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实践路径

2023-09-11 05:22陈德钰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职业教育

陈德钰

摘 要:乡村要振兴,首要是人才振兴。职业教育不仅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以乡村产业发展为导向优化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设置,创新人才振兴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优先开发乡村人力资本,培养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村人才承担着发展乡村产业、建设乡村经济、改造乡村社会等一系列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乡村人才振兴至关重要。因此,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课题。厘清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之间的关系,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乡村人才振兴发展需求的关键。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的属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为乡村人才职业发展谋机遇。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属性。传统的职业性是指经过实际的培训后,使人们拥有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这种定义将职业教育仅仅看作是技能培训,这是一种对职业教育表面的、浅显的、功利的认识。从现代意义上来看,职业性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项工艺,更是传统学徒制下所沉淀出的一种境界、一种哲学,是对职业价值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因此,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认识不应该局限于学习者对技能、知识等简单、浅显的把握,而是更注重培养学习者学会如何终身学习和提高个人素质及能力。职业教育之于乡村人才而言,是促进乡村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训既可以完善乡村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乡村人才的个人素质及能力,让其拥有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又可以在乡村建立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让乡村人才能够终身享受学习资源,不断实现自我发展。

职业教育的全民性:为乡村全体人员教育谋公平。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是教育要面向人人的重要体现,这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要为所有人提供技能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为其职业发展做好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是指职业教育要侧重为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边缘群体等)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谋生的技能,并以此摆脱贫困,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前者强调职业教育是实现“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的目标的重要手段,后者强调职业教育要带动弱势群体谋求发展。职业教育之于乡村而言是促進教育公平,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职业教育的对象不仅是乡村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包括乡村其他人群。一是可以为乡村适龄青年提供职业教育,让其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其知识结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可以为乡村贫困人口、失业人口等提供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水平,让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就业观念,不断提升自己,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谋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职业教育具有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谋求个人生存与个性发展,更是为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做好准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问题,更是涉及农村社会发展、关系农民生活福祉的问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担负起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使命。职业教育通过提高乡村人口素质,提升乡村人口技能水平,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科技不断发展,有效促进乡村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形态。

(二)乡村人才振兴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产业振兴”排在首要位置。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振兴需要立足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等。实现产业振兴,需要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必须在培养乡村产业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乡村发展仍面临着人才缺失和人才质量偏低这两方面的困境。一是乡村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乡村人口总数从2017年的55668万下降到2021年的49835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从2017年(全国总人口140011万)的39.76%下降到2021年(全国总人口141260万)的35.28%。二是乡村人才质量偏低。数据显示,2018年农村居民科学素质比例仅为4.93%,远低于全国公民8.47%的平均水平。乡村人口资源的流失会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速度与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人才振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农业劳动者知识结构,提升其生产技能和科学素养,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

(三)职业教育对乡村人才振兴的供给关系

职业教育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平台。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的人才大致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由此看出,乡村振兴工作要靠人来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技术型、产业型、服务型、治理型等各类人才。对此,职业教育可以立足乡村各级各类人才发展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效培训,更好地促进乡村人才的发展。从培训主体看,需要构建以农业劳动者为主体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对农业劳动者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更好满足农业劳动者需求。从培养目标看,职业教育既要注重对农业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教育,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培养出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还要注重对乡村人才的情怀培养,加强乡村人才的职业情感教育,使乡村人才树立为农意识,厚植爱农情怀,乐于扎根乡村。从专业设置看,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农村实际需求、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等不同需求类型,采用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等方式来促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为乡村人才培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

(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结构以政府为主导,其突出弊端就在于权责不明、资源分散、治理乏力,从而不利于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从权责分配看,财政、教育、农业农村等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权责不够明晰,各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各项权责较为分散,不具备统筹性与系统性,导致政策较为笼统,不切合乡村人才发展实际,难以开展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活动。从考评机制看,各部门缺乏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现有的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成效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考核评价,不能对培训工作进行及时评价、反思与改正。

(二)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需要与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相匹配。但是,受招生竞争、就业前景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去农化”问题严重,很难实现专业和地方产业的有效对接。主要表现为:一是涉农专业逐渐边缘化,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将培训目标投向为城市输送劳动力,纷纷停办涉农专业,最终导致许多涉农专业缩招,生源萎缩,这种发展趋势不利于乡村人才发展与乡村人才振兴。二是涉农专业更新速度慢,具有滞后性。许多职业教育院校或机构的涉农专业设置仍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为主,缺乏符合农业现代化需求的高新专业目录、授课内容、技术指导等,无法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导致职业教育难以培训出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培育体系单一

