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字理文化 构建韵味课堂

2023-09-19 08:28林庆庄
新教师 2023年8期
关键词:品析文化自信

林庆庄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字理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品析 字理文化 文化自信

汉字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横竖撇捺,纵横交错,平衡包容,千变万化,组合巧妙,内涵意蕴深厚,简直就像是神秘莫测的“东方魔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汉字文化,通过字理解析汉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理解文本的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随文猜字, 感汉字之理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猜字游戏改变了学生对汉字冷冰冰的笔画组合的传统认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时,教师在导入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来玩猜字游戏。教师先出示古文字“”,学生看着字说右边像钟,但猜不出来是什么字。教师引导:“左边是言字旁,像在张口伸舌说话;右边是钟的样子。这个字是‘诵,‘诵表示声音洪亮地朗读。”教师让学生声音洪亮地读“诵”字。当教师再出示古文字“”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个学生说道:“这个字左边也是言字旁,右边是田和月合起来的‘胃,整个字应该是‘谓。”教师接着引导:“右边的‘胃表示声旁,胃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人说话时要经过思考称之‘谓。”教师接着出示古文字“”,一学生举手说可能是“诲”字。教师道:“没错,‘诲字左边的言字旁表示用言语教导,让人明白事理。也就是说,你原来很懵懂、迷茫,当听从教导后感觉拨云见日,一下子明白了,这就是‘教诲的‘诲”。

这样的猜字游戏,既充分展现了汉字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沉浸在一种特定的识字氛围中,充分感受到汉字的独特构字魅力。学生的识字兴趣随之提高,增强了主动学好汉字的欲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审美体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二、字理解字,悟朗读之法门

字理即文字构成的本来逻辑。字理解字就是通过对文字字形的拆分解析,进而理解字义。汉字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所表达出的喜怒哀乐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如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中“奔向田野”的“奔”字金文为“”,它的上部是一个人在振臂奔跑的样子,下部是三只脚,强调速度之快。本义是“急跑”。课文中用“奔”字,说明孩子们寻找春天的心情十分急切、激动、兴奋。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语速要快、要重读,要读出迫不及待的心情。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一诗中的“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时,教师出示“残”字的小篆“”,左边的字形犹如残骨,右边的字形则如两把戈,表示持戈相战必有伤害,让人心生寒意。通过字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菊残”在文中意指菊花遭受风霜雨雪的摧残,由此想象出秋末冬初一片萧瑟荒凉的景象。所以,学生在朗读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时,宜先抑后扬。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深有感悟,懂得了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通过对汉字的解析、体悟来进行,这充分彰显了汉字表情达意的功能。

三、分析字形,析用词之精妙

汉字内涵丰富,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幅画卷或一个故事,特别在一些古诗文的诗句中,用词精妙,意境高远,寥寥几笔便勾画出神奇的景象。

如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中“开”和“回”的古文字就十分生动、传神。教学“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开”的金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字形:外面是两扇大门,这就像组成天门山的东梁山和西梁山,两山相对是天然的门户;里面的上部一横是门闩,意为东梁山、西梁山本为一体,阻挡着波涛汹涌的江流;下部是一双手,恰似浩荡的楚江水强行把两山冲开,一分为二。由此,让学生感悟诗人用字的巧妙、传神,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汹涌、浩荡。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的“回”字时,教师可以依次出示“回”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學生发现古文字的“回”字恰似流水回旋的样子,形如漩涡。而诗中用上这一“回”字,形象地描绘出了碧绿的江水东流至此回旋澎湃的壮观景象。通过对“开”与“回”的古文字再现,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用词之妙,他们不仅叹服诗人高超的文字能力,更惊叹中华文字的魅力。

四、字理释词,得词外之蕴意

对词语的解析有多种方法,其中拆合法就是常用的一种。通过这一方法对词语进行字理解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母鸡》一文中的“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这一句时,先从“警戒”一词的字理入手。“警”从言,篆书形体“”像人张口伸舌说话,表示用语言告诫对方;而“戒”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戒”字为“”,中间是一把长柄戈,下部戈柄左右两侧各有一只手,会意为双手握戈,以防备来犯之敌。“警戒”一词意为警告、戒备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读这一句冒号后面的句子。学生马上发现,母鸡不但防备着敌人(歪着头听,挺着身儿准备作战,前看看,后看看),还咕咕地告诫鸡雏们。这些都是母鸡“警戒”的具体表现。通过这样的字理解词,一位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伟大的鸡妈妈”形象瞬间跃然纸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五、字理解题,引情动之辞发

关键字眼的解析有时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字眼,通过解析字理进而解释字义,巧妙地将关键字眼与课文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先抓住课文题目《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毁”字进行分析。古文字“”左边是有齿痕的舂臼和挺立的人形,右边是持器械的手,合起来会意为砸坏别人吃饭的家伙。接着教师进行询问:“被毁灭前的圆明园是什么模样?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通过教师的设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昔日圆明园之恢宏。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人毁坏时内心的感受。接着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质疑:“这样美丽的圆明园是如何变成如今这副模样,是天灾还是人祸,是谁毁灭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园子?”至此,学生群情激愤,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由此引出了对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在这里,教师通过抓住课文题目中“毁”字的字理教学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总之,品析字理文化,可以不断激发学生识字、诵读、积累、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析字解词及品析和朗读文本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在字理文化的学习品析中,不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同时也让课堂愈发充满韵味。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首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参考文献

[1]叶昌元.字理:汉字部件通解[M].北京 : 东方出版社,2008.

[2]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和演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吴锡有.常用汉字字理:形声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4]吴锡有.常用汉字字理:象形指事会意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5]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猜你喜欢
品析文化自信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浅谈散文意境的品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