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再现融合意境渲染:中国味语言之特色

2023-09-11 10:20张海燕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张海燕

摘要: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语言,中国味语言蕴含着“理论阐释”“人生哲理”“文化传承”以及“文脉走向”等诸多价值与功能。在语文教学之中,以中国语言之特色为切入,将情境再现与意境渲染相融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领略中国语言的意境之美,可以提高其审美趣味、丰富其认知能力、强化其学习效果。中国文脉之传承以“中国味语言”为核心,这是中国文学生命与审美潜流之内在体现,更是中国文化精神之形式表达。品味中国味语言,将会感受到中国语言的声色韵律之美、意境情感之韵、质朴温润之情,因此,感悟和传承中国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之基本任务,更是文化传播之重要使命。

关键词:诗意语文;情境再现;意境渲染;情境融合;文化传承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将学生学习、培养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之根本任务。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理解语言意境能使人们彼此交流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更加深入情境的感受[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味语言的揣摩与学习作为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引导学生学习并感悟中国味语言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规律,进而实现学生独立感受、品味语言之美,领悟、思考作品丰富内涵的教学目标。

一、赏中国味儿语言,感声色韵律之美

诗词是中国味语言的精粹,在小学阶段就涉及百首以上,无不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学思想与审美经验。有的通过文字陈述自然物象,呈现诗歌的审美意境;有的通过文字表达人生态度,书写着作者精神气质;有的通过文字绘制地理物象,投射主体情感态度。正是源于中国语言所固有之传承性和稳定性特征,即便在时间上与古代诗人相隔千年,我们依旧可以自在而顺畅地理解并感受古代文人之创作灵感及其文学思想。

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并以此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2]。然而,针对小学阶段的多数学生而言,古诗词学习被曲解为简单的背诗、背诗意,面对艰涩莫名的表达方式,如果缺乏有梯度的理解训练,学生心中的畏难厌学情绪会持续扩大。这必将导致学生产生情绪排斥,如对小学古诗词之重点知识视而不见,亦无法进入古诗词学习、理解和欣赏的理想状态。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专注于三个层面:吟咏入趣想其境、品悟入境感其韵、共鸣入情领其神。古诗词凝练隽永、意蕴深长,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能够给中国儿童生命精神打底,发挥着特殊之价值意涵。低年级的古典诗词教学普遍侧重于趣味诵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所要表达之意境产生想象,而中年级则偏重于诵读欣赏,寻找古典诗词创作规律和韵律美,加强吟诵表达。高年级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重点在于欣赏后的诵读,乃至仿照古典诗词的格律进行模仿创作。

正值六月,教材出现了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是描绘西湖夏季美景的经典之作,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

(一)吟咏入趣想其境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二)品悟入境感其韵

1.音韵之美

(1)标出古诗的平仄,找到韵脚。(可以发现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有一种对称的韵律美。)

(2)“平长仄短韵字延”打手势读诗,声调的广泛运用,使汉语在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的声调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精美的文章。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中国的诗词曲赋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得益于此。叶嘉莹老师常说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吟诵,正是使这一生命得以表达和释放的途径。

(3)学唱古诗(“依月弦心”版)。

伴随着婉转的古筝的乐曲,几遍手舞足蹈地咏唱代替枯燥的背诵,学生记得轻松,乐在其中。

2.色彩之美

(1)词句特点:诗句特别有画面感。是什么让这首诗有如此强烈的画面感呢?用横线画出诗中最具画面感、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文学,必须由“意指”走向“意味”,这与现代西方美学家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有点关系。

中年级学生已经逐步摸到一点诗的意境之美了。每次都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学生能迅速找到學习古诗的切入点,古典诗词不再是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捉摸,而是离他们近了,更近了。

学生马上找出:“无穷碧”对“别样红”,一“碧”一“红”色彩对比强烈又和谐,凸显出中国色彩绚烂之美,荷花莲叶之美达到极致,不仅色彩相得益彰,“接天”“映日”既写出了莲叶荷花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就连没有去过西湖的人,读着这样的句子也会心里向往。