一是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以理论性、知识性教育为主,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注重农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的实际操作。这种理论性教学模式脱离乡村真实的生产场域,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下降。二是教学时段安排不够灵活。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时间安排较为紧凑,多为集中授课,且时间过长。由于乡村人才大多是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的成人,他们在培训的时间与空间上有极大的限制,对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自由度要求较高。而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安排较为紧凑,难以满足乡村人才培训时间灵活性需求。

(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师资队伍水平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涉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据统计,2021年全国开设农业类专业职业院校有专任教师10.9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万人,占比43.8%,涉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尚未过半。二是“双师型”教师偏重理论基础而缺乏实践能力。当前职业教育教师主要依据教师的持证状况进行聘用,聘用过程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与工作场域的考察,这就导致教师在培养技能型乡村人才时存在不足,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性指导,所教内容难以落地。

三、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权责。政府应统筹把握和制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方向性文件,优化相关资源的配置,明确各级各类单位的权责分配与工作事项,使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二是加快形成多元管理模式。通过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管理,合力为培育乡村人才搭建平台。一方面,职业院校与职业院校之间要加强合作,搭建区域间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平台,在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时及时进行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职业教育在区域间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更为显著,相同地区相同专业的职业院校共同合作,打破原有院校與院校之间的壁垒,利用整合现有师资力量、共享教育资源、共建职业教育服务平台等方式促进各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加强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成果转化,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事业。另一方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如职业院校、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单位、农民合作社等要联合起来,形成合力,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并形成多方利益共同体,共同开展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相关工作。三是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考评机制,构建相关指标,明确各阶段考核的内容,将职业院校培训人才的课程、方法、人才能力发展等作为考评的重点,并将其作为职业院校今后发展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以乡村产业为导向优化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设置

一是增设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乡村产业是乡村发展的风向标,职业教育培养的乡村人才必须服务于乡村产业,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需根据各地乡村产业状况开设相关涉农专业,以发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最大功效。职业院校可以主动与当地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有效对接,如重庆全市44所高职院校中开设涉农专业院校4所,开设作物生产技术、休闲农业、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涉农专业13个,中职院校开设园林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现代农艺技术等涉农专业11个。二是不断推进涉农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的发展环境下,职业教育涉农专业的发展更应与时俱进,通过涉农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数字农业专业群等方式,摆脱专业建设困境,加快涉农专业数字化、生态化转型,实现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产教学融合发展。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每年开展调研,发布学校《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报告》,全面分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完善学校专业动态对接产业机制。

(三)完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创新培育模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今,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职业教育打开思路,借助互联网思维与方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与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模式,推进新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创新发展。结合“互联网+”、抖音、数字学堂等教学平台,打造数字化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依靠“云上智农”“渝农云”等App为乡村人才提供优质学习平台对乡村人才进行培育。二是实行弹性学制,灵活安排职业教育课程时间。既采用“线上+线下”的方法进行短期集中授课、长期跟踪指导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培训对象授课时间灵活的需求,又实行弹性培养模式,让培训对象能自主选择完成课程学业的时间。

(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增加涉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的“主心骨”,足够的教师数量是发展涉农职业教育的基础。可以从“内部培养”“外部引进”两种渠道培育和吸纳符合聘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弥补当前涉农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数量短板。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师资队伍质量的好坏影响着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作用的大小。对此,职业院校需对在职的涉农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开展职后培训工作,帮助在职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计划,完善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使师资队伍发展更具系统性和可持续性。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致力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应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制机制,优化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资源配置,加强新时代农民教育与培训,为农民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理论指导,为乡村服务,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EB/OL].(2021-02-23)[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21-02/23/content_5588496.htm.

[2]孙立会,刘思远.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教育性:偏差与融合[J].当代职业教育,2019(02):49-55.

[3]和震.论职业教育的全民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1.

[4]张建军,崔发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2(13):5-11.

[5]唐丽媛,唐锡海.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探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3(02):124-127+140.

[6]金萍女,戎成.鄉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机制构建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022(22):18-25.

[7]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31.

[8]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EB/OL].(2019-01-11)[2023-04-20].https://www.cast.org.cn/art/2019/1/11/art_51_92392.html.

[9]李博.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及其推进路径:基于不同人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J].云南社会科学,2020(04):137-143.

[10]张旭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59-64.

[11]李小波,张利云.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13(13):65-69.

[12]桂敏,刘杰.改变育训模式,补齐乡村人才短板[N].光明日报,2023-02-28(013).

[13]田真平,王志华.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耦合[J].职教论坛,2019(07):19-25.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职业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