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生”融合理念的乡村共同体构建研究

2023-08-25 16:24叶洁楠吴浩楠
艺术科技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三生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叶洁楠 吴浩楠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建设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乡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然而,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对景观环境的改造,或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缺少一套系统的理论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三生”融合理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把村庄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村庄分为三个不同的景观空间,即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探讨一种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紧密相连的发展模式。文章从“三生”融合的角度出发,结合多种可持续发展策略,系统探讨琵琶墩村的规划策略,如整合庭院空间布局、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三产交融、将现代材料運用到景观设计中,通过乡村共同体的构建,使村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生”融合;可持续发展;乡村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3

0 引言

乡村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并且已经到了重要的转变时期,同时面临着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口压力等一系列挑战[1]。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依旧存在,贫富差距和“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乡村产业已经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发展要求,产业转型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生产空间的分布也不合理,导致乡村“三生”的各个空间很难形成良性而有效的互动,这对今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十分不利[2]。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本次设计实践,完善“三生”融合背景下的理论体系,同时致力丰富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实践,为琵琶墩村后续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三生”空间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三生”融合和乡村共同体是与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概念,二者都强调乡村发展的综合性和社区参与的重要性,通过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共同体,以实现乡村发展的整体目标[3]。

1.1 “三生”融合理念

“三生”融合理念是将乡村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效统筹协调乡村内部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紧密联系,使内部自我发展与外部支撑良性互动,从而实现乡村振兴[4]。应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生活服务为内容,达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最终目标[5]。通过这样的方式,加速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实现乡村景观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1.2 乡村共同体的概念

“共同体”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代表着人们亲密、纯粹并相互交融的共同生活方式,包括社会、文化、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它强调共同利益是共同体维持的基础,具体表现在成员之间有着共享的资源或者共同的目标。在早期,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逐渐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

中国传统村落的共同体主要存在两种假设: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是典型的村落共同体[6],在村域周边存在一个明显的边界,这一时期的村庄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的特征,内部之间相互认同,共同维护集体的生存利益[7];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传统村落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根据上述两种共同体假设,我国学者刘玉照提炼出了共同体理论的基本要素:具有内聚性、存在现实和意识中的边界、进行有限但高度集中的对外交往[8]。虽然每个人相互之间不太熟悉,但能够通过紧密的空间网络联系起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9]。

1.3 乡村共同体的内容

中国早期传统村落被认为是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开始瓦解,邻里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减少。共同体中蕴含的集体情感一点点地被淡化,村民对村庄的集体感和认同感下降,这使得村庄长期处在一个松散的状态下,不利于其长久发展[10]。但熟人社会、道德规范、共同的情感仍然扎根于当今乡村文化的沃土,这是重构乡村共同体的关键,也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共同体在乡村可以延续的原因[11]。

2 琵琶墩村“三生”空间的现状

琵琶墩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邹区镇西面,紧邻新孟河湖畔,与刘巷村、于家村和泰村相接,属于城市近郊的城乡接合部。在交通出行方面,该地区南邻常金线,北与丹阳交界,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当地距离邹区镇中心约8.7千米,距离钟楼区政府约15千米,临近南京、上海、苏州等大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2.1 生态空间现状

琵琶墩村的生态空间主要包括农田、水域和生态林地等,其中耕地农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是生态空间又是生产空间。首先,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对原有水系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村内部分区域的水系出现了断流、干涸等现象,整体水环境亟待改善。其次,在生活区周边,由于部分居民对自然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排放到河道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最后,村内自然景观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缺乏整体和系统性的规划,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耦合性较差。

2.2 生活空间现状

在村庄建设风貌上,将房屋建筑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白墙建筑、水泥墙和建筑红砖墙建筑,其中白墙区域面积占比最大,灰色水泥墙面次之,红砖墙建筑占比最小。建筑质量一般,部分老旧房屋的墙面出现了脱皮、开裂等现象,缺乏维护和美化。在交通道路上,局部道路坑洼、积水,部分道路采用碎石拼接,土壤裸露在外,人们出行不便,需要对路面铺装进行修补。在公共空间中,村民缺乏交流活动的空间,个别功能区域遭到人为占用。

2.3 生产空间现状

琵琶墩村农田集中,整体较为平整,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主要种植绿色有机蔬菜、水果和花木等,温室大棚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条件,提高了其收入水平。但也存在不足:单独发展农业容易使产业单一,降低经济收入;第二、第三产业空间功能缺乏,没有形成产业链,销售模式单一,销售仅限于村镇内,没有稳定的客户来源。

3 “三生”融合理念在琵琶墩村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在“三生”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常州市钟楼区琵琶墩村在总体规划上紧紧围绕生态、生活和生产三个方面展开,同时结合多种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绿色生态和谐的乡村共同体[12]。

