育的深度提质。

参考文献:

[1] 郑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

[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

[3] 赵军.“一核三维五元”校园文化育人模式初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20-46. 2

编辑/李莉

猜你喜欢
问题的提出育人体系传统文化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四全”育人体系
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沧州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教师师德状况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