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构建研究

2023-09-13 10:51李书舟容慧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李书舟 容慧

摘  要  大型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的天性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存在矛盾;企业办学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办学经费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构建了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等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为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1-0141-03

0  引言

公办院校中以企业为办学主体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较少,全国目前仅有76所,但在国家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入选院校中却出现了19所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入选比例达到了惊人的2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企业办学在新的时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虽然企業办学对实现“产教融合”提供了条件,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1]。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的天性使得企业办学的优势无法有效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学校对主管企业有更多的要求。如何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找到校企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双赢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1.1  学校专业设置跟不上主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对接主管企业办专业是学校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学校办学存在惯性,当企业产业调整时,学校由于师资、实训条件短时间内难以调整,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师资队伍建设上很难适应为企业服务的要求[2]。

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由大型国企湘电集团举办,该企业是我国风电技术和先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企业办校优势。学校督办指导部门是省工信厅以及全国机械教育发展中心,学院隶属机械行业,行业背景优越,机械印记明显,但由于专业大类开设过多,专业特色不鲜明,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人数没有占到相应的份额,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1.2  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有天然优势。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是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趋势[3]。校企一体办学,主管企业能提供给学校良好的实训场地、优质的兼职教师、先进的实训设备、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学校要与企业开展校企互动往往会遇到困难。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企业本身技术研发的任务繁重,往往无法抽出时间到学校授课;企业现场的设备由于要投入生产无法给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企业狼性文化管理模式与学校尊重学生自我思想、和谐平安校园文化存在差异。造成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

1.3  企业渐进式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存在矛盾

当前,从宏观方面来说,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近几年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企业的发展也由快速发展阶段过渡到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从微观上来讲,企业经过长期高速发展后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已经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过渡。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末迎来一次发展高峰,基本形成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新的时期,由于国内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企业发展趋缓与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存在矛盾,主管企业的产业发展无法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就业需求。

1.4  企业追求利润的特性与职业教育公益性难以融合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其共性是追逐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大型企业能够举办或者参与职业教育,从长远上来看也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决策时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利益[4]。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普适性、公益性的特点。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从长远上看是获利的,但短期来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当企业效益好的时候可能能够保证,当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波动时企业往往首先削减对教育的投入,这对学校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  校企深度融合,推进学院发展

2.1  对接主管企业产业调整,建立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下面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建立企业举办高职院校专业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的具体做法。

2.1.1  优化布局,彰显特色

结合办学优势和发展定位,建立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和内部评估机制。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抓住国家发展智能制造的战略机遇,专业设置与新能源及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对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相关专业的优势地位,逐年停招、撤销与举办企业产业无关的专业。寻找新的特色增长点,针对企业主业迅猛发展的趋势,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按规划分年度增设1~2个专业。

2.1.2  品牌引领,协调发展

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实施专业群整体建设战略,加强专业群建设与管理,构建院级、省级、国家级等三级品牌专业建设体系,发挥核心专业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广成功经验,共享优质资源,带动其他专业全面、健康发展。努力将与主管企业对接紧密的专业群打造成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品牌专业群。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电梯、风电专业群发展为核心,带动其他专业群高速发展。

1)创新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实现产教高度融合。基于企业办学优势的“双主体”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又一探索,尤其是在实践层面的突破意义更为重要[5]。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天然优势,相继成立“湘电电机学院”“海诺电梯学院”“湘电风能学院”等三个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通过“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办学新模式,实施基于企业办学的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全方位实践,提供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的全景全程实践范式,实现了从“对接产业”到“提升产业”的华丽转型。

2)争取政府财政支持,拓展办学经费渠道。对营利性为主的企业组织来说,要兼顾公益性质的职业教育确实经济负担不小[6]。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主管企业湘电集团有限公司聚焦“电机+电控+

电磁能”主业发展,引领并主导打造新一代电磁电气技术产业链。主管企业通常以培训费形式给予学校部分补助,但总体经费收入与政府举办院校相比相差较大,远不能满足学院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举办高职院校需争取政府生均拨款,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各级各类项目,拓展办学经费渠道。

