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

2023-08-28 11:00李惠萍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高等教育的常设专业,专业知识体系庞大且复杂,涵盖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学等诸多门类,如何有效、科学地设置课程,是高校教育主体需要面对的重大教研课题。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对不同学科都形成一定认识,对特定专业课程知识产生系统性、综合性的了解。文章基于通识教育视域展开研究,聚焦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场域,提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课程设置理念方面应突出人格教化、文化传承、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策略方面应突出精细化、渗透性、深入式,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0-0135-04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被称为“全才教育”“通才教育”,顾名思义,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共通教育价值的生成与渗透,作用于不同专业的教育对象,旨在形成统一的知识构成、机能整合及价值体系[1]。基于中西方教育史分析,通识教育自古有之,如我国古代教育对学习行为的指导及劝诫,《论衡》中强调“好学勤力,博闻强识”,《朱子全书》主张要“穷理之熟,融会贯通”,《中庸》指出应“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古代西方许多教育家、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教育”、纽曼提倡的“博雅教育”等,其核心思想与通识教育高度一致。19世纪中后期,通识教育被确立为“显学概念”,彼时人们意识到学术割裂、专业隔阂、知识鸿沟等问题,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知识宽度、广度、深度,拓展学生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实用主义视野,最终培养出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能独立思考、能实现知识融会贯通的“通才”。

与通识教育截然相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简言之,在保持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汉语言文学课程应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应该与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保持差异性。

一、通识教育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分析

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通用性”,即通识课程适合各种专业的学生学习,或者说它可以为特定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做好准备。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艺术史”“中国通史”“中华文化典籍”等,这些课程不存在功利性目的,也不涉及过于专业的理论,但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能够为接下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如文字学、训诂学、方言学、音韵学等)奠定基石。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普遍的“头部效应”,特别是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985”“211”“双一流”等头部大学的做法容易引来效仿,加上互联网教学资源共享、中国大学慕课(MOOC)等影响,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等纷纷加入模仿头部大学专业课程的行列,这必然导致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课程内容、形式、结构等趋同。

但“课程趋同性”与“通识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不同等级、类型的高校所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存在本质差异,在教学目标、社会定位、职业规划等方面有着显著区别,而“课程趋同性”并不关心人才培养理念及策略问题,只是单纯的专业课程设置复制及培养方案雷同[2]。通识教育视域下塑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识课程”,仅仅要求在该专业共同性、基础性层面采取一致理念及一致策略,具体课程设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势而为、因时而新的原则。简言之,在通识教育视域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个性需求及特色理念。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

通识教育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共同的、基础的课程方面(即通识课程)保持一致外,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各显特色[3]。这是由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所决定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要适应“大众化需求”,就要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多元性。从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出发,课程设置应秉承“注重人格教化、践行文化传承、培育职业素养”三大理念。

(一)注重人格教化的课程设置理念

人格(Personality)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自我”,是指个体相对社会所建构的独特身心组织及行为范式,它具有稳定、连续、个性的特征,其构成也高度复杂,包括人的性格、认知、情绪、人际关系、信仰体系及道德伦理观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人格教化,即个体人格应契合社会、适应社会,但在教育功利心理作用下,高职院校对于人格教化缺乏重视,即便汉语言文学专业这种蕴含浓厚人文情感、文化氛围的领域也不例外。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重心并非放在专业必修、选修及通识课程上,而是放在公共基础课程上,强调学生学好外语、计算机、经济常识、写作技巧等方面,美其名曰“为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从这一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需全面转变理念,围绕“人格教化”目标安排课程内容。

(二)践行文化传承的课程设置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不仅课程内容日渐趋于理性化、简明化,高等教育整体维度也出现文化精神消亡的迹象。从职业教育实践看,高职院校更像是特定职业人才、学历及技术证书的“流水线”。基于通识教育视域分析,教育应遵循“文化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而“文化传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天然属性,其课程内容的构成中包含大量历史、文学、哲学、道德等要素,这些均为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践行文化传承的理念,通过课程教学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由此形成的人文精神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培育职业素养的课程设置理念

对于一些用人单位而言,希望高职毕业生“来则即战”,似乎学生从学校到单位之后,理应做到无缝衔接,立即投入工作。但人毕竟不是“定制机器”,高职院校走出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进入用人单位后必然要经历“新手到老手”的成长过程。但是,部分职业院校充分迎合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其主要方式就是“定制课程”,对用人单位需求相关度较小的课程进行删减、弱化,将关注点聚焦在技能型、实践型教学方面,如文案创作能力、网站编辑能力、报告撰写能力等。基于教育视域分析,所谓“职业素养”是指人才在特定职业场景中的适应能力,很显然学生掌握的知识类型越丰富、知识储备量越大、知识融贯度越高,对其职业素养的形成就越有利。即便强调职业人才培养应突出“能力导向”“需求导向”,高职院校也不应一味迎合不合理的需求,否则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会严重受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素养理念,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治事能力”。

三、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一)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属性