(2)有了向往,就有了兴趣,接着我结合视频带领学生欣赏西湖的四季风光,最后定格盛夏的西湖美景。学生啧啧赞叹,感叹于杨万里白描写实之笔,却又是神来之笔,叹“杨万里之后再无荷花”。

用欣赏代替繁琐的讲解,揣摩体会中国味的语言,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正在一步步吸引着学生走进中国味语言的意韵天堂。

(三)共鸣入情领其神

我请同学们去积累写荷的诗句,我们惊异地发现杨万里写荷花的诗尤其多:初生的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雨中的荷———“荷叶迎风听,荷花过雨看”;画中的荷———“百里青山十里溪,荷花万顷照红衣”。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比较———描写的角度各不相同,观察均细致入微,得出结论:杨万里可谓爱荷至深。

如果荷花有知,当引()为知己矣,学生皆笑答“当引杨万里为知己矣”。话锋一转,我请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在与诗句对比中,他们体会到古诗的凝练、准确、含蓄。

小语大家王崧舟在他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一文中谈到:古诗教学当以“诗性”为重,以“意象”为重,以“共感”为重。辅之实现这几个重点的教学策略则是“吟诵咏唱得其趣”“欣赏揣摩入其境”“潜心拓展悟其味”。

这样一天天浸润,慢慢地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平仄韵律中,我们爱上江南的莲叶,总幻想着乘一叶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让人沉醉的清香;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久久徜徉在中国味儿的语言中,沉浸书香、温润生长。

二、品中国味儿语言,传意境情感之韵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更多地象(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3]。中国语言文字经过五千年的锻造可谓是浩如烟海,魅力非凡,而现代汉语中的量词更是独具特色。由于祖先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文字创作中突破了量词仅表示数量这个作用,还赋予了量词情感形象性。质言之,经诗词所呈现的“物象”便是意象,而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境界或氛围则是意境,二者与作者的内心情感相互联系,“意象营造意境,意境体现出情感,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4],通过中国味的古代诗词语言,可以让老师、学生等读者深刻直观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之韵味。

(一)类比词语,想象意境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当我们第一眼看向这些文字时,学生并没有发现表达的不同,于是我引出了《泉城》一文中的句子:“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可是为什么不用“一眼清泉”“一股清泉”?由于学生接触这些词语的机会不大,所以我又出示了另一组词语请他们去查找这些词语的意思:泓泓(水深的样子)、泓洄(水深而回旋的样子)、泓净(水深且清)。学生在查找资料之后才真正意识到“泓”指二泉水流大而多地涌现出来,水面开阔水很深且非常清澈。接着我请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树木葱茏,仿佛有风悠然而来,攀爬的藤萝轻轻摇曳,清澈见底幽雅宁静的二泉,泛起一层层涟漪。这里的量词,为我们展开了画面,营造了一片意境,读起来特别的有味道。它把事物彼时彼刻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不但突出事物的特征,还能使之灵动鲜活,为后面阿炳创作《二泉映月》埋下伏笔。

(二)了解文化,走进情境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

这里的“尊”是有情感色彩的量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教学中我通过播放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到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作用,直观感受到佛教文化灿烂辉煌,明白彩塑也是我们的文化瑰宝、珍贵遗产,从而对古代能工巧匠产生了崇敬之情,也树立了民族自豪感。所以说这样的量词有强烈的感染力、文化味。

(三)感悟审美,情意交融

这些词语除了抓住事物特点、表达了情感色彩之外,无一例外渗透着美感,后来在学生习作时,我鼓励大家使用这些有唯美意境的中国味语言,营造氛围。如“一轮明月”“一弯新月”“一钩残月”同样是写月却意韵有别,或圆满、或希翼、或悲凉;“几点星光”“一带远山”“一叶扁舟”悠远淡然,毫无疑问中国味的语言有着玉琢般的特质,给人的印象是朴素而高雅,沉浸其中久而久之审美力就会大大提升。美学家蒋勋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

