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量感

2023-09-01 02:15孙莹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策略研究小学数学

孙莹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算术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必备素养和技能。教师应注重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因此,本文将以“图形与几何”相关知识的教学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量感培养的维度以及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在图形初步体验中培养学生度量意识”“在图形情境教学中深化度量单位教学”“在推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度量策略”“在游戏活动中推动学生提高量感意识”多个方面谈一谈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量感培养;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4-0030-03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学生量感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视觉奇观对物体的长度、重量以及体积等进行感知。在小学图形教学中,量感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量感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加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鉴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仍然缺乏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导致了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当前的教学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1.学生量感培养的维度

在培养量感的过程中,度量意识、度量单位和度量策略都是形成良好的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度量意识、度量单位和度量策略等方面加强学生量感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量感来更好地学习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1)从度量意识着手培养学生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就必须让学生形成度量意识。具体来说,意识对行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一方面,学生可以明确测量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学习与测量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他们的量感;另一方面,度量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测量思维,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量感思维有效地解决问题。

(2)从度量单位着手培养学生量感

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度量单位是学生发展量感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度量单位后,才能更具体、更清晰地表达测量结果。具体来说,度量单位可以很好地定义测量内容的属性,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不同属性,如长度可以用厘米、米表示,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表示,体积可以用立方厘米、立方米和立方千米表示。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统一的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要求学生学习正确地使用不同的计量单位的。

(3)从度量策略着手培养学生量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度量策略的训练。具体来说,在量感的训练过程中,不仅量感的经验非常重要,而且量感的理性计算也很重要。因此,教师在学生量感的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度量策略的训练,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想象、推测、验证、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对量感有正确的表面理解,而且量感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2.量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经常遇到测量的数学元素的知识,如超市购物、医疗测量等活动,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但这种感觉对学生是表面的、单调的和破碎的,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数学知识。学生也不熟悉一些基本的数学单位,如公里、公顷和毫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例如,在测量班级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单位进行测量,让学生感受到单位的应用和重要性。

(1)学生缺乏核心素养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学生缺乏数学核心素养意识。由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数学问题无法深入理解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学习问题,阻止了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及时帮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设计了特定的实践条件,帮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亲身感受长度、质量以及体积等基本知识,但学生的数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2)学校缺乏完善教学机制

在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学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校的教学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是因为在教学机制体系中,学生往往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导致缺乏良好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掌握的理论内容是片面的,相对缺乏兴趣,往往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导致学生无法提高和发展综合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1)在图形初步体验中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度量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量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加强对量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培养量感。例如,在图形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厘米和分米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测量大小,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来感受数量的差异,从而建立数量意识,发展良好的量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抽象的数学知识可视化与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方便了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准确的图形,节省了教师的绘画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认识图形”的教學中,本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会在黑板上逐一画出上图,这不仅浪费了上课时间,也不能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觉。鉴于此,教师应熟练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呈现长方形、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像的异同。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可以更生动地理解这些平面图像,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在图形情境教学中深化度量单位教学

在图形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理解度量单位,从而建立和培养良好的量感。具体来说,量感是小学生相对抽象的概念,所以学生很难对量单位有深刻的理解,因为教师需要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对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对量感的理解。例如,在量感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融入现实,然后根据生活中的具体对象来感受量的概念。例如,在“面积单位”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剪出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通过观察和触摸来感受到1平方厘米的大小。最后,要求学生找出生活中相同大小的物体,使度量单位从抽象变为具体,同时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量感的概念。因此,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抽象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理解,并在一定思维手段中加强对这些联系的理解与应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和可视化,通过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最终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达到深化思维的目的。比如,在“周长”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周长进行计算,并得出周长公式。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对公式进行记忆,而不是让他们对知识进行理解,那么他们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灵活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教学为例,由于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其长度与宽度是相等的,因此,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如:长度+长度+宽度+宽度;宽度×2+长度×2;长度/宽度×4;(长度+宽度)×2。在介绍这些方法时,教师可以使用图形进行解释,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增强学生的量感。

(3)在推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度量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推理实践中掌握测量策略,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量感水平。具体来说,这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量感时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复习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长方形的计算原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要求学生对推理猜测进行验证。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推理中知识的计算策略,从而更好地培养量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图形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情况设计以生活为导向的数学教学活动,将小学生引入现实生活,使他们能够同时理解数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数学生活经验,产生成就感。例如,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对象学习,让小学生学习方便,感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使小学生学习思考问题变得不同,试图探索的方式变得不同,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提高。“量感”是数学素养的基本核心,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量感大多是在课堂上产生的陈述性知识,教师往往会忽视量感。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

(4)在游戏活动中推动学生提高量感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出更好的量感,教师还可以进行各种游戏,以丰富学生的数量体验。具体来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變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活动型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例如,在“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帮助学生感知质量。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实验项目,如电子秤和大米,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玩相关的体重测量游戏。最后,学生在重复测量过程中感受到体重的变化,建立对体重的认知。总的来说,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热情,而且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为了强化学生感知千克和克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比一比谁最准”的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准备一台电子秤、一袋米,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长的一位成员负责抓米,另一位成员则负责计算,还有一位成员则负责比较差值,在多次游戏后,学生会逐步意识到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协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使其逐步从生活量感转变为数学量感。教师培养学生量感时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如此一来,学生在实践中除了可以体会量的属性和量的变化之外还能强化对量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构建表象,以生活中的共同事物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更实用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量感,使学生有更多的真实体验。这是提高学生量感准确性、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的关键,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量感,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学生创造现实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从生活的数学感官知识中通过数字计算形成数学理论知识,开展多样化的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字的理解。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为小学生还处于低年级,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和探索性,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倪梅,赵廷红.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以“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05).

[2]杨小彬.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探析——以“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新教师,2022(03).

[3]尹力,郭修瑾.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J].教育视界,2022(05).

猜你喜欢
图形与几何策略研究小学数学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