无论何种性质的高校,在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时都要遵循基本规律,如按照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设计框架,而框架内的具体课程内容(教材)都是可以灵活调整的,这为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属性提供了有利条件。该专业的本质属性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语言”,围绕这三个维度设置课程,可适当提高课时比例及考评权重,减少部分课程内容(如大学英语),甚至直接去掉一些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质属性相关度不高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

(二)突出高职院校地域资源禀赋差异

客观上高职院校所在地理区域存在差异,这意味着漢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获得的文化资源禀赋、文学资源禀赋、语言资源禀赋等有着显著区别。基于校本课程开发方式,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独立开发个性化、特色化的课程内容[5]。如河南地区的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吸收“中原文化”“宋代文学”“中州雅韵”等教育资源,将课程设置为必修或选修类型,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深刻了解区域文化底蕴。事实上,在校本课程开发方式引领下,高职院校对于地域资源的运用方式非常灵活,并非必须采取课程设置的方式,如配合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开发数字化教材,可以从本地著名文学家角度切入,如“晋语区唐代诗人生平研究”“三苏文学作品研究”等,又如按照本地所属方言区(粤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徽州方言区等),基于“方言主题”开发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古代汉语”的配套教学内容。整体上,我国地域文化、文学、语言资源丰富,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创新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三)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的优势

高职教师除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外,自身往往也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研究,尤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体系庞大,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差异性优势。因此,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这样不仅能够放大通识教育视域下专业课程的差异性及特色性,也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研组为基本组织,整合师资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挑选符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进而打造“纵向深入”的课程形式。例如在“大学写作”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深度学习八股文写作方式、诗词格律、明清小说创作架构等,引导高职人才形成一定的学术精神、意识及能力。

四、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

将通识教育作为大背景,对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系统重构,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固有课程设置方式,即通识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的层次划分形式。这种“层次划分”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很显然不符合通识教育“博闻强识、融会贯通”的要求。但也要彻底消除长期以来高校课程“分科制”的惯性,尚存在许多阻力,如师资分配问题、学分调整问题、课时安排问题等。据此,可以采用“课程群”的重构方式,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边界。进一步按照精细化、渗透性、深入式的创新思维,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主干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板块,具体策略如下。

(一)从精细化出发,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

所谓“精细化”,就是采取一定手段压缩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合并、删减一些价值相似的课程,凸显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样可以为校本课程开发、地域文化资源运用、教师专注成果展示等创造空间[6]。当然,应教育部高等教育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一些核心课程不能被压缩,并且要占较高的学分权重,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但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可以进行适当精简。例如,与语言学概论相对应的文字学、训诂学、方言学等可以适当压缩,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对应的先锋文学、女性文学、少儿文学等可以适当压缩,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基于“课程群”的方式呈现,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等为补充,进而打造“人格教化课程群”“传统文化课程群”及“职业素养课程群”。以“文学概论”为例,将其作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文学接受”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补充相应内容,如“文学创作”下补充写作技巧课程、秘书学课程、戏剧影视文学课程、创意写作课程等。

(二)从渗透性出发,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拓展课程

所谓“渗透性”,主要是指以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选修课为媒介,积极渗透本地文化、文学资源,并与高职院校其他学科、职业领域等建立关系,以此增强通识教育价值的影响力,以及扩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覆盖面。本质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拓展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其所占学分权重低于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倾向于“人才市场需求导向”。

1. 专业知识拓展课程。专业知识拓展课程主要面向有志进一步深造的高职学生,以考研为例,可以设置考研专题课程,如美学、西方文学、文献学、情报学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领域进一步“纵深开拓”。

2. 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主要面向学生综合发展,即在不确定未来从事某一行业的前提下,全方位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如听说读写技能),据此可设置一些实践类课程,如写作课、演讲课、交际课等。

3. 职业素养拓展课程。职业素养拓展课程以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前提,如未来从事新闻行业、文秘行业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框架下,提高新闻写作、文字编辑、公共关系学、文秘学等课程比例。

(三)从深入式出发,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

“深入式”旨在培养高职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学术意识、攻关精神,其所研究的内容未必与职业发展相关,但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以教师深入研究成果为引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术理论、研究方法支持,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激励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细分领域锲而不舍、深入钻研。实践课程的具体形式是“自主课题”,可在进入高职院校第二年(以三年制为例)设置,如学生对于宋史感兴趣,可以撷取一个细分点,如“宋代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宋代科技成果”“北宋政治制度成因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等,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展开实践。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合理把握“不变与变”的尺度,“不变”之处是指通识课程构成的基本教学内容体系,坚守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文学”“文字”等基本属性,“变”则是指要依据高职院校区域资源禀赋、人才培养目的、用人单位需求等灵活展开,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框架,避免对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模仿,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课程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江勇. 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J]. 现代职业教育,2017(04):128.

[2] 李一琳. 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分析[J]. 科学中国人,2015(33):194.

[3] 关雪平. 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J]. 文学教育(下),2015(05):63.

[4] 员碧莹. 新时期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 文学教育(下),2022(09):118-120.

[5] 霍亮.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究[J]. 文学教育(下),2021(05):88-89.

[6] 梁栩菡. 高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 才智,2020(13):6.

(責任编辑:淳洁)

作者简介:李惠萍(1971—),女,本科,庆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