三、悟中国味儿语言,共质朴温润之情

陈寅恪曾谓:“吾民族所承受文化之内容,为一种人文主义之教育,虽有贤者,势不能不以文学创造为旨归。[5]”诗词教育之核心不在于教授学生书写诗词之法,而在于打开其少年心灵,让其怀揣优美唐诗所带给内心美好体验,并基于此逐步形成积极向上、豁达开朗和泰然处世的自我人格。阅读诗词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需要老师在理解作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正确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内涵。诗心实存于世,哀乐相联,痛痒相切,这需要走近作家,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思想共鸣。

(一)感悟语言,体会弦外之音

作为执教者,首先要了解作者,执教《昙花》时,我找到汪曾祺的文字,静心阅读后真正的感觉到:生活的恬淡雍容又重新回归到了散文。他的小说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烟火人生,市井魅力,有一种娓娓叙来的脈脉温情。

《昙花》一文中,作者把李小龙这个孩子的成长写得那么纯真那么美,写出蜕变青春里的亮光和温暖,带着希翼,盼着昙花开放———他的心欢喜得咚咚地跳———长出嫩绿嫩绿的新叶———茁了骨朵儿了———淡得真雅———吹出醉人的香气,啊呀,真香呀!香死了!

字里行间充斥着汪曾祺老人独特的表达,只有钻研好课文,读懂了作者,了解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去感受。

(在教学中,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

1.昙花茁了骨朵儿了!

2.昙花长了骨朵儿了!

师:请大家比较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茁了”、一个“长了”。

师:换了一个字,会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呢?请大家先读一读,再交流。

生: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那么它们不一样在哪儿呢?(查找字典,联系上下文。)

生:“茁”有壮盛,壮健的意思,意指植物才生长出来的样子。

师:请大家自己再想想,联系上文李小龙对昙花的关注,感受作者用“茁”的用意。

生:“茁”指昙花刚长出花骨朵,李小龙就发现了。李小龙很关注昙花的变化。

生:“茁”指刚长出的花骨朵很强壮,也说明李小龙把昙花照顾得很好。

师:请大家自己再读读看,能体会出作者用词的精妙了吗?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学会了感受字词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以此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语言质朴,有着童真的味道。在这个世界上,当你对许多事物怀抱着很大的深情时,一切看起来无情的东西都会变得有情。

(二)拓展共情,踏上溫润之路

1.走进质朴,感悟语言的力量

(1)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2)葡萄藤中通有小孔,水可从地面一直吮到藤顶,你简直可以听到它吸水的声音。

(3)它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它压得沉下来。它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

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该是有着一个怎样的不老灵魂,徜徉其中,是怎样的惬意呀。

2.品味语言,传承语言文化

我即刻抛出了这样的发问: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文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感叹:

生:汪曾祺爷爷的文字是温暖的。在他的笔下花儿是朋友,真诚友善,带给人感动,我以后也要多写这样的文字。

生:多么像萧红笔下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想逗弄含羞草就尽情地玩,无拘无束。

生:汪爷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得真实自然。

生:我觉得汪爷爷是个可爱的人,他的语言很有意思,我也想尝试这样写。

他的文字本色呈现,为我们展开了自然、纯净的画卷,字里行间却真情流露,让人心怀感恩并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因为这就是意境唯美、情境质朴、脉脉深情的中国味语言。

如果说传承中国味的语言是一种宿命与回归,小语的课堂必将踏上寻根之旅,因为语文,就是让人回归历史,寻找自己生活的根源;因为语文,就是让人回归心灵,让灵魂在这片热土上诗意栖居;因为语文,就是回归生命,让人认识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宝贵和生命的终极意义。

总有一处远方,让我们心驰神往。而我们一直在去远方的路上,总会有花香和泥泞,和一站一站满怀的风,让我们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带他们去品读精彩的中国味语言,去感悟丰富的中国味情感,去实践更多的中国味文化。一路自信,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1] 张新凤.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研究与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17,38(5).

[2] 刘铁芳.唐诗之教:以唐诗气象培育中国少年[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2).

[3]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辽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4] 肖庆林.古诗文中“意象、意境、情感”三者关系探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S2).

[5] 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Z].国立清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特刊,1931.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