3  建立与主管企业之外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

3.1  创新与主管企业的合作方式,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面以湖南省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企业办学的具体做法。

3.1.1  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构建人才培养机制保障

湖南电气职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湘电集团主办的高职院校,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院经过与湘电集团特电事业部多次洽谈协商,确立了校企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并签订了《现代学徒制班培养协议书》,在风电技术示范特色专业群骨干专业电机电器专业中经过层层选拔正式成立“特电英才班”,该班级的每个学员都与企业和学院签订了三方协议,确定了学徒和准员工身份,也明确了企业和学院各自的责任。

3.1.2  校企“双导师”合作育人,强化“工匠精神”培育

“特电英才班”的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学院与特电事业部共同组建了由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师傅组成的20人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制订了企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师傅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待遇、聘用与考核标准,选聘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企业师傅,同时对校内导师也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比如专业素养、下企业锻炼和项目化教学能力等等。

校企“双导师”合作,不仅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同时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融入职业情境,企业技能大师言传身教,培育了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唤醒了其职业心理意识,提高了职业成熟度,实现了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双螺旋提升,把学生锤炼为“准职业人”。

3.1.3  校企“双身份”交叉育人,推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升

“特电英才班”师生实行双岗位轮换、双身份管理,教师既为学校专任教师,又是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学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的预备员工。学员在企业以学徒身份,需要对所有岗位进行轮换实习,同时对应多个不同岗位的多个师傅,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师傅的示范指导下,学员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相应的职业实践技能并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回到学校课堂,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学员通过以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与企业的交叉学习,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今后更好地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2  发挥主管企业在行业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对接企业核心产业的全国性职业教育集团。

学校主管企业一般为行业内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托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建立全国性职业教育集团,整合集团内部资源优势,助力学校的高速发展。

下面以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建立全国性职教集团的思路与做法。

3.2.1  “理事长轮值、集团与专指委协同推进”办学机制创新

针对“职教集团办学体制机制”难题,在健全集团内部决策、执行、协商、投入、考核、监督、奖惩等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基础上,实施联席理事长单位定期轮值机制和集团与新能源专指委联合推进运行机制,为职教集团高效运行提供了范本。本集团已发展为成员单位75家,由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30所高职、11所中职、3所本科、26家企业及4个科研院所组成,已成功举办大型会议12次,促进了集团成员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

3.2.2  “政行企校合作、重大项目推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创新

为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新能源类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全国机械行业新能源装备技能大赛项目”和“新能源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抓手,创新“政行企校合作、重大项目推动”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全国20个省市的30所职业院校和24个行业企业共同建设的新能源类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于2018年5月12日获得验收通过。资源库平台注册人数达到27 000余人,来自全国281个院校、186家企业;集团开发的全国机械行业“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项目和“智能光伏系统装调与运维”技能大赛项目好评如潮,已成功举办两届;集团还完成了6个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

3.2.3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专业改革模式创新

针对“校企共建专业”难题,首次系统提出并实践了“校企双主体,育人八共建”二级学院的办学形式、办学制度、办学目标和任务,帮助集团内专业办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中“企业参与什么、怎么参与”等问题给予了准确破题,提供了确立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让职业教育既满足教育属性又满足产业属性的成功范例;集团内院校获国家级骨干专业20个,省级以上特色专业群30个。初步形成了“政行校企深度合作,高水平服务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办学格局。

4  结束语

企业举办高职院校应順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班级、职教联盟等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探索出具有电气特色的办学模式,为企业举办高职院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5  参考文献

[1] 朱彬.类型教育背景下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24):17-20.

[2] 杨圣春,邹国强.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困境分析与改革对策研究: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1):19-24.

[3] 杨建华.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企业办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94-97.

[4] 丁楠,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政策:制定逻辑、执行困境与优化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2):48-52.

[5] 秦祖泽.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创新“校企共同体”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57-59,89.

[6]徐兰.适应性背景下深化职业教育企业办学主体的优化路径:基于德国双元制比较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6):16-20.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