3.1 总体规划设计

园区大致可以分为现代农业种植区、滨水景观区、村民居住区、雨水花园区和开放活动区五大区域。同时,对村庄道路边缘进行了相应的美化,对产业布局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对公共空间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第一,现代农业种植区。以佳农探趣休闲生态园作为琵琶墩村的综合体农业示范园区,将场地主要划分为休闲生态园和科普生态园两部分。在休闲生态园内,游客可以体验采摘有机果蔬、鱼塘原生态垂钓和亲自耕耘的乐趣,满足一站式参与体验;在科普生态园内,结合智慧大屏、土壤模型、作物生长样本、鱼菜共生装置、农机展示等互动载体,游客能在游玩途中学习相关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13]。

第二,滨水景观区。该区设有亲水平台,能够为大多数游客提供一个停顿休憩的场地,游客可以跟水亲密互动,感受游园乐趣。休憩平台周边结合特色花带与生态栈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五感体验,致力于给游客带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审美体验,让其更好地放松身心。

第三,村民居住区。该区保留原始建筑场地,推动居民集中居住,缓解耕地资源保护压力,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部分区域可经营民宿、农家乐,促进农旅融合,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第四,雨水花园。考虑到村庄部分河道受到污染,通过雨水花园、植草沟、渗透路等多种可持续发展措施来净化水质,涵养地下水源。同时,雨水花园也为村庄中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方净土,对改善当地生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开放活动区。该区是通过系统规划空间整合,创造的能满足当地居民日常交流交往、娱乐、休闲等活动的空间载体,属于生活景观空间,对丰富乡村精神文化和提升乡村凝聚力具有推动作用。

3.2 生态景观保护策略

在生态景观的设计上,以保护和修复为主,兼顾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用本土资源来打造琵琶墩村特色文化景观。

原有村庄内水体形状过于单一,整体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对部分河道边界进行软化,通过曲折变化的形式来塑造河岸,增强观赏性和游玩性。同时利用原有的护坡地势,沿河道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如芦苇、千屈菜、菖蒲等,起到净化河水、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生物和美化驳岸的作用。多选择透水性材料,提高场地应对极端天气排水的能力[14]。

3.3 生活景观保护策略

院落是村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在设计上应该重点考虑村民的生活需求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集中整治老旧房屋墙面脱皮、开裂的情况,对主路两侧的房屋墙面进行美化设计,美化村容村貌,展现乡土文化。为居民设计公共活动空间,在方便村民自由出入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村民的特性,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安全便捷的设施和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对乡村景观和公共空间的特殊需求[15]。

3.4 生产景观保护策略

对基本农田进行总体规划,规范化管理农田用地,建立精品水稻示范区、特色种植区及农业观光园等,从而塑造整齐、统一、有序的农田景观。打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业链,让农田不仅有生产价值,还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多种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展示最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16]。

4 结语

本文以“三生”融合理念为导向,对琵琶墩村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并研究生态、生活、生产三要素在村域内的发展现状,针对琵琶墩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本次设计研究有利于完善“三生”融合理论体系,同时丰富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实践,为琵琶墩村后续的发展提供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艺晴,唐浩,王冬华.“三生空间”视角下聚集提升类村庄更新规划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3(5):127-130.

[2] 王娜,张年国,王阳,等.基于三生融合的城市边缘区绿色生态空间规划:以沈阳市西北绿楔为例[J].城市规划,2016,40(S1):116-120.

[3] 高雅,王英帆,雷振东,等.流域空间协同视角下的黄河中游地区市域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编制路径研究:以延安市为例[J].规划师,2022,38(2):62-69.

[4] 熊耀平,刘星光,岳宏坤,等.“三生空间”视角下生态敏感区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崇左市大新县上利村为例[J].规划师,2021,37(16):53-57.

[5] 宋子行.“三生融合”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1.

[6] 汤明望.乡村振兴背景下村落共同体构建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20.

[7] 谢安民,薛晓婧,余恺齐,等.重建乡村共同体:从村民自治到社区自治[J].浙江社会科学,2017(9):98-106,159.

[8] 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5):193-205.

[9] 祁娴.多元参与的乡村“共同体”重塑[D].南京:南京大学,2019.

[10] 乔晶,吕宁兴,耿虹.生态文明下乡村共同体的重构:基于罗尔斯顿“荒野”生态哲学的视角[J].中国园林,2020,36(12):79-82.

[11] 叶洁楠,王浩,杲恬恬.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9-25.

[12] 唐云超.“三生融合”理念下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区虹桥村顾伯伯农家乐村组为例[J].《规划师》论丛,2022(0):84-92.

[13] 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14] 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10-17.

[15] 俞孔坚.景观作为新城市形态和生活的生态基础设施[J].南方建筑,2011(3):10.

[16] 李方悦,颜佳,郑峥.乡村共同体发展模式探析:以横港村的在地实践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5):5-10.

作者简介:叶洁楠(1986—),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规划设计。

吴浩楠(1999—),男,江西南昌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三生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